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部《教学勇气》阅读分享现场实录
文/朱慧明
分 享 人:朱慧明、王海军、左爱斌、杨艺青
阅读书籍:《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帕克·帕尔默)
朱慧明:大家好,我是高中部朱慧明,今天和王海军老师、左爱斌老师、杨艺青老师共同分享的是美国教育学家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
帕克·帕尔默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他独立地从事关于教育、共同体和社会变革等问题的研究。是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的资深会员,也是幼儿园到十二年级的教师养成计划的创立者。
作者提出,教学勇气在于教师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保持积极的,开放的心态,在教学共同体中汲取营养,以专业赢得自我认同和职业尊严。
全书共七章,围绕教学勇气谈了教与学的内部景观、教学共同体、教学变革三个的方面内容。
王老师,在阅读过程中您多次谈到,这本书太适合我们阅读了,它为什么如此打动您呢?
王海军:选择这本书,首先是被书名吸引。《教学勇气》,副标题是“漫步教师心灵”。翻开序言,作者写道:“我探索教师生活的内在景观,由内而外,清晰地揭示智力、情感和精神的互动状态,以及如何使我们工作达成或走样。”其实这种探索正契合了我----一个所谓成熟的中年教师的当下的困惑状态。
关于本书,帕尔默给我们勾画了这样的适读人群: 帕克•帕尔默说:“这本书适合这样的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
其实我们就是这样的教师。
读这本书,就是在帕尔默的带领下进行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他心灵独白式的随笔风格,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触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左爱斌:海军刚才说到触动内心最柔软地方,确实,这本书也非常打动我。让我重新从更深的层面思考教学。
在多年教学及教学研究中,我们的关心从“教什么”与“怎么教”,到这几年越来越多的教师也重视思考“为什么教”。可以说对教学的思考已经推向了更深一层。
然而,本书作者帕克·帕默尔又将视角转向了教学的“教师”一端,关心的是:
“谁”在教书?
“我”是谁?
“我”的心灵是什么样子?
“我”对教学以及学生的恐惧源于何处?
“我”如何面对教与学的关系?
“我”如何处理自己与知识、学生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而所有的问题最终都指向一个问题:认识你自己,用心灵拥抱教育。作者认为,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而来自于教师内心的完整和自我的认同。
杨艺青:左老师、王老师,你们刚才提到的“教师内心世界”我也有很多想法。
帕尔默在书中说:“就像任何真实的人类活动一样,教学不论好坏都发自内心世界。我把我的灵魂状态、我的学科,以及我们共同生存的方式投射到学生心灵上,从这个角度说,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在他看来,若教师不是真心相信和喜欢的东西,就不要教给学生。
在我自我剖析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的专业,对我的内心世界影响非常大。我喜欢英语,是英语让我更自信,让我了解到更广阔的世界。在课堂上,我经常毫不掩饰地向学生表达自己对这门语言的喜爱,展现说英语的自信,向他们推荐我喜欢的英文电影,跟他们聊一聊我自己从学生时代起是如何学英语的。我相信当我将我的内心世界敞开给学生时,我正是在教学实践中将自己、学科和学生深度联系了起来,形成了一种教学共同体。这种感觉非常好。
朱慧明:确实,这本书就是在寻找教师内心深处最淳朴的风景。特别适合我们读。不过阅读这本书本身也是需要勇气的,首先直面自己,就是需要勇气的。同时书中弥漫着浓厚的哲学思辨色彩。加之这是一本外文著作,我感觉有些句子甚至需要我们地毯式地逐字逐句理解。杨老师,你是学英语的,对于阅读译作有没有什么建议?
