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从国
学校课程指导中心成立了“课程指导委员会”,我很荣幸地成为其中一员,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格外注意思考和尝试语文自主学习课程的开发。
一、“烟水江南”由来。
《金陵文脉》(读本)上选编的袁鹰的《且说六朝烟水气》,写到《儒林外史》第29回中的一段文字,我便把《儒林外史》找出来看。
天长才子杜慎卿过江来南京,同友人徜徉雨花台岗上,“坐了半日,日色已经西斜,只见两个挑粪桶的,挑了两担空桶,歇在山上。这一个拍那一个肩头道:‘兄弟,今日的货已经卖完,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茶,回来再到雨花台看落照。’杜慎卿笑道:‘真乃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一点也不差。’”
这就是吴敬梓《儒林外史》时代金陵人的活法!激动之余,多少有点惭愧。
东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定都南京,当时的南京无疑是全国的经济、文化、艺术中心。六朝时期最著名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是在南京完成的,比如刘义庆主编的《世说新语》(宋)、萧统主编的《昭明文选》(梁)、范晔编撰的《后汉书》、道教文献《抱朴子》(晋)、佛教文献《弘明集》(梁)等。历史上的李氏南唐建都南京,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这期间南京又获得了繁荣发展。在这特殊的地理环境里,在这样的历史文化积累下,南京的城市文化、居民的思想文化水平,生活方式当然都与他处不同。生活在南京的人,是受到六朝烟水的浸濡的。
“烟水”与“金粉”有别。“金粉”跟奢靡有点瓜葛,似有贬义,浮华有余,浪漫不够。“烟水”代表了南京秀丽的自然风貌和风雅浪漫的诗意氛围,清新优美,而且充满人文气息。试想,哪怕是卖菜的小贩、餐馆儿的伙计、挑粪工这样社会底层的人,劳动之余都去品茶、散步、赏夕阳,那么这个城市该美丽、文明、诗意、浪漫、和谐到什么地步!我们在南京做语文老师的人又怎能整日经年的宅在办公室里、宅在教室里、宅在孩子们的作文本和试卷里;我们在南京做老师(包括历史老师、地理老师、美术老师、书法老师等)的人又怎能让生长在南京的可爱的孩子们宅在学校、宅在家中、淹没在题海里!我们要引导孩子出来走走、转转,出来放放风筝,出来看看蓝天白云,停下脚步嗅一嗅扑鼻的桂花香气。甚至于带孩子们在台城上看看柳、读读书;在玄武湖边想想年轻太子萧统读书的情形,读读他编的《文选》里的文章;到凤凰台上背一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走街串巷领略一点金陵城的沧海桑田。
“江南”,字面上的意思是江的南面。古代,江南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区域大致为长江中下游南岸的地区。江南文化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区域文化,其丰厚的内蕴涉及诸多人文领域,包含多重的语义空间,其本质是一种诗性文化,是一种充满了诗意和想象的文学资源。“能不忆江南”的喟叹和感慨,古往今来伴随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精神之旅。江南,在精神意识层面上是一种文化符号,它代表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希望。学校是有文化的地方,借助于“六朝烟水气”中的“烟水”二字,而以“烟水江南”来作为我们学校高中语文自主学习课程的总名,不仅融注了历史意义,也融注了地理意义,更融注了文学意义、文化意义。“烟水江南”就是我们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的课程,这个课程,资源丰厚,从这个课程里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能汲取丰富的营养。如果我们对这些宝藏视而不见,那是万分可惜的。
