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国际部/张宏钰
2017年11月28日-12月1日,本人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参加莫纳什大学举办的为期4天的“职业生涯规划师工作坊”(Career Counsellor workshop)。期间,我们参观了莫纳什大学Clayton、Peninsula、Caufield和City共四个校区,有幸与大学国际招生负责人和各学院招生负责人面对面交流,了解莫纳什大学的课程设置、支持服务和招生政策。幸运的是,我们也见到假期留在学校的教授和学生,从他们的视角全方位地了解莫纳什大学的教学与科研。相比学校先进的教学设施、完善的运动设施、人性化的住宿条件等“硬件”,工作人员的热情与体贴、教授的专业与投入、学生的自信与活力等“软件”更令人惊艳。从1958年建校到现在,60年历史,莫纳什大学为什么能脱颖而出成为世界百强名校(68#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7)?莫纳什大学为什么能被评为2016-2017年度澳洲“毕业生就业力”第一的学校(No.1 in Australia by local recruiters for graduate employability)?为什么又能在2017“世界最国际化大学”(The World's Most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2017)榜单位列第24位?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开启了莫纳什大学之旅。
一、莫纳什大学概况
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 于1958年由国会建立,是维多利亚州的第二所古老的大学。为纪念杰出的澳大利亚军人、学者兼工程师约翰·莫纳什爵士(Sir John Monash),大学以其姓氏命名。莫大是世界百强名校,是澳洲八大名校(Group of Eight)的盟校成员,共由十个院系组成,包括:商业与经济、工程、信息技术、医学、护理和保健、艺术和设计、科学、法律、 教育、人文。十个院系均设有本科、硕士及博士生课程。莫大是澳大利亚规模最大的国立大学,以其卓越的教学和精湛的科研蜚声国际。莫大拥有自己的莫纳什学院,为国际留学生进入大学提供特殊通路,国际留学生可以通过在莫纳什学院的学习,直接进入莫大学习,最终同样获得莫纳什大学学位文凭。莫大也拥有自己的英文教学中心,为国际留学生提供各种英文配套课程。莫大是世界知名和领先的高等学府, 吸引了来自多个国家和多种文化背景的学生。目前共有留学生21,000名,且人数仍在不断增长。校区遍布四大洲,并与26个国家的115所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学生有机会融入全球劳动力队伍。IT创新技术也使得莫大能够有效连接全球各地的学生,建立一个真正的全球学习社区。
二、参观莫纳什大学的三点思考
国际视野(A global outlook)、工学结合(work-integrated learning)、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是本次参观所围绕的主题。各学院的招生负责老师传达的核心理念就是竭尽所能发展学生能力,做“适合”的教育,为学生的职场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在从开始选择莫大的那一刻起,便会被悉心爱护,归属感、安全感是学校给予每位学生最好的礼物。校友,也是学校最引以为傲的财富。最深的三点感悟如下:
(一)如何更好地打造校园品牌,提升学校口碑?
从工作坊的的组织形式、行程安排、内容呈现,我们读到了莫大的对于教育的敬畏,读到了他们在服务学生和社会上所做的努力。他们以多元、互动的模式向他人展现有实力的莫大。
1、全员参与
四天中,我们见到了校长、各学院招生负责人、教授、图书管理员、行政人员和学生。参与到工作坊的每位成员都是莫大最好的名片。不同身份人员的参与和讲解使得我们在宏观、微观和个例研究三个层面,在客观数据、主观评价两个维度更直观地了解学校。学校招生政策的原则与制定、教授授课的风格与评价方式、学生双学位和双专业的选择与调整、行政人员服务的理念与宗旨,都在全员参与中得以体现,全员对于学校的认可及他们的正面影响是良好校园品牌建立的核心。
2、全方位的体验
图书馆、法学院模拟法庭、学生宿舍、运动中心、临床医学教师、媒体实验室、数码立体星像馆、证券操作模拟室……工作坊的开展场地随着内容模块的展开随时调整。行走在莫大的各个校区,我们都能感受它的专业和与众不同。为了讲解STEM教育,教授设计活动演示编程、教大家动手编制显示屏图案;为了讲解商学院的双专业和双学位的多种可能性,三位学生参与专题讨论列举自己的学业组合和遇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更好地展现传媒与新闻学院的优势,学校邀请工作坊教师走近演播厅和录播厅参与节目制作……全方位的体验让参观的师生全面细致地了解学校的设施与教育理念。
3、世界动态变化下的思考
