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有“事”,心中有“人”——校微信团队建设纪实

发布时间:2018-01-11

/庞句线

20159月我校申请了微信公众号,外包给一个专业公司做,一周一到两篇,寒暑假一周一篇

2016年,微信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媒体、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似乎都有自己的官方微信,微信成为宣传的重要载体。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微信的宣传效应,明确提出要求:微信推送的频率要快,品位要高,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原先微信要有,现在微信要好。任务下达给我们办公室,作为办公室负责人,抓好这项工作,高质量完成宣传任务,我责无旁贷。

20169月,我们约谈了四家知名媒体的微信团队,通过招标形式,确定其中一家为我校微信代做单位。

我校有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国际部四个学部,相当于四个学校,要宣传报道的办学特色、亮点很多。根据学校要求,两天要推送一篇微信。确定微信代做单位后,我们负责搜集素材、挑选照片,交微信代做单位编辑推送。

但完成微信推送任务,遇到了困难。

一是和代做单位交流不通畅,他们不了解学校,有时不能准确表达我们的意思。二是微信代做单位觉得不划算,为我校做一篇微信,他们需要专门投入一个人,每天花七八个小时;而代做微信的服务费还不够支付该工作人员的工资。

我于是想到组建我们自己的微信团队,以有偿加班形式交给本校老师做。报批同意后,经招募选拔,确定了5个年轻人,最小的2016年新聘美术教师23岁,最大的33岁不到,组建了学校微信团队。

5个从未做过微信的年轻人,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吗?

20161027日开始制作推送第一篇,到1231日年底66天,一共推送发布了57篇微信,平均1.16天完成1篇,完成了学校要求的两天一篇的任务;微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了各个学部、处室所能展示的亮点,从生活老师冬天为学生晒被子的暖心细节,到科学与人文物型课程基地高大上的课程设置;从学校举办第一届“美食节”的特色活动,到公安部在我校举行全国禁毒宣传工作的大型会议,丰富的内容通过独特的视角、新颖的形式表现出来,受到本校教师、学生家长、媒体及社会的极好评价,公众阅读量每篇达10000次以上。并且有多篇校园微信被南京教育头条、建邺教育发布、扬子招考部落、南京晨报交汇点、腾讯大苏网教育频道汉语之星等公众微信转发。微信团队由于工作成绩显著,获学校表彰,被评为金陵中学河西分校“2016年度人物”;被建邺区教育局、建邺区教育工委评为2016年度优秀校园微信公众号。

应该说,我们很好地完成了学校交付的任务。

与此同时我也在思考:这个案例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启示可以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工作中遇到困难,要想办法克服,努力完成任务;管理工作要善于搞活机制,有偿制作微信,调动了积极性;要大胆起用年轻人,他们工作有激情,富有创造力;要发挥团队的力量。如此等等。

但我想的更多的是,在交付任务时,我为接受任务的人做了些什么,除了“事”之外,我的眼中心中有没有“人”?

作为办公室负责人,我完全可以把任务甩给助手:“你带大家去做微信,怎么做,自己想办法。”但我没有这样。在交付任务的时候,我更关注工作过程,关注下属的培养与发展。

一是学习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开始,我们从学校曾经做过的微信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微信,通过电子屏呈现出来,让每个人说说自己的看法。后来这种形式发展为每周一次的常态学习研讨交流会,每个成员都要选一篇微信,从语言表达、选图构图、切入角度、中心立意等方面品析。

二是养成认真的态度。微信是展示学校的一个微小窗口,是宣传,容不得出现低级错误,留下笑柄。我们建立了工作群,某个人做出一篇微信初稿,先发到群里,让团队的人都看,发表意见,然后根据大家意见修改;哪怕是一个标点都要认真对待。

三是正面引导。完成一篇微信给一定的加班费,会不会抢着做?我们进行了明确分工,谁负责其中一个学部,谁负责处室工作,谁负责学校层面的大型活动,不能争抢;会不会额外做微信挣“外块”而耽误本职工作?工作中,大家以本职工作为重,利用晚上、周末时间做微信,遇到工作任务和微信任务冲突,以完成工作任务为先,将微信任务交给团队的其他成员完成;怎样将微信做得更好?有的擅长拍照,有的擅长语言表达,有的擅长构图修图,有的擅长选取切入角度,我们各尽所能,各展所长,既分工,更合作,绝不搞单打独斗。全国禁毒会议在我校体育馆召开,一楼有宣传展、禁毒知识课堂、记者采访,二楼有篮球赛、知识竞答、颁奖现场等,活动范围广,几个人到不同场地拍照、记录内容,合作完成这一期的报道。几个月下来,我们学会了合作,没有一个人“争功邀赏”,每次月底统计微信数量兑现报酬时,同事们之间都是互相谦让。

建立微信团队,目的是完成学校交付的任务。但用人,更要在做事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人;作为领导,不能简单地甩手掌柜。做得不好,不要急着批评指责,而应该设身处地、身体力行,和团队成员甘苦共尝、荣辱与共。

比如,遇到重大活动和特殊时间节点,我要求第二天就及时推出微信。201711日是新年第一天,要制作一期微信,回顾学校一年大事并展望新年。 20161231日是放假时间,微信团队在QQ群里就一项一项梳理讨论。我觉得前言后记不够好,就亲自做了修改。事情虽小,但却向大家传达了一个信息:休息时间,我也在和大家“并肩作战”。

再比如,为了让我们的团队成员更具有集体荣誉感,我给微信团队取名“河西印象”,并申报参加学校“2016年度十大人物”评选。在全校民意测评中,微信团队票数位居第四,荣获年度人物奖项。

我校微信团队做得越来越好。在看到这支微信团队成绩的同时,我更多的是思考微信团队的成长。我想,管理不仅督促人做“事”,还要指导人做“事”;不仅要完成“任务”,更要培养人、发展人、发展团队。

如果管理者眼中只有“任务”,却没有“人”;只叫人做“事”,不教人做“人”,这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自私”。处在自己的管理岗位,认为做好事,管好人,就是自己部门管理的成功;殊不知,用人而不发展人,其实这就是另一种形式的“短视”,是缺少眼界和胸怀。

所以,作为管理者要眼中有事,心中有人。少一点批评指责,多一点指导培养。培养人,培养团队,这才是管理者工作的“大任务”,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