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人格

发布时间:2020-11-02

——“师者三论” 读告会之人品论现场实录

/倪

:姚晓双、包晓芳、张娇娇、程旭辉

阅读书籍:《教师专业伦理基础与实践》(檀传宝

姚: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姚晓双,和我一起走上舞台的是初中部参与读书分享的老师们,他们是:包晓芳老师、程旭辉老师和张娇娇老师。我们都是初中部“清如许”读书会的成员。

姚:清如许的日常读书,线上交流更多,比如每日读书打卡,每月读书随笔的分享。今天,我们把“清如许”线下交流的现场搬到了报告厅的舞台,分享我们读书的感受。

姚:程老师,你昨天在“清如许”公众号发了一篇关于教师人品论的文章,阅读后我深受启发,书友们在群里讨论得很热烈呢。

程:哦,是的,习总书记在2019年教师节期间提出了“四有教师”的号召,我们学校正走在思考和践行如何培养“四有”教师的路上,并结合教师三论:审美论、人品论和发展论,进行学习与探索。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清如许”读书会把“教师人品”作为11月的读书主题,我才会有一些自己的思考,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包:是啊!读檀传宝教授《教师专业伦理基础与实践》这本书之前,我理解的教师人品,就是人的品性和道德。读完此书,让我对于师德品性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檀教授研究教师伦理几十年,这本书对教师人品有全面的阐述,读之如嚼橄榄,久而回甜。

张:檀传宝教授告诉我们教师人品是“责任、利他”的行为,是教师在专业化教育过程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伦理的、专业的,更是教师的。

这本书从伦理的角度系统介绍了教师人品,从伦理基础和实践两个部分做了阐释,他认为教师人品具有三个原则:幸福论、公正论和关怀论。程老师的这篇文章是从公正论这个角度阐述的。

 

姚:檀教授在书中说,公正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保证和前提,是对人格的尊重,可以使一个人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能量。相反,不公正则是对心灵的践踏,是对文明的挑衅,是对社会的一种罪行。根据有关教师人格特征的调查,在学生眼里,“公正客观”被视为优秀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他们最希望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簿彼。

包:嗯,是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公正首先就是对学生的公正。也就是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上,公平公正,正直无私,不偏袒,不偏心。

张:校园里除了学生还有老师,在人际关系、自尊、荣誉及其他利益的处理上也牵涉到公正。恭敬有余、唯上主义,恃才傲物、目空一切是两个极端,显然是不可取的,程老师你阅读后有什么感受?

程:刚才两位老师所探讨的是关于教师公正的内容,与作者观点有一致的地方,也是我重点阅读的部分。檀教授认为教师公正除了同侪性公正、对象性公正以外,还有返身性公正。娇娇老师反映的就是同侪性公正,教师同领导之间除了管理关系以外,人格上是完全对等的,在关系处理上最关键的是要在工作上服从分配,相互配合,在人格上相互理解、彼此尊重。于同事相处中,要公正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工作,能够分享资源和经验,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教育使命。包老师说的就是对象性公正,是教师公正的核心,教师把每个受教育者应该得到的合理需要、合理评价给予他。公正对待学生,首先要尊重和信赖学生;其次,对待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第三,公正对待学生,要赏罚分明;第四,要考虑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这里面,容易忽略的是返身性公正,作者认为如果对待教育对象做不到公正,其他的公正就没有意义。我认为,如果做不到返身性公正和同侪公正,对象性公正根本就做不到。

姚:从三位老师的分享中,我明白了:教师公正的核心在于人品,它明确了人的心灵天平,是人品行为的考量。人品正,则心正,心正,则对谁都公正。教师公正与教师人品相辅相成,彼此促进。当我继续往下看时,我发现了另一个我们相对熟悉的概念:关怀。它和教师人品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教师人品的一大原则,作者也在书中做了非常重要的论述,不知几位老师是怎么理解的?

张:檀教授认为成人对儿童的关怀有两种:一种是“有条件的关怀”,另一种是“无条件的关怀”。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难免会依据孩子的表现或成绩的优劣给予差异性的关怀,这对处于知识积累、性格塑造期的孩子显然是一种伤害。

程:这一点我非常赞同,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冷眼里有牛顿,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不能等到坐轮船、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可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这也是告诫我们要无条件的爱学生。教师关怀是教师关心、爱护学生,愿意为学生负责并付诸实际行动的道德情怀。

包:书中提到一项的调查给我的感受很深:90%的老师表示自己是爱学生的,但是只有10%的学生回答说感受到了老师的爱。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姚:应该相信90%以上的教师确实为学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而学生的感受也是真实的。问题是:教师付出的80%的“爱”到哪里去了?

