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婕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是英国著名的演说家、畅销书作家,他的作品《Outlier》(以下用中文名《异类》)在2008年甫一发表,就在全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在一位教育学老师的推荐下,我有幸看了这本书。《异类》里标新立异的观点和发现颠覆了我对成功的认识和理解,颠覆了我对“好学生”、“天才”的定义,让我重新开始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我认为这本书值得每一位教育领域中的同行共同欣赏。
以下截选书中最引发我思考的4个话题,分享给大家。
幸运的生日
加拿大是一个热爱曲棍球的国家,刚进入幼儿园的孩子就开始了入门级的比赛。在如此多的曲棍球后备球员中,谁能成为佼佼者?成功,是否关乎个性?智商 ?生活方式?抑或是天赋?书中罗列了一张梅迪辛哈特猛虎队注册球员的名单,我们能够发现这些球员的出生日期,大部分出生在1月、2月、3月——而且,出生在1月份的球员在人数上有压倒性的优势。其他球队的情况也几乎完全一样。
加拿大曲棍球联赛法定的注册时间是1月1日,教练要从各地小有名气的球队中选拔9-10岁的男孩参加。这意味着,要参加联赛,那么你就必须在1月1日之前满了9岁。而在1月1日之前满9岁的孩子中(也就是他们在上一年的1月份-12月份先后过了生日),1月份出生的孩子与12月份出生的孩子有着12个月的差距,这对大人来说也许仅仅是不到1年的微弱年龄差,但是对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来说,却有着天壤之别。一般说来,两个孩子(尤其是婴幼儿时期)之间相差一个月,从手的控制能力、爬行或行走能力、语言能力上就会有显著差异。
就是这点差别,使得1月份出生的孩子从球技、体格和身体素质上都明显超过了12月份的孩子。因此,出生月份靠前的孩子往往能得以参加曲棍球巡回赛,他将获得优秀的教练、出色的队友、科学的训练、参赛的机会,当然,他与出生月份靠后的孩子之间的差距就越来越大。最终他们成为佼佼者,并走进更顶尖的联赛。
这个结论令人震惊,但细细想来其实非常自然。回顾我们的幼年时期,大家是否发现同班同学中,冬、春出生的伙伴更多呢?那些“能干、懂事、早熟”的孩子,有没有老师留过过他们可能是班级里年龄偏大的学生呢?那些表现不那么尽如人意的孩子,是不是可能原因竟然只是因为年龄偏小?中国9月1日的入学日期,从此以后在教育学中,可能将不再只是一个枯燥的数字,它已经从源头无形的划分了一道“分水岭”。如果推迟一个月或者提早一个月,又将带来多少巨大的变化呢?
更近一步,这种思考方式让我们不由得去质疑,现下的入学时间安排真的合理吗?有没有可能有一天,出现一种更适合儿童发展的学制,以半年、一季度为入学周期,甚至更短,缩小孩子们之间的差异,让更多的孩子闪闪发光?
你能为了你的爱好努力10000小时吗?
生得恰逢其时只是第一步,不是所有生得对的人都能成功。
心理学家K·安德斯·埃里克森和他的两个同事在柏林的顶级音乐学院做了一个试验:把学习小提琴的学生分成3组。第一组是明星学员,被认为最有潜力;第二组是比较优秀的学生;第三组是水平一般的学生。随后,这些学生都要回答一个问题:从学习小提琴到现在,你一共练习了多少个小时?
所有的人几乎都是从5岁起开始练习的,在头几年,每个人的练习时间几乎相同——每周2-3个小时,但到8岁左右,差别开始显现。最出色的学生9—12岁时每周练8小时,14岁后每周练16小时,20岁后每周练30小时。事实上,当20岁时,这些优秀学员的练习时间达到了10,000小时,比较优秀的那些学员练习时间8,000小时,一般的学员只有4,000小时。
心理学家迈克尔·豪也在他的书Genius Explained中认为,虽然莫扎特被称为神童,他6岁开始作曲,但是他早期的作品都是在父亲的帮助下完成的,直到21岁,他才创作出被世人公认为杰出的作品。也就是说,在20多年的作曲锻炼后,他才创作出了最伟大的作品。他靠的并非天赋,而是苦练。
象棋大师的成长也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10年,那就是10,000小时的苦练。
从比尔·乔伊到甲壳虫乐队的成长,无不印证了10,000小时定理。
没有人生来就是天才,智商80的人与智商110的人差距明显,但智商140的人与智商180的人在成功的可能性上,并没有差异。也就是说,单单从智商上来讲,只要你是一个正常人,那么每个人的成功机会都是平等的,成功没有捷径,都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这便是《异类》这本书最鼓舞人心的地方,他告诉我们,没有绝对的“天才”,所有的智商正常的孩子,都有可能成为最耀眼的那颗星;但这也是这本书中最值得人回味 ,最沉重的观点,那就是哪怕一个孩子小时候再优秀,不花功夫去做一件事,终将“泯然众人矣”。原来成功说白了,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个人的意志、坚持与耐心。
这也印证了高考模式下,为何中国会流行“县中模式”,流行“封闭集中营”,因为一个智商正常的人,身处那样的环境,必然比宽松式管理的学校多付出成倍的时间,所有的成果都来之不易,你觉得别人不努力,可能他却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咬牙坚持。
这是最好的时代
作者在研究了近期《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后发现,前75个富豪中,有14个是美国人,他们都出生于19世纪中期的同一个年代(30年代)。为什么会这样?
