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裴莉
“年轻人需要一些大众的思考工具,作为一个社会学研究者,我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做这样的思考工具孵化器。我不能给你什么,我只能激发你、提醒你。”
------ 项飙
从第一次看到作者项飙到读完此书,从第一次了解他“附近的消失”到按图索骥一些人类学的经典。对项飙老师的尊敬与对他著作的热爱,深深影响了我的生活和工作、学习,让我为之着迷且不断得到滋养。我观察世界的视角因此而发生改变,继而从中找寻到一些修正自我的妙方,密切得影响着我的教学工作,在如下几个方面引发思考:
一、 关于“赋权”
最直接的感悟便是:一个人距离事件中心的距离天然决定其立场。这很有助于我解答自己在价值判断方面的困惑。我延伸思考到初中英语教学中,天然决定的立场多体现为“不同学生的接受程度”。一个学生距离较为完全地掌握一门学科的距离天然决定其程度。对于国内的非虚构写作的厚重感消失的现状,作者分析是由于每个人讲一个故事会将自己视角完全陷入,而一个集体事件则由八个、是个信息源来交叉印证,形成被认为的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增加厚重感的方式则是将自己的愿景写进去,利用赋权,以不同的权重把这些人的位置解释出来,有一个位置接近事情的核心、一个只作为外在参与……置于教学中同样如此:身为教师的自我深造,应注重赋权。即将自身优缺点逐个分析,再将适用于初中英语的部分刻意保留;身为教师,向下要求时,应注重因材施教。同一个班集体虽因同学先天才智及后天积累而水平参差不齐,但作为老师负担着整个班级同进退的大任,应格外注重赋权:对有所天赋的孩子多加教育,对少受教育的孩子多加重视补齐短板,发展出其他专长方面茂盛的枝丫。例如有的孩子理解力超群,有的孩子天生语感好,还有的孩子听力佳,有的写作文有独到见解。每个学生都有一方面被其生命赋予与生俱来的“厚重感”,需要老师去发掘,去拓展与培养,去“赋权”。
二、 关于“构建小世界”
这部分的很多内容都使我受益匪浅。例如书中所讲“理论化可能是一种牢笼,所以我们都渴求通过一种有机的人性的盘根似的小世界抵制这个体制”。应对于初中英语教学中则为“活学活用”。有限的语法、短语搭配等理论知识是固定的,但乐于发展每个人对其的记忆方式,对于掌握是十分有益处的。这一种种独特的记忆方式便是生长出来的每个人的“英语小世界”,带有十分强烈的个人特色,且与冷冰冰的理论知识格格不入,形成鲜明对比。它可以是一句俚语,也可以是脑中一幅奇异的话、一句顺口溜、一段时髦的流行话。就这样,小世界让知识“活”了起来。
另一句“小世界不是安乐窝。小世界首先是一个被构造的过程,其次是不断骚动的过程。你构造它、它逼着你,刺激你去反思自己,批评自己,不断冲破原来的理解”则被我理解为:教学与学习中衍生的创造力。如上所言,理论知识是刻板的、固定的、死的。我已然萌生了通过“构造小世界”来更好掌握知识、更优传授知识的想法,这本身是一种进取。在这种进取意识中,小世界在不断变化与刺激我变化。就像是一颗进取的种子,一但被深植,便会想方设法生根发芽,以长出最清丽的花。例如我计划对自己的教学实施每日反思的计划,为学生与自己制定不同阶段的目标。做到年年有目标、月月有计划、项项有落实。并且每当汲取到或构思出新的教学灵感,便立刻记于纸上。通过不断累积与反思,形成独一无二专属于我个人的教学模式。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作为教师的我,执着地以此为内心追求。我深知:书中自有黄金屋,愿意常行“读书之事”、常做思考。这一本《把自己作为方法》使我在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上更加明晰、使我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很多细枝末节之处寻求到更优解,可谓颇为受益。在接下来的教育中,我将承载着所学,化为所用,在教书育人的征途之上继续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