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 悦
我念中学时,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教写作,说这个写作呀,最重要的就是以我手写我心。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得有自己的真情实感。但中学时代的我脑袋空空,并没有什么情感需要表达的,唯一渴望的大概就是作业少一点,假期多一点。想来写出来语文老师也不会搭理我,于是便也作罢。不过自此,这句话倒是一直被我记得很清楚。
无独有偶,大学时闲着无聊,在图书馆看书,看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其实境界就是我们说的意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何意?其实就类似于你心情好的时候看谁谁顺眼,看见盛开的海棠花,你感慨生命的美好,看见一堆枯枝落叶,你也只会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而不是“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说的也是同样的意思,即写作的内容本质上是在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于是我困惑,这个情感到底得从哪儿来呢?突然想起来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个段子。说一个初中生,语文成绩尤其是作文成绩特别差,结果过了一段时间老师发现该生作文水平突飞猛进,一打听,恋爱了。又过了一段时间,写作水平又突升了一个水平,再一打听,失恋了。当然啦,这只是个段子。不过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荷尔蒙和多巴胺的分泌使得恋爱中的人经常感到心情美好,情感变得细腻,很容易发现生活的细微之处。看,问题的关键一下子就浮出了水面,即“发现生活的细微之处”。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接受采访时也曾说过,“好作品不是文字本身,而是从感情开始,感情从哪里来?从感受、感觉、感动中来。当我们有真感情的时候才会有好文章。”那么感受、感觉、感动又从何而来呢?怎么才能“发现生活的细微之处”呢?我们常说,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譬如说,谈到吃,现在很多人都会号称自己是个吃货,但若要提谁把吃写到出名,写成自己的标签的话,那还是得提汪曾祺。一篇《端午的鸭蛋》使得全国人民都想要一尝高邮的鸭蛋,究竟是否如作者所说的那样美味。
写作要有感情,但也非卖弄个人感情。我高中的时候作为一个伪文艺青年,特别喜欢摘抄句子,越是看不懂的越是爱摘抄。可以说酸溜溜的文艺句子就是我的最爱。明明没有多少人生经历,却偏要装出一副经历人生百态的模样。于是我爸讽刺我是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
后人常说:“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全因这两篇文章情真意切,感人至深,饱含了作者的恳切之情,叫人不得不为之动容。由此我想到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共情”,简而言之就是我们常说的同理心。如果一篇文章能够引起我们产生同理心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在情感表达上是成功的。如何使读者产生共情?从《出师表》和《陈情表》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唯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
最后,总结以上,我对写作的一点点小感悟就是:写作是情到深处的自然流露,而非生搬硬套的矫揉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