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审美之眼看教育,以审美之心塑人格

发布时间:2020-11-02

——小学部“师者三论”读告会之审美论现场

/周阿敏

人:周阿敏 陈玲 张淑颖 闫晨曦

阅读书籍:《谈美书简》《教师的审美情趣和教育艺术》《审美人格教育新论》

周:大家好,我是小学部周阿敏。师者有三论:审美论、人品论、发展论。今天,我和学部其他三位老师:陈玲老师、张淑颖老师、闫晨曦老师,将围绕审美论进行读书交流。审美,是教师重要的素养,相信大家都在培养美的情趣,提升美的品味。那,什么是美?  

陈:看校园冬日暖阳、和煦春风是美。

张:看师者衣冠整洁、举止得体是美。

闫:看师生互动,思维碰撞是美。

周:大家的语言非常诗意,真美。这让我想起,月初在保利大剧院上映的话剧《浮士德》,非常火爆。它是根据歌德的同名作品改编。浮士德感到自己已经建功立业,人生圆满,于是高呼:太美了,请停下来吧!

好像世间万物,这种圆满的状态,都可以用“美”这个字眼来形容。美的内涵实在是太广阔了!教师审美从何谈起?今天,我们围座而谈,从三本书谈起。

陈:1932年夏,朱光潜先生漫步在莱茵河畔,思考着“人生净化,必要人生美化”。

2019年冬,我漫步在金中河西校园里,随手拍下了这棵银杏!三位老师,你们看见这棵树是什么感觉?

周:(美感的)这棵银杏树啊,我认识它。每次在秋天经过这棵树,总要停下来欣赏一番。她在阳光下光彩照人,每一片叶子都像风中摇动的金色翅膀,令人心神愉悦。

张:这么茂盛的银杏,结出的果实一定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吧。

闫:我和孩子们在科学课时就观察过这棵银杏树,它的叶子是从边缘开始变黄的哦!

陈:果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如光潜先生在书中第一章谈到的,“对于一棵古松”有三种态度。木商盘算用它来造屋子;植物学家想着它属于哪类哪科;而画家呀,只在专心地观察它苍翠的颜色、盘屈的线纹,和不屈不挠的气概。

周:咦,木商、植物学家和画家看待“古松”的角度,和刚刚我们仨欣赏“银杏”,还有微妙的相似之处呢。

陈:周老师真是一语中的!光潜先生认为,人们对待事物有三种态度: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和美感的态度。美很抽象,但先生能结合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来谈,这本书是各位提升审美品味的必备佳品。(举书笑)

闫:这样看来,先生书中的“古松”,可以是我们身边的“银杏”,更可以是我们的“教育事业”、我们的“学生”。

陈:是呀,你们看,《谈美》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被我们谈出来了。(笑)“教育”这棵“古松”啊,首先一定是极具“科学性”和“实用性”的,但是如果还能看到教育的“美感”,我想,这就是我们作为教师的一种升华了吧!

用美感的态度来对待教师的职业,看到的一定不是职业给我们带来的物质支持,也不是科学理论,方法实践。以美感的态度,我们会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和生命存在的美好状态。

周:光潜先生在《谈美》最后引用了阿尔卑斯山谷中的一个标语牌:慢慢走,欣赏啊!在我们教育生命的“阿尔卑斯山谷”中驱车行驶时,让我们慢慢地走,领略教育生命绝美的风景。对于光潜先生的美学著作,各位也尽可以“细细读,欣赏啊!”

周:光潜先生的美,在诗情画意里,张月昆先生则把美学,落脚在了“实用性上”。《教师的审美情趣与教学艺术》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的审美是一种精神的需要,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期望与追求。张老师,您读这本书时是怎么理解书中这句话的?

张:我想,这句话传达的是:如果一个人没有追求美的欲望,也就无所谓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和评价美了。只有那些热爱生活、渴望美的人,才能以满腔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去追求美并创造美。

陈:在张月昆先生的笔下,如何在教育教学中体现美呢?

张:首先体现在美的内容与形式上的统一,也就是说教师的风度美与人格美的统一。

周:风度美与人格美分别指向什么?

张:风度美是教师外在美的综合体现。一个具有风度美的平凡老师,也能收获一群铁杆小粉丝。想起班上有一位可爱的小姑娘Bella。大家猜猜八、九岁的小姑娘,最爱的颜色会是什么呢?

闫:应该是粉色吧?

张:看我今天穿的什么颜色?

陈:黑色的毛衣啊!