二、“金陵文脉”概说。
脉,分布在人和动物周身内的血管,指事物如血管连贯有条理者。山脉是沿一定方向延伸,包括若干条山岭和山谷组成的山体,因像脉状而称之为山脉。文脉,是文章的线索,也指城市记忆的延续,从狭义上解释即“一种文化的脉络”。“金陵文脉”就是金陵文化的脉络,但既然首先是我们语文老师来开发和试做的课程,那么我们就从“语言文学”(兼顾文化)的角度切入。
中国地域广大,就全国而言,东部的山水是有文化的山水,西部的山水是自然的山水。南京是公认的风水宝地,至今没地震过,台风轻易也吹不到,这个风水按照现代语境就叫环境选择。历史上,中华国家统一时南京衰落,中华国家南北分裂时南京兴盛。南京作为一座文化城市,在军事上常是被征服,“王朝”是短命的,但文化上是反征服的。在南京土地上产生的诗文是浩如烟海,最伟大的作品自然是《红楼梦》。
唐人刘禹锡有诗《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故国、空城、寂寞,这是南京特有的味道。淮水就是秦淮河,金陵文脉,可以从南京的母亲河——秦淮河开始讲,也可以从范蠡所筑造的越城开始讲。
南京有内秦淮河、外秦淮河、秦淮新河,还将开挖秦淮东河。南京外秦淮河西南角的河南岸是南京城最早形成城池的“越城”所在地。南京这座城市的创建者是陶朱公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在公元前473年灭了吴国。第二年,他带领越国士兵在南京的秦淮河畔筑起了越城(也叫范蠡城)。古都南京建城史由此开始计算,距今2500多年了。
我曾多次实地察看越城遗址,那里的石刻内容是《越台颂》:昔者大禹治水,天下九分兮地属维扬……十朝盛衰兮,悲欢之演绎。龙盘虎踞兮,赖天工之钟毓;凤鸣莺啼兮,集人文之灵光。儒林典籍,汗牛充栋;诗坛锦绣,灿若霓虹。长干一曲兮诉乡情,桨声灯影兮寻旧梦。君莫叹,但看轻烟笼寒水,惟闻往事不堪哀。君不见,古人欲乘长风兮破巨浪,今朝天翻地覆兮慨而慷。这段颂文是对南京城市文明的一个概括,特有文化。从语言角度看,多为四字短句,句式整齐,气势贯通,音韵和谐,令人浮想联翩,美不胜收。
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课程里有个“西河雅集”,首先展示的是雨花石这个南京的文化名片。奇异美丽的雨花石可以作为学校综合性课程的一个切入点。在南京搞教育,让南京的孩子了解南京,让南京的资源滋养南京的孩子,简直是个善举。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说过这么一件事。现在很多人,包括一些南京人,都说不清到底是哪六朝。“南京六朝博物馆”在2014年青奥会前开馆,很多游客就问,“馆长,你们这里为什么没有朱元璋啊?”胡教授就告诉他们,朱元璋那时候还没出生呢,六朝结束于公元589年,而朱元璋生活在公元1300年以后。我们的学生在南京上了小学,上了初中,到了高中,还不知道将军山跟写过《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的抗金名将岳飞大将军有关,也不知道牛首山南麓的南唐二陵安葬过写过《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李煜的父亲和祖父,也不知道陶行知在燕子矶曾经写过一块“想一想,死不得”的牌子,不能不说是遗憾。
网上曾流传一篇《中国最悲情的城市》的文章,写的就是南京。因为繁华和衰落的对比太强烈,南京古代文学的味道总有一股沧桑和悲情,南京特别能产生怀古文学,有人甚至说中国怀古文学的巅峰就在南京。除了刘禹锡的两首诗,唐人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杜牧的《后庭花》:“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一直到清朝的孔尚任写的《桃花扇》,还是那种沧桑味道。就像朱自清在《南京》一文中所写的那样:“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是一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妓。”金陵文脉里宝贝多着呢。
