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家 三 小——北京中关村三小学习心得

发布时间:2017-12-26

/小学部/夏成君

今年的117日至1117日,在学校的安排下,有幸前往北京中关村三小进行为期12天的挂职学习。

回首这12天,可谓是收获满满。

为什么用“大家三小作为标题,因为“大家三小”是北京中关村三小的全体师生们最爱说的一句话,学校是大家的,每位师生都是学校最重要的人,大家成就三小,大家成就大家。

中关村三小始建于1981年,目前一校三址,分别为万柳北校区、万柳南校区和红山校区。共有学生4495人,教学班123个,在职教师406人。三小浸润着浓厚的北京首都的文化氛围、承载着海淀教育资源先进、创新的基因,形成了“北京气质、世界品位、大家风范”的大家三小品牌特色,成为目前北京乃至全国的先进学校。

学校校训:家和成学、行知合一、立天地心。

学校定位:北京气质、世界品位、大家风范。

办学目标:教育孩子、团结人们、引领社会。

学生培养目标:受欢迎、有能力、有担当。

学校精神:雁阵精神。

从第一天的开班仪式,到观看学校宣传片、参观校园,聆听南校执行校长学校介绍、北校执行校长课程介绍,走进课堂,观摩大课间,参加行政例会、德育例会、党建例会、二、三年级家长会、“2017”体育国培会,观摩项目学习、合唱音乐会、周末艺术课,与校长、德育主任、普通老师、学校学生交流……深深的被中关村三小的独特魅力所吸引,感受颇多。

12天的学习,三小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温馨暖人的文化、创新的学习模式、落地有声的课程、凝聚人心的精神。

一、温馨暖人的文化——家的文化 

    走在三小的校园里,无论是南校的老校区,还是北校的新校区,都会被浓浓的家的文化所吸引。可以说走到哪里都是景,停在哪里都怡情。在校园里你看不到硬梆梆的广告公司制作的标语,所有的装饰都出自于老师与孩子们自己的作品,自然真实有创意。校园里还处处都是图书馆,在走廊里、在楼梯角,都可以让你席地而坐,捧书阅读,尽情畅游在书的海洋里,可谓是书香满园。学校也充分尊重孩子们爱画爱涂鸦的天性,所有的玻璃窗上都可以让孩子们涂鸦与表达,既美观有趣又是一个很好的育人阵地。在校园里还有很多的细节打动了我,比如洗手间,除了干净整洁之外,每个厕所有卷纸、有挂包处、还有放手机的兜兜、洗手液与护手霜,非常的贴心。你却丝毫看不到一处浪费的现象,这里的每一个师生俨然都将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共同爱护着这个“大家”。

二、创新的学习模式——班组群 校中校

三小的北校区是2016年建成的,学校的教学楼板块是根据学校前期设立的

一种全新的学习管理模式而设计建造的,即——班组群、校中校。什么是班组群?就是模拟家的概念,三室一厅一卫,三室就是三个教室,一厅就是一个活动大厅,一卫就是一个卫生间。这三个教室安排的分别是三个年级段的孩子,例如三1、四1、五1在一个班组里面。而由四个这样的班组群组建成的是一个校中校,每一个校中校都将设有负责主任。说实话,这样的学习管理模式我也是头一次看见。

三、落地有声的合作性课程——项目学习

如果说我对三小“班组群”与“校中校”的设置充满了好奇,那么我在三小的合作性课程——项目学习中则找到了答案。

什么是项目学习,起初我以为就是课程整合,或是综合实践课程,亦或就是类似我们学校的梦想课程。后来通过亲身观摩与体验,对项目学习有了全新的认识与理解。其实,早在很多年前教育界就提出了如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和口号,但是喊了很多年,却总是缺乏操作性,而三小则把口号落实到了实处。通过近两年的实践,让人们看到了项目学习带给孩子们的诸多可能性。

