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设计——理解

发布时间:2021-02-25

文/刘丹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课标已经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并正在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纲着力于建设和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需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引提炼各学科的大概念,也就是要发掘各学科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中可能和应该作出的贡献;需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引和依据来选择学习内容;需要设计保证核心素养目标得到落实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需要设计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目标和方式相适应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在校方的推荐下,我在寒假拜读了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余文森等著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受益匪浅。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课堂教学该如何培养出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主要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大主题,这些对于一个普通的教学一线老师看似是太过高大上,我侧重于其中一部分如何理解 “什么是理解?”“它和知道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理解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及“我们如何让知道学生达到了这个目标?”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作者综合分析了教育经典理论,结合数年实践,立体构建了“理解”框架,既有“横切面”上的解释、阐述、应用、洞察、自知和神入留个侧面,又在“纵切面”将理解的基础分为需要熟悉的知识、需要掌握和完成的重要内容、大概念和核心人物三个层面。

什么是理解?我们对“理解”的理解程度如何?当我们的要求学生理解这个或那个知识点时,我们真正想要达到的目的又是什么?在现如今的教育情形之下,我们作为教师,一再要求学生要理解学习的内容,但有时我们自己却不能充分理解我们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书中告知我们,因目标分类学的作用,两代课程开发人员已被告知在他们的框架中赢避免使用“理解”这样的术语。在英语的教学中,常常有孩子会说:“我知道每个词语的意思,但并不能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那么“理解”与“知道”的区别何在?“理解”的含义更为广泛:“知道“是其子内容。那”理解“与“知道”和如何关联的?“理解”仅仅是知道的更为复杂的形式,还是与知识内容相关但又从中分离出来的其他事物呢?我们在日常交谈中对“知道”、“知道如何”和“理解”的混用使得事情变得更糟糕。我们知道一件事情,和我们理解做一件事情,就好像这两个观点表达的意思相同。这意味着是曾经需要一系列的推理才能把握的事情,现在不需要了: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往往倾向于混用“理解”和“知道”这两个词,那么,当我们谈论“知道”和“理解”的区别时,下图比较的直观:

知道

理解

l 事实

l 事实的意义

l 大量相关事实

l 提供事实关联和意义的理论

l 可证实的主张

l 不可靠的、形成中的理论

l 对或错

l 有关程度或复杂性

l 知道一些正确的事情

l 我理解为什么它是知识,什么使它成为知识

l 根据所知回应提示

l 我能够判断何时时使用以及何时不用我所知的内容

 

综上所述,理解是学习者探求事实意义的结果。掌握一个事物、事件或场景的意义,就是要观察它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观察它的运作方式和功能、产生的结果和原因以及如何应用。而那些我们称作无意义的事情,是因为我们没有领悟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到方法到结果的关系,这才是“理解”的核心所在。

“理解”还有另一个特性,可迁移性,换句话说,“理解”是关于知识迁移的。如果具备真正的能力,那就能将我们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甚至有时令人感到困惑的情境中去。在我们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迁移能力是我们在不同的情境和问题面前创造性地、灵活地、流畅地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英语语法部分的学习,我常常习惯借助与数轴来帮助学生们辨别是应该用一般过去时还是现在完成时;一般过去时还是过去进行时…在阅读中也是一样的:要获得机械学习和记忆之外的知识,我们必须学会和拥有看到模式的能力,当我们遇到“新”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将它们看作是由熟悉的问题和技术衍生而来的变种。这需要我们学习如何用大概念和迁移策略来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引入特定的事实或公式。大概念是必要的,因为它为迁移提供基础。比如,在阅读中,我们之前可能没有读过某个作者的某本书,但是如果我们理解“阅读”和“浪漫注意诗歌”,我们就可以毫不费劲地将我们先前的知识和技能迁移过来。”理解迁移的重要性可以帮助我们领悟一些教育家的思想,如布鲁纳,他认为传统的灌输教育是“不经济的”。这看起来不对:追求理解的教学可能更有成效,但怎么可能更有效率呢?与那些为学生设置探究任务以帮助他们获得更深理解的教学相比,灌输式教学难道不是会讲授更多的内容吗?然而,这种观点混淆了教与学的区别。换句话说,作为教育者,我们在进行灌输式教学时并没有理解“理解”本身。灌输式教学就像玩连接点拼图时快速讲话一样,学生会感到更加困惑,认为理解仅仅是在页面上多加几个点,从而导致画面与实际相比更不清楚,更加混乱。当我们阅读完这本书之后,定会觉得这种灌输式教学的学习收获是相当低的。

在明确目标这一章节中,文章中提及到只有对学习最终目标的优先次序形成一致意见后,我们才能够对要教什么,不教什么,重点是什么和需要弱化的是什么作出合理的判断。在确立目标,设计方案时,理解可以被看作是任何探究和反思活动的预期结果。换句话说,理解是学生通过探索、表现和反思来弄清楚所学内容和课程的含义,试图建构知识的结果。另一方面,知识是对相对直接的事实和概念的总结,这些事实和概念可以通过学习和教学活动获得。这对我校目前推进的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的探讨:如何设置好目标?什么为好的课堂?以及好的教学目标制定的原则,依据等。目标是坐标,目标在哪,结果一定在哪!不能错位地把完成教学内容当成教学目标。

这是一本值得我们反复翻阅的书。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课程标准已经制定,教材体系已经初步建设完成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感觉到,最紧迫、最需要的当是把理念转化为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