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部《教学机智》阅读分享现场实录
文/谢雯奕
分 享 人: 周燕 谢雯奕 聂夏雯
分享书籍:《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马克斯·范梅南)
周燕:
有些话,都是开场前说,可只能在落幕时才明白。
教育的各种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在马克斯·范梅南的《教学机智》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可能。从学部领到三本作品后,我们组成了读书小组,讨论读书策略、商定选取了《教学机智》这一本来读。考量有三:首先,不同于大部分教育学作品执着于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这本书引导我们朝向活生生的事情本身,去看、去听、去感受,从而敏感地体验到孩子生活世界的本真状态,好懂;其次,书中娓娓道来的教学情境,有无穷的体验感,像极了手把手的演示,好学;再次,书中创设的教育情境是这个时代的学生呈现出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好用!
为更好地理解这本书,我们参考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的分析阅读法。我们先各自为战,初读时,注重与大师的共鸣,留下标注;第二遍精读时,我们仔细揣摩每一章节的主旨和论述以及章节之间的逻辑和关联;第三遍拓展读,我们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切入,查阅相关评述资料,进一步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他提倡的现象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随后便是最有产出的团队共读时间了。小组成员们携带上各自的笔记与注解,进行思维的碰撞,破而后立,对个人的感想进行打磨,变成团队的结晶。
期间,我们也与许多同仁和领导交流,在此感谢他们给予的帮助和支持。
那么,在分享本书精华之前,我们先看看作者范梅南和他的教育理论有何不同之处。
谢雯奕:
为更好理解本书,我们对作者和写作背景做了一些研究。
当代很多学者将研究目光投向学科、课堂,致力于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希望利用教育规律提高教学效率。这其实就是实证主义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但是作为身处一线的老师,我们能感受到,有时候我们按照教育学的理论来做,结果却不一定尽如人意,我们感受到这种实证主义的东西缺乏一点生机,缺乏一点温度,让我们和孩子间总存在着某种距离。
本书作者希望建立一种新的教育学,让我们对教育有一些新的认识。
本书作者马克斯.范梅南教授是“现象学教育学”的开创者之一,他认为做教育研究不要一开始就满脑子的教育理论,想着柏拉图怎么说, 康德怎么说,建立一种直面生活的思维方式,体验之后再实施恰当的教育行为。
这种恰当的教育行为就是教育机智,它是一种能让教师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随机应变的智慧。这种智慧不等于教育知识和技能,而是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态度和能力,反映了教师的人格修养的一种意识品质
聂夏雯:
从结构上来看,本书共有9个章节,我们将其归纳为四个板块:
在第1章中,作者通过介绍当代社会背景,阐述了为什么要创立现象教育学,我们以为,这就是用心想教育;第2-5章,作者从理论上阐述了什么是现象教育学,我们以为,这就是用心看教育;第6-8章,作者试图通过教育生活中的实例,向大家展示何为教育机智,我们以为,这就是用心做教育;第9章,作者阐述了教育和政治、文化的关系,号召大家正确面对实施教育时的种种限制,我们以为,这就是用心坚守教育。以上是对本书结构的整体概述,大家有没有对书中哪个部分,或哪个观点特别有感触呢?
周燕:
在本书的开始,有一个概念反复出现,叫做“替代父母”,这个表述很特别。比如说“教师对这些被托付给他们照看的孩子履行着一种替代父母的职责“,但是,我不是很理解为什么作者要这么强调这个概念?
谢雯奕:
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我觉得要整体归纳第一章的内容,才能有答案。
在第1章中,作者实际思考了两个问题,一是学校应该教什么,二是教师应该怎么教:
l 教师和学生间是“替代父母”关系
关于学校要教什么,作者认为,由于现代社会很多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学校在教授知识外,还应该承担起一部分原本由父母来承担的育人责任。简而言之,教师应当将自己定位为孩子的“替代父母”。
l 教育需要转向体验的世界
关于教师怎么教,作者认为,教育学从根本上来讲既不是一门科学,也不是一门技术,有可能我们学会了所有教学技术但仍不适合做教师。一名优秀的教师还应拥有一些不能被正式传授的东西,即教育智慧,只有关注孩子的体验和感受,优先考虑孩子的幸福,才有可能做出机智的行动,实现作者所说的教育机智。
那具体而言,我们要怎么做呢?
周燕:
具体怎么做,我认为可以在书的2到8章中找到思路。比如说,第7章作者举例阐释了教学机智有6种表现,如机智表现为克制、“润物细无声”、临场的天赋等等。不过我刚开始读这一部分的时候,理解也有一些问题,因为2-5章都是理论阐述,加上是翻译书籍,这一部分不是很好理解。但是当读完6-8章的很多案例后,之前2-5章的理论部分就很清晰了。
谢雯奕:
确实,在我查询资料的时候,我了解到现象教育学的研究流程是这样的:先研究大量的教育情境,并且对情境中的教育行为做出自己的分析,随后将这些分析按主题进行梳理,最后形成现象教育学体系。所以我觉得其实先读读6-8章的案例,再读2-5章的理论,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周燕:
那从用心做教育的角度,夏雯、雯奕,书中给你带来印象最深的部分是什么?