包:好,那我们来看一下书中的表格

关怀者A——

被关怀者B——

关注B接受B

认识到承认A的关怀

专注(全身心投入)

动机移置(接受B的信息,如何帮B)

作出积极回应

满足B,帮助B

承认A的关怀,“我得到了关怀”

关怀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和接触。一方付出关怀,一方接受关怀,任何一方出现问题,关怀关系就会遭到破坏。教师的关怀不是一味地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关怀,而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关怀关系来阐述关怀,通过教师自身所散发出来的关怀魅力使学生感受到关怀的力量,以身教来加以示范,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关怀的熏陶,从中学会关怀。很多时候,我们无需告诫学生去关怀,我们只需与学生建立一种关怀的关系,从而来示范如何关怀。在关怀关系构建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感受关怀,付出关怀;让他们学会关怀自己,关怀他人,关怀自然和社会。

程:作者在讲关怀内涵的时候,除了强调从情感上“要理解和无条件地爱学生”以外,还提到要尊重学生,对学生发展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张:这里的尊重不仅强调人格上的尊重,还指不应该使用单一标准一刀切,教育者要时刻用学生的眼睛去观察,用学生的心灵去感受,允许学生基于多元智能、各异的兴趣和知识背景差异对学习材料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层次的理解。

包:关怀型的教师会耐心地不断以自己的关心为学生补给能量,允许学生以自己独有的生命节律实现带有个性烙印的发展。

姚:对,关怀是爱,并且有着重要的作用,关怀会温暖一个个稚嫩的心灵,成为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说,我们刚才聊到的公正和关怀原则是表明教师怎样对待他人的话,那么幸福原则处理的是不是教师和教师自己的关系,教师和职业的关系呢?

 

程:在檀教授看来,幸福也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与我校的办学目标“构建幸福教育,共创和谐校园”,以及“培养有情怀、有智识、自由思想、有能力创造和体验幸福的现代人”是完全吻合的。

姚:娇娇老师,记得你在公众号里曾发过两篇文章,我觉得你的文字里流淌的就是对幸福的追求。你能给我们分享一下作者对追寻教师幸福的看法吗?

张:作者为我们整合出教师幸福能力的六种基本构成,涉及实践、交往、审美与创新等方面,我做了归纳:檀教授说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情感交融、心灵放飞的过程,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把教育当作幸福的活动, 以教为乐。孔子毕生诲人不倦, 似痴似狂, 成就了“万世师表”;孟子以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为人生幸事, 被尊为“亚圣”。于漪、魏书生等当代名师, 无不表现出对教育的热爱, 无不以教育为乐、以教育为福。

包:其实这就是一种爱的能力!

张:一个幸福的教师, 首先是一个有自信品质和自觉自主能力的人。一个幸福的教师, 还必须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与批判,使自己的内在尺度与外在环境相适应的人,善于把基本的师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内在准则。

程:眼中要有准则,守住底线。

张:教育是一个富含创造的过程。其创造性首先表现在教师身上, 教育情境的营造、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育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教育机智和智慧的酝酿、教育理念的升华, 无不闪耀着创造的光辉,而教师成就感主要从此处获得。

包:行中有法很重要。

姚:那我用六个字来总结三位老师的发言,有爱、有界、有法。这六个字是在践行着教师的幸福,明晰教师工作的价值取向,是教师人品内在的灵魂。  

     

姚:幸福、公正和关怀,这是教师人品的基本原则。为教育付出是幸福,因付出而成长是幸福;对待学生和身边的他人要公正,对于自己也要公正;爱是关怀、尊重是关怀、处理好师生相互的关怀关系也是重要的关怀。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前提是自己心中有光,拥有良好人品的教师才能获得学生的爱与尊重。

姚:公正、关怀、幸福只是教师人品中的核心代表。

张:教师专业伦理基础也只是《教师专业伦理基础与实践》一书的第一部分。

包:我们四人是清如许团队中的1/4,是初中部爱书人的1/40

张:书中更多精彩如饕餮盛宴,表达初中部人对读书的理解权当抛砖引玉。

程:讲初心,颐养浩气;

姚:有爱心,颐养朝气;

包:精于业,颐养锐气;

张:重自律,颐养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