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朱先生的回信

发布时间:2021-02-25

文/顾添玥

亲爱的朱先生:

您好!见字如面,您寄来的十二封信已经全部收到,一鼓作气看完了才给您回信。第一次收到这样来自于过去的书信,感觉很是新奇。仿佛是自己穿越了近百年的光阴,置身于穿着长马褂与中山装的人群中,看到你以挺拔的姿态走向我。如果我能早一点看到您的信,哪怕再早上个几年,可能在我会在成长的路上会少一点烦恼及迷茫,当然,可能年少的我也很难放下浮躁,静下心来读这本书吧。读朱先生的言语感觉如沐春风,仿佛是一位长者,慈祥而耐心的握着你的手,在你的耳边跟你娓娓道来。

翻阅您的一封封信,您跟我们谈读书、谈动与静、谈升学选课、谈象牙塔与十字街头、谈情与理,您说:“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我所说的只是一种看法,你不妨有你的看法。”看到这句话,我便放下心来,选择我觉得自己最有共鸣的三章,大胆和您聊一聊我的看法。

谈读书:培养一种人生趣味

在看到第一封信的时候,我就坚定了要将您的信都读完这一想法,在这一封信里,您耐心的劝导我们要读书,“没时间”不是不读书的借口,没决心才是根本问题。作为教师我更应该多读书,知识必须时时更新,才能够予以学生更好的教学。很感谢您在这封信里没有写鸡汤的文字,只是空洞的鼓励我们多读书。而且切实的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将读书的价值变得最大化的建议,第一条就是您说读书不宜跟风,要读适合自己的书,“别的事情都可以学时髦,唯有读书做学问不可”,我有同样的感受,您可能不了解,现在无论我们刷微博还是朋友圈,总会看到这样的文章“十大必读书排行榜”、“这些书还没读过?你out了!”这样的字眼乍一看非常吸引眼球,但点进去再看看,其中不乏经典作品,但更多的而是一些“畅销书”和“网络文学”。我们如果将有限的阅读时间花费在没有价值的读物中,就太可惜了。

第二条建议的读书方法,您说值得读的书至少要读两遍,第一遍快读,领略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需要慢读,以批评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并且在读完之后需有自己的见解。我曾经就有这样的问题,读书贪多,记得快,忘的更快。往往读完一本书之后仿佛脑中自动给自己设置了一个橡皮擦功能,不过多久便忘得一干二净。在读您的这封信的时候我便开始试着做笔记,将重点记录下来,十二封信读完,我往前一翻,您所说的读书的要领我还是历历在目,突然我就感觉到了您将这封信排在第一位的良苦用心,读书是一个输入的的过程,而笔记则是输出的过程,有了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才能将书本上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读书这样一种习惯,越早培养越好,趁年轻,让我培养这样一种人生趣味吧。

谈十字街头:不忘初心才最重要

有些不好意思的说,其实在第一遍读您这封信的时候,我读的并不是很懂,突然找到了一种高中时拿到语文试卷读阅读理解的感觉,但静下心来复读时,我有了想法。“十字街头”的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种就是您在这封信里写到“近代哲学与文艺都逐渐趋向写实,于是大家都极力提倡与现实生活接触”,这不就是与理想主义相对的现实主义嘛。而第二种则是在文学方面的阳春白雪与雅俗共赏两者。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花花世界,能看到的、听到的、五光十色、可供我们选择的东西太多了。但您透过了现象看到本质,看到了十字街头背后的隐,这封信特别适于八年请刚刚走出高中校园,第一次踏入大学的我,刚刚走出象牙塔的我发现曾经我们在课本上读到了一些文学、艺术的东西,突然沾染了世俗气息,原来很多的东西都是有两面性的。这时对于年轻的我来说就不免要做出选择。

站在十字街头,就像是一个岔路口,我们要进行选择接下来要走的路,所以我们要保持绝对的清醒,要时时刻刻回首,不忘初心。社会永远不会缺少随波逐流之人,在这样的风气下,当新旧的事物发生冲突与对立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态度。应该凭借年轻人的朝气和勇气,勇敢的打破权威、打破习俗、打破惯性思维,“以冷静之态度、灼见世弊;以深沉之思考,规划方略;以坚强意志,征服障碍”。

谈多元宇宙:多维度的价值判断

这个名字乍一听起来感觉特别大,但是耐心读完才发现,这个宇宙并不是时常出现在物理学家的文章中的那个词。而是指我们判断事物的价值标准。人生来就有多元宇宙,您将人生的宇宙分为四个,不同的宇宙有着不同的判断标准。例如“道德的宇宙”,其中的价值标准为善恶、而“科学的宇宙”,其中的价值标准则为真伪。“美术的宇宙”其中的价值标准为美丑。甚至还有“恋爱的宇宙”其判断的标准为某人于某人之爱是否纯真。这种价值标尺不局限于在一种单一的所谓价值标准面前,而是将事物放在多维的“宇宙”里进行衡量。

这点对于作为教师的我颇为适用,我们可以将对于一个学生的判断也置于一个小小的多元宇宙中,也许有的学生成绩不够突出,但是在提到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又毫不退缩第一个冲到前面。也许有的学生看似不太合群,但是在舞台上却能够大放异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与优点,而作为老师。则不应该仅从一个方面判断孩子,而是抓住她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价值。

这封信且回这么多吧,作为初走上讲台的老师,读您的信时,我也理解了什么叫做开卷有益。在给您回信的过程中,木心先生的《从前慢》一诗不时盘桓在脑海里,大概描绘的就是读您的信时的心境,一种美的心境:“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都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抱着同样的心境给您回这封信,也想让您看一看社会发展了近一百年,年轻人是否也发展成了您期待的摸样。您的信我也会拿给身边的同龄人品读一下,希望他们也能感受到您字里行间的一片苦心。正如夏丏尊先生所说的一句话:“愿对于现在的青年,有些力量!”

祝您一切都好。

 

                                                  您的学生

                                                2020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