聂夏雯:
在我的班级管理中,范梅南的理论给了我很多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
小浩是我们班上的一个学生,别看他平时嬉皮笑脸,可每当与老师和学生产生小摩擦,就会爆脾气。这种巨大的情感波动引起了我的好奇。
在读《教学机智》的过程中,其中一段话触动了我:孩子不是空空的容器。教师需要在更广阔的生活背景里理解孩子的学习和发展,从而知道孩子目前的理解程度、心境、情绪状况如何。在理解孩子之后,我们要能听到孩子内心的召唤,敏锐地捕捉到他们的需要。因为只有当孩子充满安全感,他们才能获得勇气去外面的世界冒险。
小浩的生活背景如何?他的内心有怎样的召唤?我决定从隔壁班的小浩的妹妹入手。
经过一段时间的详细了解,我发现,每位老师都对小浩的妹妹赞不绝口。在与小浩父母的接触中,我又了解到,小浩不只一次地同父母表示过你们培养好妹妹就行,不用管他。
我开始理解小浩。从小到大无可避免的被比较让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缺乏安全感,他渴望证明自己。
于是,从那之后,我鼓励小浩参加班长竞选,看他有些犹豫,我告诉他,只要认真做事,老师一定支持你,小浩自信地点了点头。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周燕: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书中说的另一段话:每个孩子都是带着过往的经历来到学校和教师相遇。这种相遇蕴涵了教育学上爱的可能,这种爱包含了使命感,这也正是教育者的伟大之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站在孩子身边,从多维度思考他的过往,从而理解他的今天。
聂夏雯:
是的。还有另一个故事也让我印象深刻。是关于我们班的小吴。大家都知道他的理科远远领先于其他同学。可他的单词背诵真是让我头痛。小吴自己也很着急,背不下单词的时候甚至会用头撞墙。通过和小吴的沟通,我发现每天背诵40个的单词的进度对于这个“追求完美”的孩子实在太难了,他的基础本来就薄弱,还非要坚持按照习惯的方式背诵单词。经过思考,我决定不再催促他背单词,让他放慢脚步,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要强的他一开始还不答应,我告诉他,现在的慢正是为了之后的快,他这才放松了下来。另外,小吴上课不喜欢坐在椅子上,和班上同学沟通过后,我同意让他自己安排,他开心极了。慢慢地,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他也放松了心情,单词背诵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次读到《教育机智》,书中有段话让我联想到了这段经历:在现实生活中,教育问题很多时候无法用理智处理。因此,教师应做到用心思考。即使在制定了计划之后,依然能在随时发生的教育时机面前保持开放性,用心思考达成教育目的的更好方式。
在和小吴的相处中,当我不再禁锢于所谓的教学计划、方案,我和小吴都轻松了许多,和孩子的交流也一下通畅了。
周燕:
是的,作为老师我们要学会与问题情境相处,将困境变成有意义的学习,与学生共同成长!
再更进一步理解的话,其实,聂夏雯老师所指的最好的教育关系,是师生间孕育了某种特殊品质的关系。
范梅南认为:“我们从一位伟大的老师那儿所获得的与其是一个知识体系或一组技巧,还不如说是这位老师的行为方式——例如他热爱生活、严于律己,他有奉献精神、有强烈的责任感等等。”
谢雯奕:
在此我想和大家分享另一个故事。小金是我经济课上的学生,课堂外他十分外向,可是一到课堂上他就寡语少言。因此我经常向他提一些简单的问题,鼓励他积极参与课堂,可这并不管用。
之后我又多次帮他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可效果仍不明显。在随后的一次次模考中,小金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告诉我不用管他了,但是我还是用行动告诉他不要放弃。
临近经济的全球大考,小金居然开始主动找我问问题,我开始很惊讶,但也没深究,尽全力帮助他。
考试结束,小金成绩虽然进步了,但还是不够理想,他给我留言,说觉得很抱歉,说拖了班级后腿,觉得对不起老师的付出。我回复他,只是一次考试而已,我看到的是你的坚持,看到是你努力克服自己的畏难情绪去勇敢面对困难,这些进步不是那个分数能代表的。
我和小金的故事,也让我想起同事分享的一段学生写的话:
“我认为为老师学习并不是一件多不好的事,当我们喜欢一个老师,这个老师不仅会带给我们更多知识,更多关心,还有一种不一样的情感,会为了这个老师去努力学习,不让老师伤心,失望。”
周燕:
是啊,老师能用合适的教学技巧教授知识,固然是重要的,但老师和学生间亲近的关系,更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这种动力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地是帮助学生发展出对他一生有益的良好的品质。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以一种亲切的方式出现在学生面前,和学生保持一种亲近的师生关系,用自身良好的品质影响学生。
谢雯奕:
在整篇书中,作者引导我们做理想的教育,但在书的结尾,作者也告诉我们,教育处于社会背景下,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实现理想很难,但尽管如此,这种理想的教育应当成为我们教育的理想。
聂夏雯:
作为初入讲坛的新手教师,读完这本书,我认为我是幸运的,我感受到了一股引领我走向孩子世界的力量,它鼓励我走近、再走近孩子。
周燕:
作为正在摸索自己的教学模式的青年教师,读完这本书,它让我理解了教育不是单纯的经验累加,而是在体验中培养智慧,让“教育问题”变得有意义。
谢雯奕:
作为既是母亲又是教师的我,读完这本书,我意识到教师的“替代父母”职责,不只是“爱”和“亲情”,更是一种使命。这种使命要求我们对孩子的生活启蒙负责,让学生成为有独立人格的自我主体,成为能和他人建立良好沟通的交互主体,成为能适应并立足社会的社会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