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德:人的心灵与自然沟通的渠道

发布时间:2015-09-01

张贤平

 

“比德”是将自然山水、草木的形貌与人的某些内在品德或道德的对应关系作意象化的比附、暗喻,从而将自然人格化、精神化,人的思想、情感得以物化和对象化。这样,自然的风貌与人的气质便相互沟通,二者在恰适融合的对流运动中彼此化合为一体,从而构成了中国独有的山水文化与山水艺术。儒家认为,人对自然物的欣赏和赞美,是因为自然物的某些特征能够比拟、象征人的某些美德。这就叫“比德”。比德,是人的心灵与自然沟通的渠道。

 

下面我们举一些山水花木鸟兽比德的例子:

 

【比德天地】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意思是说: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也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比德山水】

《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在孔子看来,山和水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它们具有的特点和人的某种精神品格相似。“智者”之所以“乐水”,是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而“智者不惑”,捷于应对,敏于事功,同样具有“动”的特点。“仁者”之所以“乐山”,是因为长育万物的山,具有阔大宽厚、岿然不动的“静”的特点,而“仁者不忧”,同样具有“静”的特点。

 

【比德于玉】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所谓的玉,就是漂亮的石头,有五种高贵的美德,分别是仁、义、智、勇、洁这五德,与之相匹配的,是玉石的五种特征,就是要温润、内外一致、敲击声音清脆、不容易损坏和断口平滑不会伤到别人。其实就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玉的外观、结构、光泽、物理性质和机械强度。

 

【比德于松】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松柏有不畏严寒的自然特征,比喻人也应该有坚强不屈的品格。

  

【比德于竹】

王国维《此君轩记》: “竹之为物,草木中之有特操者,与群居而不倚,虚中而多节,可折而不可曲,凌寒而不渝其色……其超世之致与不可屈之节,与君子为近,是以君子取焉。”

竹子虚心、多节,即使折断也不弯曲,严寒也不改变青翠的颜色。竹子的品格和君子虚心、坚强、不屈的品格相近,所以深得君子的喜爱。

 

【比德禾粟】

桓公春游,三月天在田野观赏。桓公说:“什么东西可以与君子之德相比呢?”隰朋回答说:“粟粒,身在甲胄之内,中层有圈城维护,外有尖锐的兵刃。它还不敢自恃其强大,谦虚地自称为粟。这也许可以与君子之德相比了吧!”管仲说:“禾苗,开始在年少的时候,柔顺得象个孺子;到它壮年,庄重得象一个士人;到它成熟的时候,和悦地愈来愈俯首向根,多么象个君子。天下有了它就安定,没有它就危险,所以叫作禾(和)。这可以同君子之德相比了。”

这里用禾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和禾的成长过程来比喻君子对国家的重要性及君子人格从不完善到完善充实的过程。

 

【比德于狐】  

《说文解字》说“狐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丘首。”

狐狸毛色柔和,符合中庸之道;身材前小后大,符合尊卑秩序;死的时候头朝自己的洞穴,是不忘根本。

 

【比德促织】  

《齐东问难》说促织有三德: “鸣不失时,其信昭矣; 遇敌必斗,其勇大矣;折肠断筋,宁死疆场,如截肠啖睛,其忠如是。”

按时节鸣叫,守信非常明显;遇到敌人一定争斗,这是大勇;肠子筋骨断了,宁可拼死在疆场,就像截断肠子、吞下眼珠的勇士,是这样的忠贞。

 

【比德于羊】 

《春秋繁露·执贽》说羊有三德:“羔有角而不任,设备而不用,类好仁者;执之不鸣,杀之不啼,类死义者;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

羊有角而不滥用,就像仁慈的人;抓他、杀他也不叫,就像舍身取义一样;喝母奶时,一定跪下喝,就像知礼的人。

 

【比德于雁】  

《本草纲目》说雁有四德: “寒则自北而南,止于衡阳,热则自南而北,归于雁门,其信也;飞则有序而前鸣后和,其礼也;失偶不再配,其节也;夜则群宿而一奴巡警,昼则衔芦以避缯缴,其智也。”

寒天从北向南飞,落到衡阳;暑天从南往北飞,回到雁门,这是守信;飞时很有序,前面的叫后面的和,这是知礼;丧偶以后不再婚配,这是名节的表现;夜晚群雁宿而有一雁警戒,白天就衔着芦苇来规避鸟网和箭,这是它智的所在。

 

【比德雄鸡】  

《韩诗外传》说雄鸡有五德: “头戴冠,文也;足搏距,武也;敌在前敢斗者, 勇也;见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

头上有冠,这是文;脚上有爪,这是武;前有敌手敢斗,这是勇;见到食物就互相转告,这是仁;守夜及时打鸣,这是信。

 

【比德于蝉】  

陆云《寒蝉赋序》说蝉有五德: “夫头上有緌(古时帽带打结后下垂的部分),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 黍稷不食,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时, 则其信也。”

头上有触须,这是文雅;含清气饮露水,这是清;不吃黍稷,这是廉;不住窠巢,这是俭;顺应时节,这是信。

 

【比德于蚕】  

《檐曝偶谈》说蚕有六德:“衣被天下生灵,仁也;食其食,死其死,以答主恩,义也;身不辞汤火之厄,忠也;必三眠三起而熟,信也;象物以成茧,色必尚黄素,智也;茧而蛹,蛹而蛾,蛾而卵,卵而复茧,神也。”

蚕丝做天下人的衣被,这是仁;知道该吃什么,为什么而死来报答主人恩德,这是义;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这是忠;一定要三眠三起才成熟,这是信;取法于物象变成茧,颜色一定是黄的和白的,这是智;茧而蛹,蛹而蛾 ,蛾而卵,卵而复茧,这是神妙。

 

【比德孔雀】  

《增益经》 说孔雀有九德: “一颜貌端正;二音声清彻;三行步翔序;四知时而行;五饮食知节;六常念知足;七不分散;八少淫;九知反复。”

在古人看来,孔雀是一种大德大贤、具有文明品质的“文禽”,是吉祥、文明、富贵的象征。

 

在观赏自然的过程中,总是用引类比喻的方法,与人的道德联系起来思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