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与“行骗” ——走近吴忌先生《被收缴的语文:一位语文特级教师的工作札记》

发布时间:2015-11-11

洪燕

寒假期间,去拜访许久未曾见面的吴特(指吴姓特级教师)。吴特热情地赠与我一本他的最新著作《被收缴的语文:一位语文特级教师的工作札记》,在新书的扉页上龙飞凤舞地写下他的大名与新年祝福。不觉愕然,又惊又喜,一股敬意油然而生!记得2013年春节,吴特就曾赠与我一本他的新书散文集《稀薄的秋凉》。在我们这个偏僻的小县城,学风并不浓厚,而吴特所处的学校是一个每年的高考升学达线率说起来会让人脸红的“差”学校。面对这样恶劣残酷的现实环境,这个特立独行的高中语文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笔耕不辍,着实令人敬佩。

吴特真名吴忌。正所谓人如其名,他是个言行无所顾忌的中学语文教师,安徽省第九批特级教师,安庆市首届语文学科带头人,是个“聪明绝顶”、留着飘逸的长胡须、喜爱独立思考的资深教师,对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吴忌这个名号听起来很奇特,使得我一度怀疑这是不是他的笔名,也曾联想到金庸武侠小说里的那个武功盖世、豪气干云、风流倜傥的张无忌。

 我向来是喜欢读书的,拿到这本书后,便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本书分为6个部分,共59篇文章,是一本关于“个人教育与教学的检讨书”。书里文章都是作者从平时的“教学笔记、教育叙事与反思、计划与演讲中整理而出,其中一些曾在报刊作为专栏文章连续发表过”。书中的文字带有极浓的乡土气息,字里行间透露出岁月沉淀过后的淡定、从容与智慧,当然也有一位热爱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对所处教育困境的无奈与忧思。

书中的众多文章写得生动有趣又富有思想,体现了作者博大的教育情怀。比如《修改情书》《裁缝、木匠、科学家》《关爱与伤害》……在诸多的文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教书与“行骗”》一文,平淡的文字叙述中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智慧。作者认为,教师“就跟骗子差不多”,“做老师不能缺少了‘行骗’的伎俩”,“换句话说,那是教育的艺术”。与其苦哈哈地硬逼着学生读书,不如向骗子学习“骗人”的高超技巧,“既不骗财,也不骗色,就骗孩子们学习,让孩子们学得快乐,学有所成。”“古代的教育者深谙其道,那则著名的诈骗广告还在,人人得以背诵,‘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是啊,我们当初有多少人是受到这句话的激励而埋首读书,寻找自己的“黄金屋”“千钟粟”和“颜如玉”的呢?待到学生明辨事理、学有所成的那一天,他一定会感激老师这个“大骗子”当初的“欺骗”与不放弃。

读后不禁哑然失笑,又犹如醍醐灌顶。是啊,教育的本质并非灌输,而是引导。如果一味以教师的权威、现行的考试制度去强迫学生学习,无异于强按牛头喝水。这样做不仅会无功而返,说不定还会被“不明事理”的学生记恨在心,找机会狠狠地“修理”老师一顿,有的老师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学习原本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结果却演变成师生之间的对抗,两败俱伤。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向骗子学习教育的艺术,让孩子们爱上学习,学得快乐呢?   

心理学界也有一个大骗子,名叫罗森塔尔,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有一次,他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随机抽取了十几个孩子,以赞赏的口吻将这份“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交给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务必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准确性。8个月后,凡是上了名单的孩子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乐于与人交往。

我相信知晓这个典故的老师有很多,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又有多少人真正运用了“罗森塔尔效应”呢?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提醒世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教育教学中遵循“罗森塔尔效应”,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是一种教育智慧。很多教师想当然地认为要想取得好成绩,顺利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那就只有苦读这一条路可走。其实,这是个伪命题。诚如资深心理咨询专家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里所说的那样:“世并非世界的这一边是优秀而高压力,另一边是平庸而轻松。实际上,真正的轻松总是伴随着能力的解放,那会带来真正的优秀。”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有着自己的独特个性、喜好与情感,教育的目的是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与渴望,通过学习认识自己、寻找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道路,而不是通过外在手段强制“让鱼学会爬树”。

当然,作者的本意并非是真的让老师潜心苦学欺骗的伎俩,去糊弄学生,而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学会讲究策略,善于变通,诱导学生自发地学习,这与我们当下课程改革的思想不谋而合。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学习的效果会更好,记得更牢,积极的情绪需要正面言语的激励与引导。孩子们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们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老师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路人,有时候不妨向骗子学习如何“行骗”吧,不仅要学会“欺骗”学生,也要学会“自我欺骗”“自我催眠”,把教书育人工作当成自己的终身事业,教学相长。当然,再高明的骗子也有黔驴技穷的时候。为了让自己的“欺骗伎俩”更加高明,不会露出破绽,老师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给自己“充电”“扩容”“刷新”,坚持与时俱进与创新,不断超越自己。

作为一个有着三十二年教龄的老教师,作者始终保持对教育工作的赤子之心,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欣赏,对所处时代、环境保持敏感与思考,对自身教育工作进行检讨与反思,“以文字书写周遭”,在生活的琐碎中,在教育的细节中,在《鲜花与贺卡》《门房方便面》《五月十七日》中感受着真切而平凡的幸福。在这样一个浮躁的功利社会里是难能可贵的。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身处那样偏僻贫瘠的小县城的一所“差”学校里,不抛弃不放弃,始终秉持“保有人的尊严,其意义高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得”的信念,坚持以生命去影响生命,力争让自己的课堂“拥有鲜花一样的激情与美感”,“让学生获得自尊,快乐地学习”,“拥有更透彻的感悟”。这样博大的教育情怀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与学习吗?

读吴忌的文字,犹如品一杯香茗,回味悠长。诚如网上一篇热帖所言,“优秀的家长和教师都是高明的‘骗子’。”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或家长,如果你希望孩子变得优秀且自信,不妨向吴忌“借一双慧眼”,做一个教书育人的“骗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