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微信公众号前后质量对比 看管理要素中“人”的核心作用——校长工作站工作感悟

发布时间:2018-06-21

/冯伯君

感谢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对我的信任,给了我一个提高自我能力的机会和平台。回顾加入这个集体以来的近2年时间,我们在完成“七个一”学习任务的同时,也全面提升了自己的管理能力。这段时间,我们做了很多,也获得了很多。

通常看来,管理(manage)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管理的对象主要包括人、财、物、时间、信息五要素。其中,对人的管理是最重要的环节。高效能的管理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人所长。在工作过程中,最让我深受启发的尝试是全程参与了学校微信小组的改革,也更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作为管理者要重视“人”的核心作用。

一、背景现象

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群发文章快速实现与订阅者的信息传递和即时沟通。各个学校也都在积极建设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用来展示学校形象,传递办学理念,塑造学校文化,及时与家长受众沟通。一时间,各类校园微信公众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校的微信公众号质量、订阅数也存在较大差距。我校微信公众号自2015年正式诞生,刚刚出现时基本做到了及时发布学校信息,但特色、风格与兄弟学校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与学校的办学品位不能完全相符。

2016年底开始,我们发现学校的微信公众号“热闹”起来了。最高单篇阅读量近3万次,点赞量600余个,微信转载量近万条、评论量上百个,多篇微信被南京教育发布、建邺教育发布、招考部落、南京教育头条、交汇点等官方或主流媒体微信公众平台转载。学校官网日均发布微信0.83条,周均5.81条。学校微信宣传报道的质量和数量较之以往都取得了巨大进步。而这一切只源于一个小小的改变。

学校原来将微信运营交给专业的媒体服务公司,由学校办公室负责宣传的老师将相关素材发给该公司,提出思路或要求,主要由媒体服务公司完成微信的发布、互动、维护等。以20169月开学至1027日为例,56天完成了30篇的微信制作,日均0.53篇。周均3.75篇。而从201610月起,学校的微信运营正式交给由学校教职员工组成的“河西印象”团队负责完成。“河西印象”微信公众平台制作小组,以全新的视角聚焦校园里的每一天、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第一时间讲述校园故事、报道校园人物、关注学校课程、展示学生活动,以新媒体的方式、用自媒体的语言向公众呈现学校幸福教育的理念和行动。自成立以来,创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校园自媒体的有效表达。

开始操作时,学校面向全校的教职工发布微信小编招募公告,凡思维活跃、敢想敢做敢笑、有创作热情的老师都可以参加。这次招募共有近10人报名参加。学校由办公室牵头,对报名的老师进行遴选,最终来自小学(教学岗和职员岗各一人)、中学(初中、高中和国际高中,宣传干事职员岗各一人)、生活科(生活老师一人)的六位老师正式入选。微信小组由校长助理把关,负责学校宣传工作的办公室副主任担任组长。这个小组基本覆盖了学校的主要部门,人员年纪轻,工作热情高,一经成立,为校园宣传带来了一股清风。

二、现象思考

“河西印象”微信制作小组成立后,在微信创作的质量、频率、数量上较之以往取得了根本改观。教师、家长、业内同行纷纷感慨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微信品位越来越高了、读者越来越爱看了、频率也越来越高了。为什么一个小小的改变,为什么一群年轻的非专业人员,为什么学校的普通教师甚至教辅岗位的职员能把微信做出名气,做得比专业媒体公司要好?这其中的原因蕴含了哪些管理的思想和诀窍,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一)以人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

 需要层次理论将较高的需求定为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人们都希望获得名誉或威望,取得成绩时,希望被人承认。希望完成与自身能力相称的工作,使自身的潜在能力能够发挥出来。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只有掌握人的需求才能积极创造条件去满足人们的需要,有目的地引导需要,多样性地进行激励,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管理工作,从而达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