杨艺青:是的,由于文化背景差异,一个表述背后的语气很容易随着翻译而流失。我在阅读的时候也是先通读目录,每一章节的小标题,在对作者思路有了大体感知的前提下,再去细读。个别翻译过来的长句,理清它的关键词语,这样阅读过程可能会顺畅一些。如果有可能,其实我还想再读它的原著。
不过书中有些概念,我确实也不是特别明白。比如在讲如何获得教学勇气这部分的时候,帕尔默用到了一个概念“悖论式地认识世界和悖论式地教与学”,这个“悖论式地”我看着就有些困惑。
朱慧明:悖论式地认识世界,这个请左老师解释最合适了。
左爱斌:我对悖论的理解就是对立统一,用我们历史教学来讲,对立指的对与错,属于事实判断;而统一是美的,属于价值判断。刚才小杨说的应该是第三章的内容,我看了还是很有收获的,那就是在高中教学中如何做到事实判断和价值引领相结合。而帕尔默说的整体教学应该是从统一的角度来说的,即用价值观——善与美来和学生进行心灵交流,而不仅仅是对与错的判断。
杨艺青:左老师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这种认知方式吗?比如这本书追问教师心灵,谈到心灵的话题,大家平时经常会说 “诗意地栖居”。
左爱斌:是的,“诗意地栖居”,小朱,你是教语文的,应该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
朱慧明:嗯,荷尔德林写的,但他前面和后面还有内容吧,应该是“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大地上”。
左爱斌:是的,小朱补充了这句话的前后内容,这里就有一个“悖论式”的问题。
我的理解是:好多人认为诗意地栖居就不要忙碌,将诗意和忙碌对立起来。而我认为荷尔德林之所以高一个层次,是他将忙碌和诗意统一起来,而这个统一关键是在提醒人们在工业化背景下、人在机械化忙碌地同时不要丢掉自己高贵的心灵,要在自己工作中创造出诗意。用现在流行的话语叫“不忘初心”——即我们当初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行业。
杨艺青:明白了,关键在于我们教者自己要把教育教学当作诗意来追求。
王海军:刚才两位讨论了认知方式的问题,大左提到了“不忘初心”,确实,获得教学勇气首先要追问自己我们当初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行业。从教近30年,回顾内心的历程,经历过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有过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日子,当然还有或多或少的懈怠感。大概源于此,我们教学的勇气在衰减或失落。阅读帕尔默的书,可以帮助我们通过自我认知的内省,发现自我需求和自我潜力;通过行业认知的内省,发现教育的真正价值;通过实践认知的内省,建立心灵互动的共同体。
朱慧明:王老师的分享真好,也期待着我们能真正找到一种将学科、教师、学生、同事凝结成伟大共同体的方式,在这样的共同体中,我们相互滋养,彼此成就。
王海军:是的,发达国家的教育走至今天,成绩斐然,其对教育的外部价值和内在本质的理解和实践,值得我们深入领会和借鉴。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看世界的窗口,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当下,思考和借鉴将重新唤醒教师职业的激情。我们所谓成熟教师是要重新燃起教育激情,有新鲜的表达,年轻人就是要直面内心,尽早寻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教学主张。
杨艺青:我就是王老师所说的年轻教师了。我的理解,教学勇气就是正确认识自我,使教学契合本性。
帕尔默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早期,他拼命模仿他的导师那滔滔不绝的讲课方式,但后来他意识到,他那廉价的模仿吸引不了学生。于是他开始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试着去理解作为一个教师所拥有的个性,并顺着本性去学习可能有帮助的策略。最后他终于发现,对话法能让他保持活力。
这一点对还在摸索自己教学主张的青年教师而言尤其重要。它告诉我们,好的教学方法不是符合外部规范的方法,不是别人证明有效的方法,不是一味迎合学生兴趣的方法,而是符合自己本性的教学方法。青年教师应该在成长阶段,从自我剖析到自我认同,到自我完善,一步步找到与自己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学主张。
左爱斌:小杨还年轻,需要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主张,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而我们所谓的成熟教师,可能就是要敢于打破自己原有的条条框框,让自己的风格更贴合当下的教学,重新获得教学的勇气。
朱慧明:讨论真是意犹未尽啊,这本书颠覆了我们关于教学的许多观念,它检讨我们的认知方式,要求我们将知识当成一种信念,将教学当成生生不息的对话,将自己融入共同体之中。细细品味这本书重新认识教学,用心灵拥抱教育,燃起教学热情,并在不断的重读中获得勇气。帕尔默在书中引用了诗人皮尔斯的几句诗表达了自己的信心和愿景:
它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
它始于你真心去做,
它始于别人说了“不成”而你继续坚持,
它始于你说“我们”。
而你清楚“我们”是何人,
且你一心要天天壮大“我们”
与所有热爱教学的人们共勉,愿我们,都在阅读中获得教学的勇气,心怀希望地教学!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