三、“金陵文脉”活法。
越来越多的孩子的生活被设置在“静态”模式,语文学习严重不接“地气”。过去的孩子总在上学路上、放学路上,经历许多事情,现在的许多孩子上学坐在车里,放学坐在车里,可以说是从一个“笼子”(房间)经由一个活动的“笼子”(车)转运到另一个“笼子”(教室)。要他们说“人话”,要他们不胡编乱造作“神文”,也真难为他们了。“金陵文脉”课程的开发、使用影响师生的生活方式,它给我们带来的就是一种学法、一种教法、一种生活方法。它是与生活的本源融通、与文学历史沟通的有意思的学习状态、生存状态。简单说,它就是一个活法。
1、语言学习例。
语文课本选了刘禹锡的《石头城》,其中有个名句“夜深还过女墙来”。请问:有“女墙”,那有“男墙”吗?“百度”上的一时找不到与“女墙”对应的“男墙”的。那就去老城墙看看、问问。古代守城,男人向外迎敌,女人在内运送物资搞后勤。“女墙”是内侧的城垛矮一些的城墙,而“男墙”则是外侧的城垛高一些的要面对来犯之敌的城墙。那“夜深还过女墙来”,自然就是月光还照到城内来了。只会死盯着课本上的注释“矮墙”也许永远也想不通的。
南京的古邑名“金陵”是从“金陵山”而来的。相传,秦始皇巡行东南,途经金陵。几个陪同的风水先生对秦始皇说:“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始皇不悦,命人凿开方山,使淮水流贯金陵,把王气泄散。秦始皇还将“金陵”改为“秣陵”。秣,是草料。现有成语“厉兵秣马”,意思是磨砺兵器、喂饱战马准备打仗,“秣”在这里活用为动词,给马喂草。“秣”就是草,草大概算最“贱”的了。始皇帝“赐”名“秣陵”,意即此处只不过是牧马场罢了。不过,南京东有紫金山,紫气东来,紫光四射,人民还是挺有福气的。
2、素材积累例。
南京市建邺区教育局、旅游局曾联合开展征文活动,征文的话题是“海棠花开的时候”,我把征文通知拿去跟语文科代表商量。未料,课代表说的第一句话竟是“海棠花是什么样子的,我还不认识呢”。那几天南京河西地区的海棠花正在开放,校园里的几株海棠花就在校内的大路边,但孩子视而不见,或者熟视无睹。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金陵文脉”课程必然涉及南京的花花草草。八月桂花满城香,是农历的八月,那南京阳历的八月,马路边、公园里见到最多、最鲜艳、最夺目的花是什么呢?紫薇花。引领孩子观赏紫薇花,赏美、写美,美丽的花草树木就是写作的对象和素材。
在南京游走,很多地方会看到刘伯温的名字,刘伯温是个有智慧的人,它写了《郁离子》一书,书里面有很多简短而有意思的故事。里面的“济阴贾人”,启示我们“诺不轻许,我不负人,若不轻信,人不负我”;“常羊学射”的故事,提醒我们瞄准一个目标,不要三心二意,否则什么也得不到。这不仅教我们做人做事,也是极好的作文素材,还帮我们学习巩固课内文言文。
3、读而后行例。
朱自清《南京》写到:从前可以从台城爬出去,到玄武湖边;若是月夜,两三个人,两三个零落的影子,歪歪斜斜地挪移下去,够多好。现在可不成了,得出寺,下山,绕着大弯儿出城。七八年前,湖里几乎长满了苇子,一味地荒寒,虽有好月光,也不大能照到水上;船又窄,又小,又漏,教人逛着愁着。这几年大不同了,一出城,看见湖,就有烟水苍茫之意;船也大多了,有藤椅子可以躺着。水中岸上都光光的;亏得湖里有五个洲子点缀着,不然便一览无余了。这里的水是白的,又有波澜,俨然长江大河的气势,与西湖的静绿不同。最宜于看月,一片空蒙,无边无界。若在微醺之后,迎着小风,似睡非睡地躺在藤椅上,听着船底汩汩的波响与不知何方来的箫声,真会教你忘却身在哪里。五个洲子似乎都局促无可看,但长堤宛转相通,却值得走走。湖上的樱桃最出名。据说樱桃熟时,游人在树下现买,现摘,现吃,谈着笑着,多热闹的。这文章是1934年8月12日作。今年的暑假,差不多8月12日前后,我们几个语文老师,一起去走玄武湖,湖边的一些石像让我们想起了不少的人事。晚上一起去东郊的紫霞湖,看萤火虫,我们看到了“刘勰纪念馆”,自然想起《文心雕龙》。
