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读书报告会小学部读书活动经验总结
文/李玉敏
教育是美的实践。
美的实践,来自于教师美好的人格。
读书,像微风吹过树林,像笛声掠过田野,让人情不自禁地追寻美好的境界。读书是灯塔,它屹立在师生共同的生命中。
教师的第一身份,应该是一个“读书人”。感谢学校以温暖的方式,鼓励每一位老师确认自己“读书人”的身份。
在三个话题中,我们选择了“教育审美论”,是被教育之“美”吸引,也愿被教育之“美”深深陶冶和鼓舞。
第一次经历这样的读书分享,我们的老师难免心头砰砰乱跳。《谈美书简》《教师的审美情趣与教育艺术》《审美人格教育新论》,面对三本厚薄不一的书,一时间,似乎不知从何读起,一些看起来很深奥的表达,也让我们有些迟疑。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渐渐地,老师们开始像与一位老朋友相处一样变得自然,书中的阐述也变得越来越亲切。其实,变化的并非是书中的语言,而是老师们的阅读心绪和情感。
老师们渐渐地“读懂了”,作为一次阅读分享,和更多的“未读者”或“浅读者”分享什么内容呢?大家在思考中、在对话中,更倾于是把美与我们日常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在联系中谈美,在教育生活中谈美,谈“以美的角度看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谈“如何发现并塑造师生交往之美 ”,谈“美的人格境界”……老师们的语言平实甚至有些家常,没有特别高深的地方,但是浅近的语言,并非是不高明的语言。回到现场,回到日常,回到人本身,恰恰是我们对于“教育审美”的朴素理解和真切表达。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读书”这件事,提升着我们的专业素养,也雕塑着我们的教育人格。
感谢周阿敏、陈玲、张淑颖、闫晨曦四位老师的用心、用功、用情。还有一位陈着老师,虽然没有出现在读书报告会相坐晤谈的圆桌边,但他同样全程全心参与,默默调整ppt,以“美”的形式,将关于“教育之美”的对话呈现在大家面前。这一切,都是“教育之美”的真实呈现。我们感动于这样的“美”,也相信,关于“教育审美”的对话,会延续下去,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我们彼此之间,而最终可期待的,是学生成长之美、教师发展之美、学校力量之美。
愿读书这座明亮的灯塔,永远屹立在我们共同的生命中,并让我们彼此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