除了介绍学校概况、办学成绩、杰出校友等直接的“营销”,莫大给人印象更为深刻的是它作为学校的社会责任与对学生未来负责的态度。第一天,我们参加了“激烈国际竞争环境下的人力资本与能力的竞争”的讲座;第二天,我们探讨了“老龄化背景下的全球健康管理体系及其带来的职业需求”;第三天,我们通过模拟软件体验“政府的货币政策对于国际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的影响”;第四天,我们参加了题为“如何让学生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这些对于动态变化中世界的思考,让我对于莫大心生敬意。
4、及时的反馈与调整
每次讲座或者分享,主讲的教授或者主持人会在过程中暂停,询问大家是否有问题,欢迎大家提问;演讲或者分享结束,他们也会留时间专门解答大家的疑问。每天的活动结束,我们也会收到邮件链接,对当天每个小专题进行评价:主讲人分享是否有趣?主讲人分享的时长是否合适?主讲人安排的内容对您是否有帮助?今天一天活动给您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项?为什么?哪一方面还需要改进?工作坊结束后,我们也收到对于整次活动的评价链接。基于反馈的调整,是学校迈向更高层次的阶梯。
(二)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拥有什么样的能力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
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来临,自动化、人工智能、全球互联性正在改变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式。为了应对未来职场的变化,学生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才能脱颖而出?在工作坊中,我们探讨了新一代人需要的核心能力,总体概括为:批判性思维、数字化运用能力、社交能力、企业技能(创造性、创新性、创业精神)、着眼未来的视野(适应性、恢复力、动机)。
值得深思的是,分享的教授给我们展示了2015年和2020年的十大技能,从10大技能的实际内容和排名情况,我们也可以看到科技变革下对于人力需求的转变:质量监控和主动学习从列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情商和认知灵活性;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分别从2015年的第4名和第10名跃居2020年的第二三位;与他人协作能力、人员管理、服务导向、谈判能力分别下降不同次位;唯一不变的是排名第一的复杂问题解决能力(complex problem solving)。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10大技能 | |||
2020年 | 2015年 | ||
1 | 复杂问题解决能力 | 1 | 复杂问题解决能力 |
2 | 批判性思维 | 2 | 与他人协作能力 |
3 | 创造性 | 3 | 人员管理 |
4 | 人员管理 | 4 | 批判性思维 |
5 | 与他人协作能力 | 5 | 谈判能力 |
6 | 情商 | 6 | 质量监控 |
7 | 判断力和决策力 | 7 | 服务导向 |
8 | 服务导向 | 8 | 判断力和决策力 |
9 | 谈判能力 | 9 | 主动学习 |
10 | 认知灵活性 | 10 | 创造性 |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教授提供给我们2015-2017相继发布的统计数据:澳洲40%的工作已经被自动化;30%澳洲劳动者是灵活工作模式;11%的服务行业已转变为远程服务模式;平均而言,一个25岁的劳动者可能经历过5个行业的17份工作;新兴行业会有10亿份新的工作产生。结论显而易见:未来工作对于科技创新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于协助人机互动的工作需求越来越大,对于纯人力的需求越来越小;新兴工作的最大属性是不能被自动化、不可替代。学校应当给予学生的是面向未来的教育策略:数字化、着眼未来的思考模式,协助学生深入学习,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
(三)如何培养学生更好地融入国际教育?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从此次工作坊的两个场景说起。
场景一:教授或嘉宾分享过程中,会时不时停下来确认大家的理解,欢迎大家提问;分享结尾,嘉宾也会留足时间给大家答疑。参加工作坊的老师来自世界各国:美国、加拿大、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中国等,一共32位老师。四天工作坊各类分享有20个左右,8名中国老师中6名老师从未开口提问,2名老师只在个别分享提了个别问题。
场景二:STEM教授讲解编程的原理,演示数据的处理模式,基于自愿原则,每轮邀请6位老师参与活动,一共进行3轮,需要18位不同的老师参与。8位中国老师仅有一位中国老师自愿参与活动。换句话说,14位没有参加活动的老师中7位是中国老师,占未参加活动人数的50%。
为什么会这样?老师如此,我们的学生又会怎样?
