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分班背景下的“自适应学习”思考与探索

发布时间:2021-02-25

文/蒋慧

“传统教育中,老师在幻灯机背后或是在白板前,对着满屋的学生在同一时间说着同样的话。有些学生都不知道老师在说些什么,而另一些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觉得上课是浪费时间。只有处于中游的学生因为老师讲课的进度和他们的掌握能力匹配,所以觉得课程很好理解,也有趣。一节课结束,每个学生都会收到同样的阅读作业。”

这是《自适应学习——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革命》一书开头的一段话。初看时,深以为然,觉得说出了当下初中语文课堂的现状。的确,我们的课堂和作业就是这个模样。可是,即便觉得不合适,那么怎么改呢?所有的学校不都如此吗?难不成要颠覆目前的传统课堂教育模式?这不大可能吧。

对,就是颠覆。

“未来的学校将打破固化的组织形态,采用弹性学制和扁平化的组织架构,根据学生的能力而非年龄组织学习;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提供灵活的教学安排,而不是按照统一的教材或者固定的课程结构。打破现有的学制,加强不同于学段之间的衔接,更好地满足当代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富有选择、更有个性、更加精准的教育。”“在未来,独立优秀的教师群体或人工智能教师将会崛起,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善于运用互联网手段进行教学的优秀教师会从公办学校出来,以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扩大教育供给,推动在线教育乃至整个教育行业的转型升级。”这是《自适应学习——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革命》一书结尾的两段话。在我们沾沾自喜于疫情期间的网络教学学会了在线表格、思维导图、短视频录制的时候,殊不知教育的时代变革其实已经悄然来临。

本书所说的“自适应学习”能用到我们的一线教学中去吗?

开学后,我们新初一拿到的是均衡分班后的学生名单。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差异巨大,在这种已然的矛盾中,我们一线教师能做什么呢?

首先,是研究学生,了解学生,这是“自适应学习”的前提。了解学生以前的学习习惯、学习表现、学习能力,整体把握班内学生的学习水平,并据此将班内学生整体分为优秀、中等、较弱三类,并了解其人数,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

初一语文教材的第一篇课文是朱自清的《春》,教学目标之一是掌握文本的重音和停连,朗读能力的训练是本单元的重点。在以前的课堂模式中,我们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网络上寻找优秀的朗读,放给学生听一遍,然后让他们模仿朗读。在现行的教育改革下,光听读是不够的,要想在初次的课堂中一下子找到朗读优秀的学生进行范读也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就需要借助技术。我自己注册了一个喜马拉雅的账号,让新生每个人也注册一个账号,并将自己朗读的《春》音频通过qq分享给我,我再加以关注。两个班84位同学在周末的时间我全部关注完毕。然后我点开每个关注的账号,快速地听读一部分段落,给每个学生的朗读能力打分。半个小时之内,84位学生的朗读能力我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数据。然后,再次确立优秀学生名单,准备第一次课堂上朗读展示。于是,在《春》的第一课时,我们的课文初次朗读不是网络上的优秀作品,而是我们学生的展示,再此基础上,请其他同学点评总结这些朗读优秀的同学,是如何处理课文朗读的,有哪些优点和技巧。有了了解,课堂推进得非常顺利。

这是一次朗读能力了解的尝试,利用网络的技术,轻松完成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的任务。同样的,对于写作能力的了解,课堂表现的记录,我们都可以通过在线表格记录并随时更新。传统的纸质记录是静态的,没有办法随时追踪数据,而在线表格是动态的,长线的,伴随学生成长的。虽然在目前的现状下,我们的教育条件还没有办法完全利用人工智能的算法和数据来对学生做出一个精确的数据分析,但是,拥有数据分析的思维和用好现有技术是我们一线教师可以做到的。

那么,做到这些就能帮助学生“自适应学习”了吗?当然不够。

其次,通过我们已有的数据分析为学生提供量身定制不同于他人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这是“自适应学习”的基础。在基于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策略和要求和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开学第一周的默写检测,两个班级都是十几个满分,但是也有10分、20分这样的极低的分数。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就高,那就放弃差生,随他自生自灭。如果就低,那就再找时间重新默写,用课堂默写,浪费优生时间,用课间默写,剥夺休息时间。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这个时候,我第一时间将这样的情况告知家长,并了解小学基础情况,要求家长本周给孩子将错误处重新默写一遍,并提醒家长重点巩固基础。由于只是初次默写,所以反馈的数据可能不够准确,这时我们的记录就要持续,持续记录一段时间之后,这几个孩子的基础是否真的薄弱,就非常明确了,那么,给孩子和家长提供恰当的建议,巩固基础,就是最合适的学习策略。

写作亦如此。初次写作,班级出现了一个只能写两行字的学生。我向家长了解后,知悉这个孩子有写作的障碍。于是先与之沟通,打消他的紧张感,然后指导其尽量将事情写完整。初写作的几位优秀学生也用在线表格进行了登记。持续观察一段时间后,写作能力确实薄弱的学生就需要建议课后补习或多练习,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就需要进一步训练和提高。

在均衡分班的背景下,学习不应该只是课堂的事情,把优秀的资源推荐给优秀的学生,给薄弱的学生提供基础的训练资源,才能让他们都能各自发展。

最后,要想让学生做到“自适应学习”,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点是,允许学生按自己的进度学习。“自适应学习是一个以课程应该适应每一个学习者的思想为前提的教学方法。”当然,这是理想的状态,在目前条件还不具备的前提下,我们一线教师暂时还做不到。但是,并不代表我们不可以拥有这样的理念。对于传统课堂而言,最好管理的课堂是均衡的统一的课堂,内容统一,进度统一,学生能力习惯统一……那是不可能的。在均衡分班的背景下,更要有适应学生能力的观念。面对那些能力较弱的学生,允许其慢慢来,不强行要求课堂上能完全消化老师所讲的内容,也不能通过罚抄侮辱等方式讽刺其能力,试图激发其快速赶上优生的步伐。慢一些,差一点,没有关系,只要他还愿意学,就不是问题。对于优生,如果他已经完全吃透了教材或课堂的内容,就要给出适当的拓展内容,帮助其能力发展,而不是让他等一等大多数同学。我们要以生为本,而不是以教材为本。

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一线教师无法像书中所说的那样,拥有智能识别辅助系统,拥有教育机器人等智能助手,来帮助我们测评分析,并辅助教学。但是,在现有基础上,用好已有技术,推动高效课堂,给出尽量适应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案,这是我们的职责。相信在未来,在人工智能的技术支持下,真正的“自适应学习”能走近每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