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 旭 初
各位老师:
下午好!
本届年会以“教师的专业素养”为主题,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对于中国教育的宏观思考,北有章启群(北大哲学系),南有钟启泉(华东师大)。前者认为,中国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后者认为,中国教育缺乏常识,应试教育是“反教育”。他们从理论上对中国教育问题的分析,都有相当的深度,也都给人以有益的启示。作为第一线的老师,我们在对中国教育的宏观思考有所了解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微观操作。
早些年,中央就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可见教师肩负责任之重大。我们能不能负起这个责任,取决于我们的素质。
就语文教师而言,我们的素质怎样呢?至去年6月为止,我教了51年语文,根据我的观察,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以致严重影响了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素质下降具体表现在:(1)学科素质欠缺。许多语文老师的知识是碎片化的;不少语文老师很少甚至根本不读书,很少写文章甚至从不写文章。(2)教学素养不足。相当一部分老师严重依赖教参,独立解读文章、独立设计练习的能力日益弱化。(3)思想品质一般。大多求同,缺乏知识分子应有的尊严和批判精神。
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自身的原因,或心态浮躁,或不够勤奋,或名利心重。外因不外乎:师范院校不重视师范教育,社会上似是而非“理论”的干扰,高考的巨大压力。
怎么办?我看得从自身做起。
第一,要增强职业认同感,培养敬业精神。要充分认识教育的意义,把教育工作当做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习惯,使之成为一种可持续的精神力量。这需要长期修炼。
第二,要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语文素养包括语文学科的专业素养和语文学科的教学素养,前者是专业知识,后者是应用能力。人文修养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这里暂且不说。
下面着重讲讲语文学科的教学素养。
华师大钟启泉教授说,基础教育应该回到实事求是。这是非常正确的。基础教育就是要抓基础,不能任意拔高,不要做不属于基础教育的、目前做不到也做不好的事。我们能做什么呢?我看做到以下几条就很不错:
一、自己独立备课。
教参可以看,但不要一味依赖它。要独立面对文章,进行独立思考,读出自已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个性。要始终不忘语文学科的特点,千万不要脱离语言文字作过多的拓展。
二、自己设计教案。
在大家一起备课时,要认真听取同事的意见,学人之长,补已之短,但教案的最后形成不能迷失自我,应该是自己独立设计的。
三、自己总结提高。
平时写点教后记,一二百字即可;一学期写篇教学小结,千字即可;一学年写篇短论,两千字左右。自己难忘的课,写点教学叙事,积累教学案例,写论文就比较实在。
从课堂教学操作层面看,语文学科教学素养还包括:
1.板书规范。板书设计要合理,书写要规范。要少写字,要写就写正楷字,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2.朗读清晰。不要动不动就让学生听录音,要重视教师的范读。范读要用普通话,感情要投入,要读出抑扬顿挫。
3.说话简明。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力求准确、简明,尽量少说重复的话。有时可说些生动有趣的话,但不能油滑。
4.礼貌周到。要尊重每个学生,上下课时要对学生行礼,叫学生回答问题要用“请”,听完学生发言后要说“请坐”。
以上这些都是常识,也是语文老师最基本的素养。做到并不难,贵在坚持。在培养自己良好的语文素养的过程中,还需注意两点:
一、要学习理论,但不要迷信理论。
正确的理论能有效地指导实践,似是而非的“理论”会误导实践。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说:“面对一个理论,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是:它可行吗?”他还说:“一个理论不会因为听起来悦耳或者看起来符合逻辑就一定具有现实可行性。一个理论最终还是要放到生活中去检验,也就是要看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什么,要看能给一个社会中的人民带来了什么。”说得何其好啊!当然,他说的是治理国家;其实,教育也一样。现如今,上了几年课,看了几本书,谁都能说一套理论。我看,这些“理论”都是靠不住的。理论要对教学有用才行。有用,就是能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真正懂得怎么做人。
二、要尊重专家,但不要盲从专家。
有些专家是名副其实、货真价实的,而有些专家只会搬弄概念、好说大话。看专家解读,听专家报告,都要思考,符合实际的、可以操作的,就用;脱离实际的、不可行的,就不予理睬。要始终保持头脑的清醒和人格的独立。老师有独立人格,学生才有望有独立人格。其实,说到底,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育人,是培养有独立人格的人。
我看,能真正做到上述这些,你的专业素养就很好,其他的可以慢慢来。别忘了:教育重积累,语文是慢功。
祝大家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素养的过程中,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实实在在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