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读书报告会初中部读书活动经验总结
文/倪长娥
教育到底是干什么的?钱理群先生回答说教育有三个目的:一是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二是教给学生好的读书方法;三是养成读书的习惯。简言之:读书是中小学教育的根本和关键。这个理念与老百姓说的“教育就是送孩子读书”是完全一致的,读书才是教育的初衷。只是目前教育面临的问题是最该读书的人不读书,或者说读得很功利:教师只读教学参考书,学生只读教材或应对考试的固定书目,学校缺少自由阅读的空间和时间。
金陵河西办学十六年,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取得了辉煌的教育成就。常规的
教育管理早已不能满足学校内涵性发展的需求,学校想方设法地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组织各种讲座和研讨,希望打开管理者的思维,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紧跟学校发展的步伐,我们在不断探索更适合我校初中发展路径的时候,我们发现阻碍前行的不是态度和热情,不是缺少教育理念,而是教师群体缺少对教育的深度理解。这个不足只靠视听型学习是不够的,必须要读书,从书籍中汲取营养。
一、天时地利人和,“清如许”应运而生
我们开始把眼光投向书本,希望从书籍里探索教育规律,寻找提升教师素养的办法。可是,发动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捧起书本读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少教师认为,书读得多,文章写得多,教学绩效不一定高;挖掘教材、强化训练,成绩来得更快。在这竞争激烈的校园里,相当一部分教师并不认同读书对教学的直接影响。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教师,他们看到读书对专业发展的长远影响。2015年10月,初中部几位开拓者自发组建读书小组,定期集会,推荐共读书目。由于缺乏规则保障,不到一个月小组就不了了之;2017年10月,初中部因为申报省级课题的需要,筹备课题组,发动组员边读书边研究,可能是因为立项通知迟迟没有下来,读书氛围也没能真正营造起来;直到2019年9月,穆校长在开学工作报告里提到“组织读书报告会,以文化提升教师的师德自觉和精神品相,召唤教师内心对做一个好教师的追求,成全教师的精神成长”,这是我校第一次从学校管理层面发出了读书的倡议,也许是有了前车之鉴,也许是因为校园里增添了不少年轻的面孔,当然更多的是因为学校的大氛围营造,天时地利人和,2019年10月16日,我们筹建了“清如许”读书会。
学部面向初中全体教师发布了招募通知,16位教师自主报名,他们中有70后、80后和90后,他们的学科有语数英、数理化和政史地。首次集会,大家畅谈相约前来的原因,表达想要读书的愿望,共同商定读书会的运行规则,还为读书会起名“清如许”,寓意:以源头活水作鉴,于事“清如许”,于心“清如许”,于世“清如许”。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里,书友们每日读书打卡,读文学经典、教学研究专著、专业期刊等,涉及文学、教育、哲学、心理、管理等诸多领域。每月写一篇教育随笔,谈课堂、谈教育经历、谈读书,陆续发在“清如许”公众号上。清如许读书会悄然走进校园,像一股清流滋养我们的教育生活,分享我们的成长故事,表达我们的教育理想。
二、浅谈教师人品,报告会绽放光彩
“清如许”成立第21天,在书友们的读书习惯初步养成之际,接到学校正式举办
首届读书报告会的通知,主题为“师者三论”:教师审美论、人品论和发展论,初中部领到的主题是教师人品论。说实话,最初拿到这个主题,我们是很茫然的,不知这么大一个主题该从哪里入手,选书成了首要的难题。我们在读书会里进行讨论,在百度和当当里搜索,最后还是在杨昭主任的悉心指导下,我们从“人品”这个核心词汇出发,疏通词意,初步思考教师人品在教育教学中的意义,思考学校在当下提出的“师者三论”的用意,又借助网络,搜索并归纳教育部在近三年推荐的“影响教师的100本书”,我们一边把书单推荐给读书会的老师,一边查找资料了解与教师人品相关的书籍,最后选定了檀传宝教授在2016年出版的《教师专业伦理基础与实践》。选定的理由很充分:教师专业伦理侧重教师德性,檀教授研究了20多年,先后3次更新印刷,我们想一个专题坚持研究20几年,不是名著,也是精品。
当其他学部还在费时费力地做老师的思想工作,动员参与活动的时候,初中读书报告会的人选已经轻松诞生,姚晓双老师、包晓芳老师、张娇娇老师和程旭辉老师都来自清如许读书会,16名书友中的1/4;他们男女搭配、文理结合、年龄兼顾。因为要代表一个团队出场,代表一个学部的读书者的形象和阅读能力,他们深感责任重大,都欣然答应,并在最短的时间里投入读书准备。
读书的日子是轻松愉悦的,我们建立了一个6人“读书报告群”,除了四位主力以外还邀请了张发新副校长,请张校长加入并不仅仅因为他是校长,更是因为他是爱读书善读书的校长。20来天的阅读时间里,我们经常在群里探讨作者的一些重要观点,比对与其他经典作品里相关内容的关系,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11月初,我们读完书,准备写发言稿,学部召集大家开碰头会,商量写作的重点内容和文章结构,过程中张校长都参加了讨论,对我们的汇报方向和方式做了重要的指导。这样的碰头会我们先后开了5次,小组在不断磨合中建立了情谊,开始像一个团队一样去迎接挑战。但因为文稿出来后没有打磨,12月13日下午第一次在学校试讲,我们部的表现是最差的:PPT单一、不完整、文稿不能脱稿,舞台上坐的是沙龙造型,实际上却是各读一块,各执一词。张校长听后建议,既然讲稿不适合沙龙,如果来不及,索性把茶几改成读书演讲台。杨昭主任、陈廷俊主任也提了很多建议,我们“亚历山大”,此时距离正式活动仅有5天。