张:对了!这小姑娘最爱的跟我一样!也是黑色!图中的照片是Bella在展示自己的黑色毛衣。刚开始很好奇,她为什么会喜欢黑色。后来她偷偷告诉我,原来是因为我在上课时总爱穿黑色的衣服,她也觉得很好看!

周:是的,是的,是会这样的!我以前进班时会随手整理讲台,后来我发现讲台总是整整齐齐,经过观察,原来每次都有小朋友在像我一样整理呢!

陈:对对!平时让小朋友帮忙送个书抱个本子,我都会把“请”和“谢谢”挂在嘴边,于是啊,我们班娃儿的嘴巴们可甜了,我想,这是我对他们美的影响吧!(笑)

闫:没错,教师的行为魅力比言语教育具有更强的心灵渗透力,有着最直接的示范作用。

周:只关注风度美,可能只是表面的,张老师,您觉得教师美除了表面的,还体现在什么地方?

张:如果说教师的外在美能够愉悦孩子们的眼睛,那么内在的人格美才能够感染人的心灵,也是教师美中最动人心魄的力量。请看看这张照片,顽皮的小手上面,那些斑驳的黑点。

陈:美这个字眼恐怕是沾不上边了……

张:这样的孩子或许与我们常日里所谓的“美”稍有差别,但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就会发现他们在有限的空间处处传播美丽。比如放学后认真打扫拖地,午饭后丢掉垃圾箱里的垃圾,在我们腾不出手时主动分发作业,给你送上中午你忘了吃的水果。正如笔者在封面所写:一句表扬的话语,一个欣赏的微笑,都会让学生的心灵感到阳光般的温暖,使他们的心中生出一种感动,一种自信,一股积极向上的动力。

陈:确实如此。世上没有相同的叶子,更不会有千篇一律的孩子。

张:对!张月昆先生的这本著作非常实用。书在后半段更是通过多篇实实在在的教学案例,揭示了教学内容的美,使教师审美主体感受到生命的律动,从而体现出教学的审美价值。

闫:书中有这样一句话“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创造美的教育”,我特别认同。有时美会因为我们的教育选择,消失或者产生。例如我们选择把农场劳动当作一门课程,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感受自然的变化美、科学的奥秘美、劳动的收获美。

周:确实如此,活动体验是主体的知行合一的过程。“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师的选择,可以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建构起审美人格。

闫:刚刚周老师谈到的,就是何齐宗先生在《审美人格教育新论》表达的众多观点之一,这本书聚焦学生的“人格之美”及教育与学生审美人格构建的关系。

张:“审美人格”听着就很高大上,书的内容对于我们来说是否晦涩难懂?

闫::这本书虽是学术性著作,但在理论篇目后都附有相关的参考故事,涉及细节性的教育场景,可读性强,且发人深省。例如一则故事“被欣赏的学生与被淘汰的女婿”。

周: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个故事吧。(音频)

陈:“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位学生的人格属性或许是理性的、是道德的,却不是审美的。这位江老师作为教师和作为丈母娘的审美标准是完全矛盾的,这确实发人深省啊。

张:所以我们教师在为国家培养人才时,也应考虑如何为更多的家庭,包括我们自己,培养出理性又不失情趣、睿智且善谈吐、姿态好气质佳的儿媳和女婿(笑)。

闫:书中像这样源于生活却发人深省的故事还有很多。就如何先生呼吁的那样 “审美人格是亟待提倡并且可以实现的人格境界”,我们要反思和领悟学校教育在审美人格构建中的责任和目标。

周:感谢三位老师的分享。大家结合书的内容,各用一句话给自己做个总结,好吗?

陈:心有理想,教人求真,使人向善,令人追美,我觉得是这本书的精华和重点。(举起书)

张:一位优秀的教师是教育的艺术家,是审美的艺术家。教师培养自身审美情趣,需要长期的勤奋磨练。(举起书)在此呼吁大家读起来,练起来吧!做更美的教师。(笑)

闫:(举书)书中提到“适者生存,美者优存”,是把审美人格的构建与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联系起来。我们有责任将审美人格的种子播在孩子们的精神花园中,让他们的生命姿态更美好。

周:围绕三本书,我们谈了那么多。你看,读书,促进了我们提升审美素养的需求,因为这是教育学生之需、自身成长之需、学校发展之需。教师审美素养发展的关键点,在于掌握基本审美知识、尊重审美多样性、提高审美判断力、注重审美生活化。

让我们将美,融入到教育教学中。让我们从朗读这三本书开始,(起立)发现美、感受美、拥有美。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