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学校素质教育的对比反思——《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8-01-11

/周景明

在大众的认知里,中国和日本、韩国、新加坡这些亚洲国家侧重应试教育,而美国和其他的西方国家更注重素质教育。这两种教育方式的差距到底有多少,这两种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到底有怎样的区别,这都是我们希望了解的。特别是国际部的孩子们,等待他们的不是中国的高考而是国外的APLevel  A的考试,进入大学后需要面对的是国外宽进严出的大学教育,而他们的竞争对手则是早已接受了十几年西式教育的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学生。在接收十多年的中国式基础教育之后,即使我们的学生经过了高强度的针对性训练,能够在考试中获得优异的成绩,他们在真正走出国门之后,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的生活吗?国外的学生们思维活跃,在课堂和社会活动中能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我们的学生会不会被繁重的学习任务压抑了创造的本能而甘于沉默?当国外的学生能够在见解不一致的时候质疑权威独立思考,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时,我们的学生是不是还习惯于服从权威,倾向于自我否定而因此错失良机?甚至,当国外的学生们精神满满的熬夜做project,第二天又能生龙活虎地到俱乐部或者社团参加活动时,我们的学生们有那样的体力和精力坚持下来吗?为什么在普遍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还会有这样的忧虑?那是因为我们的素质教育并没有真正触及到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本质。

现在国内学校的素质教育普遍表现在开了多少应试之外的兴趣班。以南外为例,从小学开始他们就专注外语教学,并且也强调素质教育,教了多少手工、陶艺、舞蹈、乐器、绘画……诚然,以上这些美国的学校也会教,但这并不是西式素质教育的核心。

我们的学校专注于教授学生们技能,却忽略了性格和体质的培养。在美国,公立学校管理相对宽松一些,严格程度不如私立学校,更不必说和中国的学校相比。但不论公立私立,对学生的体育教育都是非常重视的,尤其是体能的培养和团队合作的训练。从小学高年级、初中开始,孩子们就可以加入长跑社团,十一、二岁的孩子每周跑步至少10公里,而游泳俱乐部则经常要求早上或者下午抽出一小时时间进行训练。而有些私立学校到了高中,除了大量的学业,下午会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在体育运动上。结果就是,孩子们在青春发育的阶段得到充分的运动,体能体质都得到增强,从而能支持他们在高中、大学、以及今后的生活中经常需要应付的高强度的学习和工作。在坚持不懈的体育运动中,孩子们的毅力和自律得到锻炼,使他们在学习工作乃至人生中需要面对困境难题的时候能够拿出足够的勇气和意志力。在中国的学校里,体育锻炼可以说已经被压缩的不能更少。除了每周必要的体育课,和每天的课间操,孩子们在应付繁重的学习和社团活动之余,几乎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锻炼体魄锤炼精神。虽说不至于成为温室的娇花,但是在抗压耐劳方面,中国孩子没有输在先天,却有可能因为缺乏锻炼而落后一步。

中国素质教育的另一个、也是更严重的误区在于注重了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质疑权威,在中国不是一个被鼓励的习惯。从幼儿园开始,学校的教育一向是告诉孩子们要服从老师的指令。这不仅仅是大方向上服从即可,细节具体到坐在椅子上应该怎样放手和脚,午睡的时候该如保持平躺,新书发下来该用什么书皮如何包书,舞蹈班需要买什么样的练功服装,等等等等,各种细致之处可谓无微不至。如果说学习方面答题思路方面建立规范,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和考试的技巧,无可厚非。那么从小开始全方位的细节规范无疑给孩子们套上了一个个隐形的框,让他们规规矩矩的走在家长和老师规定好的道路上,在家里在学校都是乖乖听话的好学生,像被马路边精心修剪的灌木一样没有一根长错凸起的枝丫。这样的乖孩子长大后就像过去常说的日本企业最欢迎的螺丝钉,可以完美地融合到集体中,服从领导完成任务,绝不惹是生非。但是如果指望他们做科研搞创新就有点困难了,因为他们太习惯于接受指令服从权威压制自己的想法。反而是老师眼里的刺头学生,常常在课堂上问出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不那样,在面对已经广泛流传的理论和现象时,他们有可能会不那么心甘情愿的接受已有的答案,往往提出质疑,得不到满意的答案干脆自己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提出不一样的见解和解释。科学的进步,技术的发展,人文思考的解放,无一不是那些善于质疑善于思考的人们努力创新的结果。美国的孩子从小很少被教育这是对的而其他都是错的,一个问题可以有很多种思路。老师们面对学生的质疑第一反应常常是这是一个非常棒的问题。学生们常常被要求自己收集资料做project,不管结论是多么荒诞不经,只要学生收集来的资料能够自圆其说,逻辑上有可取之处,老师就不会打击他们。在一次次的训练中,学生学会了如何阐述自己的理念,如何论证自己的看法,他们在学会如何给自己的论证填缺补漏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在看似完善的论证中发掘漏洞。长此以往,当这样长大的孩子需要在学习工作中破旧立新时,长期训练的本能会帮助他们更加出色的完成任务。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的孩子并没有都长成规规矩矩的乖孩子,而美国的孩子也没有都长于破旧立新独立思维。优秀的孩子不管接受哪一种教育,都能自我调节找到最适合的道路,适应而不盲从。但是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童年和青春期受到的教育相对应他们的自我意志是压倒性的,对于他们的性格和能力的培养方式会强势地影响一生。如果我们的教育体系能够适当调整,不再流于素质教育的表面形式,而是更注重对性格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相信我们的学生会更加出色,也更加能够适应今后在国外的学校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