所谓项目学习,就是打破年级和学科界限,在不同学科的教师、不同年级的学生以及家校间架起了合作学习之桥。三小的项目学习是借鉴了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确立的“基于项目学习”的八大要素,在北京师范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教授们的支持下,进行了尝试。三小的项目学习分为:1、国家课程的项目学习(常态化的)如:语文课与音乐课、数学与科学等学科的组合学习;、2、主题性的项目学习(每周二下午开展)如:童话故事改变或表演、课间游戏设计、微电影制作、中俄美食的差异、班级窗帘的设计等等贴合孩子们学习生活的主题性项目学习。

在没有参与之前,我有很多疑问与顾虑:大的小的孩子们在一起能行吗?真

的能完成相关内容与任务吗?每周花上90分钟的项目学习会不会很浪费时间?然而通过亲身体验与参与的《童话故事的改编与创造》的主题项目学习之后,我感受到了项目学习带给老师和孩子们看得见的收获。

学生通过项目学习增强了许多方面的能力:1.合作能力,即同伴间合作、不同年龄孩子之间的合作(大带小,小仿大),大的在带小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责任感,从而更加努力。小的在大的带动下,不断效仿、不断进步,加强学习的动力;2.通过小组分工,孩子们的组织能力、统筹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制作能力、表演能力等得到锻炼。3.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汇报展示中,又是一次的相互学习,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激发。

在项目学习中,教师不再是单兵作战,他们也增进了相互间的合作。

我们知道.教育已不是闭门造车的工作,对于教师而言,需要职业共同体,需要敏感度,需要关心学生的整个发展,去创造知识而不是仅仅使用已有的知识,项目学习使得培育具有领导意识和组织能力的教师成为可能。

 

四、浸润、凝聚人心的精神——雁阵精神

我们都知道,雁群要飞得快飞得省力,必须依靠每只大雁的“位移”和“对齐”的配合。当整体速度提高后,每只大雁就可以借助其它成员羽翼的空力和动力,飞得更迅速更轻松。这也是三小雁阵精神的内涵所在。

在三小的这些天,三小老师带给我的印象是:状态好、热情真诚、合作默契、忙而有序。三小的学生则是阳光、大方、有礼貌、行为习惯好。

至今仍有几位老师的话语让我不能忘怀。

一位五年级的语文老师说:“每天的工作是很辛苦、压力是大,但是我们人人都愿干,都想干好。”

一位老教师说:“在工作中,我总是想我能干点什么?先做我可以做好的,不会的我可以学。”

德育处的万主任说:“老师们都是这么觉得的,我如何能更好,那就是必须是学校好了,我们才可以更好。”

是啊,只有学校好了,大家才可以更好。在三小,每一位成员都是重要的,每一个人都有领航和贡献的机会与可能,每一个同伴都拥有成长和发展的空间,每一个人都会在困难的时候获得帮助和支持,每一个人都会在不同的场合展现三小的“北京气质、世界品位、大家风范”。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文化价值观:追求共进共赢的目标,追求集思广益的过程,追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效果,追求从容而坚定的教育信念

 

中关村三小的校长是刘可钦校长,她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津贴,是一位知名教育专家。

学习期间,刘可钦校长有一件小事至今让我想起仍感动不已。

那是一次参加刘可钦校长的分享交流会。在交流会结束之后,我将从学校带去的印有我们“金陵中学”校名的南京云锦代表学校赠送给了三小。刘校长接过礼物后深表感谢,并立刻对一旁的副校长说,我们的会议室正缺一块挂饰,云锦再合适不过了,并比划着让郭校长挂起来。当时在我看来,这也许是刘校长的一种礼貌。然而第二天,当我再次走进会议室的时候,我看到了印有我们“金陵中学”校名的云锦已挂在了会议室一进门的最显眼之处,那一刻,真的特别感动。

细节之处见真情。在三小我看到了执行力,感受到了被尊重的温暖,更让我体会到了作为金中河西人的骄傲。

今天,我将带着这些收获,带着这些感动,继续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忘初心,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