南京市委宣传部搞的“金陵文脉”的视频里有专门介绍杨柳村的。前不久,我还专程去了杨柳村,看了“朱氏宗祠”,去石头村(窦村),看了有1500年历史的四方古井。村民们依然在井里打水用,水犹清冽。井边也没有围栏,就是方石头中间一个方的井口,鸡还从旁悠然走过,小孩子在旁边玩水。我把这些事儿说给学生听,建议同学们三五相约或与父母同行,去看看。走村串巷,石墙古屋,那滋味嘛,自己尝尝。
4、行而后背例。
瓦官寺建寺时间比栖霞寺还要早700年,我曾与同校老师一起骑自行车,探访瓦官寺、凤凰台。李白的诗歌名篇《登金陵凤凰台》,我以前并不会背,但现在会背了,我还让班上的同学们也背了。实地看过,用心想过,深刻理解,不会背,想也想起来了。瓦官寺旁边就是阮籍墓,李白诗中的“衣冠冢”应该就是阮籍墓。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楼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三山”可能是泛指,也可能是确指。现在看不到那三座土山了,据说明朝时挖掉填湖了。“三山街”的取名肯定是后来的事情。“白鹭洲”恐怕就是江心洲了,上面仍然有白鹭,我们去看过。
阮籍的“衣冠冢”,该是李白当时亲眼所见,因而生发出这样的诗句。晋代的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就是拿阮籍说事儿啊。实地察看的感受是深刻的。高中的孩子常常觉得古诗文鉴赏在考试的时候拿分很不容易。我就在走走转转的过程中“打酱油”,学些打油诗,找感觉。八月底的一个下午,去江心洲转,再吟再偷,有感而发,还捏出了一首《梅子洲夕行》:“江洲多盛事,步桥双楼危。低头日在水,欲回惜芳菲。兴至无远近,抬眼尽紫薇。东望闪耀处,赏玩夜忘归。”
5、读文而后读书。
本文开头说到袁鹰的《且说六朝烟水气》里提到的《儒林外史》第29回。《儒林外史》是一部奇书,就诞生在南京秦淮河畔。它仿佛是明清知识分子的一面镜子,一个个头戴方巾的游荡者在里面浮夸表演,或笑或哭,或喜或悲,文士社会的传统生活全貌现身纸上。它的作者吴敬梓出生于安徽全椒一个书香世家。直到30岁,吴敬梓来南京城散心,后来举家移居南京,住在秦淮河南岸、桃叶古渡北侧的秦淮水亭一带,河的对岸就是“江南贡院”。他看透了科举对人性的桎梏和官场黑暗,开始创作《儒林外史》,至49岁,终于写就。鲁迅曾把《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列为古代中国最伟大的两部小说。
吴敬梓先生的笔下金陵,我们看到了画船箫鼓不绝的秦淮河、碧瓦朱甍的古寺新庙、随处可见的酒肆茶社、繁华拥挤的聚宝门、清婉动人的歌女官妓……可谓“水亭相连,笙歌灯火”“朝朝寒食,夜夜元宵”,人间烟火,尽在眼底。
在重读《儒林外史》的过程中,我还有个意外的收获,就是对于严监生形象的思考。严监生出手大方。他哥哥被人告发,知县差人来传,他拿出10两银子来平息这场官司。为了顺利把妾赵氏立为正室,他一下子就给两个舅爷每人100两银子。夫人王氏去世,用了5000两银子……妻子死时,两位舅奶奶卷走一大批价值昂贵的财物,严监生不仅不追讨,反而又送了两家许多东西,各封了200两银子作为舅爷们赶考的盘缠……严监生气息奄奄时伸出二指的动作,固然不能说跟吝啬毫无关系,但仅此动作,就定他为四“大吝啬鬼”形象之一,是有点过了。吝啬,我以为更多应是在跟周围人的经济往来中体现出来。如果他舍不得在亲友、工仆身上花钱,那说他吝啬,比较容易接受。而他这个动作,更体现出地主善于聚财、勤俭持家的共性。
俗话说,东海日出,西江落照。古时候的南京人看夕照喜欢在雨花台,那时候没有高楼大厦遮遮掩掩的,长江就在城外。而今长江西移,看夕阳该在河西了。在河西这些年,感觉最壮美的事物就是河西的太阳。也许是人到中年,缺了朝气吧。平日课余喜欢到外面转转,尤其喜欢到扬子江边看三桥,在鱼嘴湿地公园听江轮的马达声,看正在下山的红彤彤的太阳。 “烟水江南”之“金陵文脉”,可说的事儿太多了,我们还仅仅是个开始。有关这个课程的活动开展和效果评价,虽有一些资料积累,但本文还只字未提。但愿随着这个语文自主学习课程的开发,我们和我们的学生能学得更好,活得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