19世纪60和70年代,正是美国经历的大变革时代,“铁路正在兴建,华尔街开始繁荣,制造业正蓬勃发展,传统的经济体制被打破,新的经济体制开始重建……”如果此时你刚好20多岁,那么这就是属于你的最好的时代。如果你出生于19世纪40年代,那你就错过了机会,因为你还太小;如果你出生于19世纪20年代,你年纪又太大了,思维已经老化。只有30年代的人才生得“恰逢其时”。
再来看个人计算机的发展史,1975年1月是一个重要时刻。那时,《大众电子》杂志报道了Altair 8800计算机,它标志着世界上第一台微机的诞生。
如果1975年,你已经毕业多年,那么你也许早已早出晚归,为了工作疲于奔命,拿着不多不少的工资养家糊口 ,不再敢轻易“裸辞 ”投入微机行业。而如果你还是个中学生,那么你无疑还太年轻。
看看比尔·盖茨是什么时候出生的:1955年10月28日。到1975年刚好20岁。
与他一起创办微软的保罗·艾伦呢?1953年1月21日。
别忘了史蒂夫·鲍尔默:1956年3月24日。
还有与盖茨齐名的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1955年2月24日。
著名软件公司Novell的创始人:埃里克·施密特:1955年4月27日
太阳微系统的四个创始人:
比尔·乔伊:1954年11月8日。
斯科特·麦克尼利:1954年11月13日。
维诺德·克什拉:1955年1月28日。
安迪·贝托尔斯梅姆:1955年9月30日。
这就是最好的时代。就好像中国十年动乱剥夺了许多人读书和出头的权力。而78年恢复高考时,没有丢掉书本,年纪又还算可以的一代人就抓住了机遇,画出了人生的转折点。 就好像1995年左右留学浪潮开始兴起,敢于“吃螃蟹”早早抓起英语出国读MASTER、PHD,在2005年左右回国的那批人,他们是最早的“海龟”,得到了最好的机遇。个人的成功,总是和时代的机遇分不开。
现在,留学热还在恒温持续,只是不像10年前,说起来好像只要出去就意味着“镀金”。现在,我们有了更多的比较和选择,有了更多前人的经验,也有了更长的时间去细致化的思考、追寻真正适合自己的专业和方向。老天不一定给予我们“黄金时代”,但我们个人也可以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白银时代”。
穷养?富养?
《异类》的作者列举了近年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25个美国人所毕业的高校,当然,有人是从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毕业的,可是绝大多数人毕业于很普通的大学。所以,不像给跑步运动员排名,按IQ对人们排名次毫无意义。但通过调查,作者发现,这些诺奖获得者的家庭经济状况大多是中产偏上,极少有贫穷人家。
IQ测试测的是人的分析推理能力,但在这种能力之外,还存在另一种智商:实用智商。实用智商可以说是一种社会悟性,是从世人手里如愿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能力。它是一系列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技巧。它从何而来呢?家庭,就是一个重要的实用智商培养基地。
社会学家安妮特·拉利奥研究了不同类型家庭的教育方式。当然,每个家庭各有特点,但是她发现,可以根据社会阶层分出两种培养“哲学体系”:富有家庭体系和贫穷家庭体系。
富有家庭的父母普遍干涉孩子的自由时间,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产阶层父母喜欢对孩子刨根问底,他们不仅仅喜欢自己发号施令,也希望孩子拿出自己的威信,能去质疑成年人。一旦他们的孩子在学校的境况不如意,他们就要为孩子争取权益。拉利奥把中产阶层父母的教育方式称为“协同培养”,目的是积极地培养并评估一个孩子的才能、观念和技能。中产阶层的孩子能学会团队协作,也知道怎样投成年人所好。他们早就领会到了“权利”的意义。中产阶层父母鼓励孩子畅所欲言,即使见到的是一位长辈和权威人士,也应该完全表达自己的观点。生活在富有家庭的孩子的阶层优势不仅仅体现在他可以在较好的学校念书,还体现在,他接受的是权利观念的教育,这可能更为重要。
而贫穷阶层的父母遵循的是“自然成长”的策略。认为孩子某方面的天赋只是他的个性而已,并不会想方设法进一步培养。他们常常会向一些权威人士让步,不能勇敢地站出来。贫穷家庭或者劳动阶层的孩子不知道怎样找到自己的路,或者说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定制自我”。他们可能害怕或者愤恨权威,不知道如何说服权威人士,或者如何与他们磋商。所以,很少有来自底层家庭的天才少年最后能够成功。
这让我不禁想起大约04年,一位ID叫麦子的作者在天涯发表的一篇名叫《我奋斗了18年,不是为了和你一起喝咖啡》的帖子,如果说以前的大家有种浑浑噩噩、不顾头破血流向前冲的精神,这个帖子是平地里的一声雷,第一次尖锐的提出了出生优越的领先性,而2013年网上非常流行的一篇帖子银行资深HR发表的帖子《寒门再难出贵子》,在10年后,残忍的印证了当年的观点,有的人不用奋斗,就已经站在了你已经苦苦奋斗至高点,但更让人觉得心灰意冷的是,其实拉开差距的并不是物质的优越,而是价值观上的某些差异,这些差异根深蒂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哪怕极少的人通过后天努力,可以在精神与物质双重方面追赶上所谓的“有钱人”,但更多的人与那样的群体,其实是有多重的差距的。
但这个世界依然是个可爱的世界,也许“有钱人”是比我们多了太多成功的机率,但是“命运的手里是有漏网之鱼的”!大家可以看看北大才女刘媛媛在“超级演说家”里针对“寒门再难出贵子”发表的演说,总有这样一群努力的人(这里说不定要用10000个小时定律呢),总会有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这个故事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