微信小组成立半年后,因为卓越的宣传效果,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一致认可,并被评为“年度人物”的荣誉称号。微信小组成员大都是新入职的教师或平凡岗位的职员,很多情况下都是坐在台下看别人领奖。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年度总结中分量最重的“年度人物”大奖,走上舞台,在全校面前接受校长颁发的年度荣誉和奖金,这对微信小组成员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鼓励。同时,我们还向学校申请,出台奖励政策,每学期期末,对在工作之余进行微信编辑和创作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上的补贴。虽然,每篇奖励金额有限,但每次完成创作后,老师们看到自己辛苦创作的微信赢来无数的点赞和浏览量,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微信小组成员的干劲更大了。此外,定期举办的微信小组座谈会,一方面总结了微信制作的心得,另一方面微信小组成员也感觉到学校对微信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每次质量高的微信得到南京教育发布、建邺教育发布、南京教育发布、招考部落等官方或主流媒体的转载,更是对微信小组成员的极大激励。一个个午休时间他们都在沙龙紧急开会策划选题;一个个深夜微信工作群里还在“相互找茬”死抠细节,避免错误;一个个周末他们放弃休息依然发布出最新的微信报道。

(二)授人以渔,挖掘“人”的潜力

有人说,管理就是“通过他人之力将事情完成。”作为学校微信小组的牵头人,我不是手把手地自己一篇篇去采写微信,因为学校太大,如果这样,不仅不够及时,也难以深入,还会疲于奔命,无法达到高的品位。工作中,我放手交给微信小组去感知、理解、采编这些校园新闻,并以微信的形式发布出来。

在传统的管理中,告诉别人方法是可以的,但这样限制了一个人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他在自我挖掘过程中的成长,而且会让对方养成了一种依赖性;也很难培养一个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难发挥团队作战的作用。在制作微信中,我们尝试“教练式管理”,不直接给方法,但通过思路分享,案例分析,共同修改等方法让小组成员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自己找到方法,从而激发出更多的潜力。

这种类似于体育场上教练与运动员的“教练式的管理模式”,让微信小组成员思路更清晰,也激发他们全力以赴,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管理教者负责指导和督促;微信小组成员冲在前,真正发挥出小组成员自动自发的工作精神和团队协作的战斗力。我们的微信小组老师每天的工作就是教育本身,往往很多活动还是组织者、参与者,他们对教育的理解更深入。加上教练式管理的积极促进,“河西印象”微信小组做出的微信更能代表学校官方微信的品位、内涵、形象。通过制作一篇篇微信,微信小组成员能从更高的高度、更全面地系统思考学校的各项工作,更能够深刻理解学校的教育内涵。

(三)育才树人,引领“人”的发展性

人是管理中的首要因素,管理能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和拓展空间,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管理中实施人本管理,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提高管理绩效的重要途径。

工作中,我们努力为微信小组搭好舞台,各项重大事件,带领微信小组成员冲在第一线;同时注重建设学习型团队,全面提升小组成员职业能力,规划正确的职业方向,促进小组成员的全面发展。

微信工作小组通过微信的编辑制作,对于全校工作有了更直观、更全面的认识和思考。培养了自己的新闻写作、活动设计、宣传策划、组织协调等多方面的能力,为自己在学校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也培养和储备了各个部门,特别是宣传工作的后备人才。同时,微信小组也特别注重人才的培养,定期召开座谈会、读书会,邀请写作专家、媒体记者、摄影师、动画制作师等与微信小组成员交流,拓展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微信小组成员也深刻感受到自己在这个团体里取得的进步,他们在工作上更具主动性和活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微信小组成员人人可以独立完成学校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对于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也内化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极大地提升了自身工作的品位。如今,他们个个在自己本职工作上都做得出色,小学部洪燕老师以职员身份兼顾了学部的部分辅导员工作;新入职的周亮老师教学成绩突出,信息技术水平高,工作热情诚恳,成为学校工作的多面手。可见,成立微信小组,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注重队伍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引领人的发展,提升了管理的品质和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在自媒体的大背景下,学校官方微信工作看似微不足道,但其重要性因时代的特点和巨大、迅速的信息传播力度而愈发显现。通过校长工作站的平台,我们汲取了管理的思想和实践。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校园微信团队的建设,我们从人本出发,注重发挥“人”的核心作用,为管理质量带来了巨大的提升,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