在商讨改还是不改,做讲演还是做沙龙的时候,团队成员的心都揪在了一起,此时的决策至关重要。杨主任说,学校这么大,已经在做读书会的就你们一个,你们要把“清如许”亮出来。国际部的小戴博士说:为何不把“清如许”的线下场景搬上舞台?他们的建议就像一束光指引着我们重新调整。经过权衡,我们做出了决策:一是确定采用沙龙形式,采用交流的形式;二是以“清如许”线下学习的方式贯穿;三是我负责统稿和制作PPT。时间要求是:13日当天晚上做好,14日大家修改背诵,15日晚操练。16日下午,是周日,我接到杨主任的电话,听出他在路上行走,他帮我又一次梳理了发言稿的逻辑:为什么要讲教师人品,为什么要选这本书,这本书告诉我们什么,我们最大的触动是什么?真诚的话语、高阶的指导如同三月春风,让我永久难忘。
因为目标明确,接下来的工作就顺理成章、井然有序了。16日学校组织第二次试讲,我们旧貌换新颜,全新的表现博得了评委的赞扬。17日,我们继续完善PPT,团队利用午休时间做了最后一次排练。
12月18日,是读书报告会正式开讲的时间,初中部的读书代表队不负众望,他们以沉着的表现、默契自如的谈吐、对教师人品深刻的解读赢得了观众的掌声,赢得了专家的表扬,程旭辉老师还因为对公正论的理解更为深刻,而被成尚荣专家邀请上台,进行了精采的互动。我在台下点PPT,心情和台上的老师一样紧张和激动,后来听老师们反馈,说当听到他们在讲师生关怀关系的融合,以及结尾处集体起立,依次表达“讲初心,以养浩气;有爱心,以养朝气;精于业,以养锐气;重自律,以养正气”的时候不少老师流泪了……我想,能够让听众流泪,并乐于在朋友圈分享应该是最心动的回应吧。
三、路漫漫其修远,读书陪伴将来
学校的首届读书报告会已圆满落下帷幕,后面还会有第二届第三届,读书报
告会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为少数优秀的教师搭建分享展示的平台,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营造读书的氛围,号召更多的老师爱上读书,喜欢读书,把读书作为生活的日常。因为只有爱读书的老师才会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爱读书的老师才会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只有爱读书的老师才能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穆校长在报告会上为大家开了书目,推荐了书单,我们学部也会按照学校的指引继续组织读书会,壮大读书会的队伍,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读书活动。具体方案还在草拟中,大致方向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阅读什么?读书方向要明确
优秀的教师首先是个优秀的阅读者,尽管教师日常的工作很忙碌,但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仍然非常重要。针对目前大家读书少,读书杂乱的现象,我们先要提出一些阅读选择的建议。成尚荣专家说教师的专业知识是个结构,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条件性知识、文化性知识。学科知识,是关于学科的知识,是专业发展的基础;学科教学知识,是传授学科知识的知识和经验,是实践智慧;条件性知识,是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是教育教学的支撑;文化性知识,会丰盈教师的心智和心灵,滋养学生的人格。这四类书籍密切相关的,需要进行专业阅读和通融性阅读。
(二)怎样阅读?借鉴阅读方法
将阅读融入日常教学,有意识地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是常见的“吸纳式阅读”;阅读时经常反思,培养阅读的批判性思维,这是反思性阅读。阅读中,从某一点、某一个方面得到启发,自觉地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成长,对已有的经验和认识产生疑问,在质疑中寻找新的认识起点。阅读帮助我们走向理性,走向研究,走向实践智慧的阅读方式。
阅读的氛围很重要,参与读书小组,加入读书会,会帮助我们克服惰性,相互督促,养成阅读习惯。学校或学部组织阅读活动是件极好的事情,持续组织就需要规则。比如阅读制度的规定,用制度来保障教师阅读的常态化;阅读目标的确立,用目标来召唤教师阅读;阅读要求的提出,用要求驱动教师阅读;阅读平台的搭建,通过活动开展,分享读书,交流喜欢的话题。
回到开头的问题,当下的教师和学生为何不读书或少读书,或者为何读书很功利,主要是因为校园里的教育生态还需要建设的更好。为了保证教师有充裕的读书时间,作为校长的苏霍姆林斯基曾采取了以下强制措施:教师上课以外,每周参与校外各种研学活动不超过两次;除了教育计划和课时计划以外,每学期教师无需拟定任何计划。减轻教师不必要的负担,就是为了尽可能给教师留出更多的时间用于自学,从书籍这个最重要的文化源泉中充实自己。
只有让教师能相对自由地支配时间,把读书作为精神成长的第一需要,我们才有可能真正自由从容地行走于校园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