幸福教育 教育幸福

发布时间:2015-05-28

刘小兵

美国泰勒·本-沙哈尔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最受欢迎的幸福课,写了本《幸福的方法》,他认为幸福就是“当前的快乐+未来的受益”。

书中说,关于幸福,大抵有4种理解方式:一是享乐主义型(好吃的垃圾食品)、二是忙碌奔波型(不好吃但健康)、三是虚无主义型(最差的汉堡)、四是感悟幸福型(理想汉堡)。具体地说,享乐主义型(好吃的垃圾食品):及时行乐,逃避痛苦,只有过程是重要的,没有目的和挑战,生活毫无意义,负面后果是“现在的奴隶”。忙碌奔波型(不好吃但健康):“未来的奴隶”,只追求未来的快乐,承受现在的痛苦,幸福的假象,其实,过程也是重要的。虚无主义型(最差的汉堡):既不好吃也不健康,习得性无助,选择放弃,感到绝望,“安静的绝望”,是“过去的奴隶”。感悟幸福型(理想汉堡):享受当下,拥有更好的未来。

其实,幸福是生命本身的意图和意义,是人类存在的目标和终点。成功,无论是工作还是感情上的,可以带来幸福,而幸福本身也可以带来更多的成功。人类需要的不是一个没有挑战的世界,而是一个值得奋斗的目标。我们需要的不是免除麻烦,而是能够发挥出我们真正的潜力。

在教育教学中,学生和老师的发展都是应有之义,应该就是“幸福教育”的意义,实现了学生和老师的发展才是“教育幸福”。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力,他们能够树立自信心,并设想和实现自己充满希望的未来。在一个惬意的环境中被动地生活所感受到的快乐,远远比不上那种有激情地投入到有价值的活动中,以及为目标而奋斗所能体验到的满足感。

我们设法让学生相信,当你真正决定兑现承诺的时候,命运也开始帮助你。信念是一种会自动实现的预言。

幸福与否,取决于心态。心态带来的痛苦模式是“溺水模式”:有从痛苦中解脱的强烈愿望,一旦解脱,我们把那种舒适误认为是幸福。比如沉溺在不喜欢的作业、书本、考试中,先苦后甜,看重的是解脱逃离。同样的事情,同样的工作,心态也可以带来幸福模式,即

“心流模式”:个体完全沉浸在体验本身,而体验本身就是最好的奖赏和动机。感觉和体验合二为一,行为和觉察融为一体。在心流状态中,我们享受着巅峰体验(享受自我),同时也做出了巅峰表现。我们既感受到了快乐,又展现出最好的状态,运动员称为“在状态”,最佳状态下,能够更有效地学习、成长、进步并且向未来的目标迈进。

要有“心流模式”,让生活、学习和工作走心、从心,随心所欲,拥有清晰的目标是前提,现在的快乐(活在当下)就是未来的成果。而过多的满足所有要求,把他们和所有的挑战隔离,导致“生活失重”。我们应该相信:生命中真正的幸福和成就感必须依靠自己的付出和努力,而不是借助旁人的帮助。人类最大的贫乏,就是事事顺心,无须努力,最终导致希望破灭,再无奋斗之心。爱默生说:对于不同的头脑,同一个世界可以是地狱,也可以是天堂。

哈姆雷特有云:事情没有好坏之分,只取决于你如何看待它。

所以,从现在开始,不仅努力,不仅尽力,而且全力以赴,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我非常喜欢学校,可以称得上是“诗意的栖居”,淡定从容,简单舒心。学校,几乎接近一个完美的世界,只要心态好,不再斤斤计较,不再抱怨连连,我们几乎可以天天都做既有意义又快乐的事。

如果养成了“第一时间”的习惯,迅速处理,果断延揽责任,我们还会带给他人幸福,让大家因我而幸福。

获得幸福,是所有人的生活目标,这让我们殊途同归。是的,自然界给了每一个人幸福的机会,工作、学习本身就是幸福,要学会放大幸福。

幸福教育,教育幸福,师生共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