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长征精神伴我成长

发布时间:2020-06-16

初中部 钱静

打开崭新的部编版语文八上教材,翻到需要特别注意的名著阅读推荐栏目,赫然映入眼帘的是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和王树增《长征》两本书。它们让我眼前一亮,我不禁回忆起自己所有阅读过的关于长征的书籍。它们是《地球的红飘带》《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红星照耀中国》《长征》,暑假里,我和家人一起把这四本书又重新阅读了一遍,感慨良多,打开了我的回忆之门,又重新走入了自己的青春时代。

童年记忆中的长征,是《马背上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老山界》等学过的课文,虽然当时印象深刻,但时间毕竟有些久远了。还是让我们把时间的指针慢慢拨回到从前的某一个时刻来细细品味。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的中高考

多年前那个温暖的午后,我依然能够清晰地记得,南京新街口的新华书店里,那个随手翻看书架里文学书籍的青涩少年。那时的我远远看见,一本砖头般厚重书籍的白色封面上,几个巨大清晰的红色箭头蜿蜒缠绕,不断北上,一直汇聚到北方的那颗红五星里。此书名为《地球的红飘带》,魏巍所著。我摩挲着这本书籍的封面,一下子产生了拥有它的欲望。“小孩子看这种书?”在营业员疑惑的神情中,我带着它回了家。书房里斑驳的阳光透过窗户慵懒地射了进来,我静静地看着这本纪实小说,思绪不断随着书中人物的命运飘向那段血与火的岁月——长征。映入眼帘的是湘江里不断漂浮的红军战士的尸体、斗笠,苏维埃共和国印刷的钞票,娄山关下如血的残阳中毛泽东主席的雄姿,油榨坪里满脸大胡子英气逼人的周恩来副主席的身影,甚至还有铁锤和樱桃在同一块毛毡下一方已经冻死而双方尚未萌发的爱情。

那时的我才十五岁,即将面临中考。中考期间的我愈发紧张,物理学科的难度超过了我的能力所及。考完物理出来,见到父亲。我脸色惨白,几乎毫无血色。在父亲的安慰声中,我终于冷静了下来。晚上回到书房,看到书桌上一直陪伴我的《地球的红飘带》,不禁浮想联翩。记得魏巍说过:“中国英雄们的长征,是中国人民的史诗,也是世界人类的史诗。这部史诗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脚步和鲜血镌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它像一支鲜艳夺目的红飘带挂在这个星球上,给人类,给后世留下了永远的纪念。”是啊,整整两年的时间,英勇无敌的红军在长征路上,就像一条永不褪色的红飘带!这条“红飘带”四渡赤水,巧渡金沙,转战乌蒙,穿越草地,与巍峨雪山比高低,与伤病饥寒赛毅力。历经磨难,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长征,它用震撼整个世界的千古绝唱,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拼搏奋斗的象征。我当时遇到的中考,只是人生道路上一道小小的坎坷,与红军战士付出的牺牲和艰辛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我又有什么资格在这哀叹呢?我不由地攥紧了拳头,坚定的双眸注视远方,红军烈士的精神让我对中考又充满了信心和动力,第二天我勇敢而坚定地走进了考场。

三年以后的高考,身边的好友纷纷考入南京大学等名牌高校,我孤身一人来到无锡。不可否认,我彷徨过,消沉过,但当我在报到前夕收拾行囊再次把珍藏多年的这本书拿起的时候,突然相信,我终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的长征之路。的确,长征途中红军的经历是那么悲惨,可是他们的精神却如此悲壮。如果今天有人问我,在无与伦比充满荆棘的长征路上,最让我感动和流泪的是什么?我要说:是那种“忘我”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人类坚强意志力的体现,是所有事情取得最后胜利的基石,是红飘带上那一抹最亮丽的鲜红。一支军队,一个民族,一个人,只要拥有这样一种精神,那它必将无坚不摧。我口中喃喃念道毛主席的名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拉着拖杆箱,面带微笑地走出家门,和父母相拥告别,来到令我魂牵梦绕的大学校园。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我的军训

时光再次回溯,我回忆起与长征相关书籍第二次相逢的经历。高三毕业暑假中的一天,我到好朋友家里去玩。同学父母是军人,军事历史书籍不少。浏览书橱的时候,我又一次看到了令我心动的神圣异常的那两个字“长征”。我捧着这本书,书名叫做《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作者是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大学报名以后,我迎来大学课程的第一步,军训。依稀记得,那是一个大好晴天,我用手挡住强烈的阳光,眯着眼睛,迈着腿,看着前方,坐了下来。草坪很松软,阳光很刺眼,照着我们微笑的脸庞。“教官来了!教官来了!”同学慌慌张张地跑了过来。大家迅速站起来,挺直腰板。一天的训练开始了。我知道,这对我是一个严峻考验。严厉的教官,长时间的站军姿,连动一下也要举手报告,上厕所喝水都不得自由。阳光暴晒,晒黑了我的肌肤,汗水直流,浸湿了我的衣裳。烈日当空,我们练着军体拳,虽然头顶帽子,但依然感到炎热。伸出去的胳膊酸痛难忍,豆大的汗珠顺着我的脸颊流了下来,可又不能去擦。短暂的休息时间,大家一拥而上,拿起自己的水杯,围着饮水机接水。此时此刻,喝着矿泉水的感觉都似畅饮着无比宝贵的清泉。

回到宿舍的台灯下,依然疲惫的我阅读着《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想从中汲取一些可以激励自己军训坚持下去的力量。不出所料,书中的细节令我动容,周恩来副主席长征出发前最后一晚对陈毅的叮嘱,闽南游击区艰苦卓绝环境中竟然能够坚持三年的红军游击队员,天险腊子口冒着生命危险翻越悬崖峭壁的小红军,夹金山下顺着雪地翻滚再也寻找不见的女红军,又一次感染了我,我暗自抽噎起来。

我在宿舍里来回踱步,暗暗思索,我知道,长征是一个人类超越自身极限的历程。当中的艰险自是我们这些年轻人难以想见的。前途渺茫,后有追击,每一个苦难都足以使人退却。我们的红军烈士们却能够一步步艰难地走来,直到最后见到光明和胜利。长征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撒满了征途中的每个角落。     

到底是什么让红军可以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克服险阻最后走向胜利呢?我停下了脚步。是的,就是信念,是无数红军心中一直存在的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信念!为了这个信念,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浴血奋战。我眼中的红军将士,“他们是英雄,他们是路标,他们是丰碑!可歌可泣的事迹,可赞可叹的信念,可敬可畏的军魂!”我不能不被他们感动,不能不被他们震撼。因为他们信念永存,长征的坚持到底、奋发向上的精神永存!

你若是问我在这本书中学到了什么?我会回答,我懂得了红军永存的信念。时间不会磨平人们所有的记忆,我们年轻一代更不会忘记这段历史,只要青年人心中依然永存信念,希望之火就不会灭;只要我们心中依然永存信念,胜利其实就在不远的前方!

此时此刻,我分明感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因阅读历史而越发令人叹服的力量,我感谢那些长征中牺牲的无名烈士们,感谢他们为我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坚持到底,永恒的长征精神。想到这里,眼前的军训所受的这一点苦难顿时烟消云散,不复存在。在这之后的军训,我做到了昂首面对,没有再被任何苦难击倒。我微微一笑,坦然说道:“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开学典礼上,看到新一届初一学生的汇报表演,联想起自己送走的六届初三毕业生,思绪不禁又回到自己的青葱岁月,原来,我也一直在这里,从来没有离开。那就让我继续努力奋斗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