7位中国老师中有英语教师、有EAL(English as additional language)老师、有counseling部门主管、有国际项目负责人、也有国际学校的校长。大家的英语能力不行,听不懂吗?显然不是。各位老师的英文水平相当好,自如顺畅交流毫无问题。大家果真一个问题都没有,不需要提问吗?也不全是。老师们私下在悄悄问,偶尔也会嘀咕:反正这个也不太重要。可是,我们为什么都不习惯提问,甚至害怕被提问呢?
有一位教授在讲到中国学生的时候用了一个词:supercomputer。在教授看来,大多数中国学生最大的缺点就是太认真(hardworking)。他们像高速运转的电脑一样,不用太多的输入(input),也不会主动展示任何输出(output)。他们的考试分数常常远高于其他国家的学生,但是他们的课堂积极性、报告的批判性、观点的独特性却与其他同学相去甚远。我们老师在国际教育环境中的表现如上,我们学生被贴上supercomputer的标签,也不完全是意料之外的事。
那我们该怎么改变这种境况?批判性思维和创新不是一两日可以培养的,这是一种长期浸入式的改变和升华。批判性思维的首要前提是区别fact(事实)和opinion(观点),作为老师,我们该给学生创造更多表达观点的机会;无论观点的好坏,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在评价方式上给予opinion的角度、深度、广度更多的倾斜。带领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开始,从意识、行动再到习惯逐一落实。最重要的,我们自身先改变。从辩证的角度思考问题、看待学生、组织教学。通过榜样、示范的效应影响学生。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但是,刻不容缓。
三、三点思考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启示
改变,从行动开始。参观莫纳什大学的思考只有落实到行动去执行,并在执行过程中调整与适应才能效果最大化。根据SMART(specific,明确性, measurable,可衡量,attainable,可实现,relevant,相关性,time-bound,实现性)原则,呈现如下:
(一)2018招生工作
1. 招生模式多样化,延续2017年招生活动中校长和主任介绍环节,增加学生、中教、外教、行政人员专题讨论环节,不同视角展现学校各项工作,树立学校形象。
2. 延续2017招生模式中的学生校园参观活动,增加家长校园参观活动,全面展示教室、活动室、餐厅、宿舍、体育馆、STEM中心、图书馆等设施。
3. 在2017基础上增加家长学堂的频率、提升家长学堂的内涵。展示学校对于国际教育的深刻理解,体现学校为学生一生奠基所做的不懈努力。
4. 尝试性开展小型家长座谈会,收集家长择校因素,收集家长对于招生活动的期待,收集家长对于学校的反馈,根据家长意见调整招生活动组织形式和策略。
(二)生涯规划教育
1. 在生涯规划的自我取向系统,建立健全学生生涯档案库,从兴趣、性格、价值观、能力等维度帮助学生唤醒自我潜能,为生涯选择奠定基础。
2. 在外部探索系统,注重分析高校的分类、录取要求、评价体系的差异,专业的划分、专业的种类、本硕博发展通道的差异,行业划分、行业描述、行业规则的差异,国内国际社会现实环境、意识形态的差异。
3. 提升Jinling Voice课程品质,邀约着眼未来工作市场、分析未来职场核心竞争力讲座,创造前沿尖端企业参观实习机会。
(三)教学工作
1. 提升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中的提问环节,从互动性做起,养成学生习惯被提问-主动回答提问-主动提出问题-习惯提出问题的转变。
2. 将学生提问纳入期末总评,减少期末考试比例10%,分配给学期过程中提出问题的数量与质量,刺激、鼓励学生提问。
3. 进一步提升课堂参与的比例,由10%提升到20%,鼓励学生通过课堂活动锻炼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
正如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教授颜宁在受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系终身讲席教授后表示说:我生怕自己在一个环境里呆久了,可能固步自封而不自知;换一种环境,是为了给自己一些新的压力、刺激自己获得灵感,希望能够在科学上取得新的突破。外出学习和参观,也是为了防止固步自封而不自知,也是寻求刺激、压力与灵感,希望也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上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