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雅青
“第56号”教室,从一所普通的教室变成了如今广为流传的教育符码,这一切都离不开雷夫艾斯奎斯老师的卓越教育。在本书中,他自信地写下第56号教室里和学生们的零碎日常,看似与普通教室大同小异,但他让这些小事具有了不同凡响的功能和意义。
最初选择这本书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第56号教室的奇迹,雷夫老师是一所美国小学的五年级教师,小学的教室里上演了怎样的奇迹?虽然中美教育差异巨大,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所能创造奇迹的无非是升入优秀高中的初中或者是圆梦名校的高中,而第56号教室,这所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家庭的学校,一间平平无奇的教室,为何会创造如此卓越的成就?我曾赴美国的小学担任过助教,体会过中美低年级教育的教育观和思维方式的迥异,但当时并没有对背后的教育本质和教育观进行剖析。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才真正地感受到教育的力量,在相似的教育现象中,站在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思维,会发生不可思议的变化。原来一间教室的容量是无限的,教室和教室可以如此不同!
阅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一个充满惊叹和感动的过程,虽然我是中学教师,但抛开不同的年龄段和文化背景,教育的本质是共通的,教育的本质不在于“成功”,而在于“过程”。雷夫老师笔下的师生信任、阶段升华、终身阅读和人生教学确实体现出了教育的真谛,闪烁着“三省其身”的智慧。
1.师生信任
课堂上趁老师不注意悄悄讲话的学生,到校作业忘带的学生,上课没听懂导致作业和考试重复出错的学生,以及冲进教室的怒发冲冠的老师,对着下面犯错的学生声色俱厉地呵斥。相似的场景,我相信每天在每个教室里上演着。无独有偶,很多教师为了维持秩序,不得不采取呵斥、惩罚、威胁的办法,教室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这么做是因为它确实有效果,但并不是好的教学。第56号教室却不以为然,它的班风以信任取代了恐惧。
赢得所有孩子的信任并非易事,所以老师需要随时为孩子们挺起可靠的肩膀,做到真正的可靠和公平。老师可以严格,但不可以不公平。在我的班级,我对待所有学生的态度都是真诚的,我相信真诚才能带来公平。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是正处于发展中的个体,耳濡目染中,被公平对待的孩子会慢慢学会真诚交友、公平待人。学生心如明镜,老师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榜样的建立是一个长期而坚定的过程,榜样的力量也是潜移默化的。一旦学生将老师视为榜样,他们就会把信任放在我们肩上。拥有信任,比拥有畏惧感,更能让学生心悦诚服,让教室管理有条不紊。
雷夫老师有一句话让我获益匪浅:学生们必须学到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除此之外其他事情都可以补救。诚然如此,与其对学生大发雷霆,不如耐心地解决问题,尽量降低再次发生的概率。拥有老师的信任让孩子们感到自豪,他们不想失去这份信任。如果一不小心破坏,也应该有赢回信任的机会,但要花很长的时间。
这让我回想起自己曾处理过的棘手问题,学生作业没带,也不愿意给家长打电话送来学校,最后只能写一份保证书保证不会再次发生,当时信誓旦旦,但魔鬼墨菲定律偏偏奏效,再次发生这样的情况,显然学生辜负了我的信任,也丢失了自己的承诺,当他对这样的失误不以为意时,是老师榜样效应的减弱还是学生责任感的缺失呢?
2.阶段升华
雷夫老师将教室里的行为发展依次分为递进的六阶段: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要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和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发展理论不谋而合,科尔伯格把道德发展分为了6个阶段:避罚服从取向,相对功利取向,寻求认可取向,遵守法规取向,社会法制取向和普遍伦理取向。随着心理的成熟和发展,孩子们的行为都会渐渐从避免惹麻烦开始到拥有同理心,能够明白为他人着想的意义。在我的班级里,部分孩子能够达到第五阶段,但也有少部分孩子停留在第一阶段。最典型的情景就是午休,午休是每一所学校都有的常规性管理,孩子们午饭后集体在班级午休,在去程陪伴管理的头两个月后,我决定渐渐放松监管,让孩子们学会自己维护好和谐的午休氛围。通常情况下,我会在午休开始后10分钟离开教室,剩下的半小时,班里的“捣蛋分子”就开始蠢蠢欲动了,前几次的扰乱秩序情况,我会对几位引起公愤的同学进行惩罚,但这样的效果往往维持不久,时不时仍有午休投诉的情况发生,后面我开始制定午休制度,遵守制度是孩子们规范行为的标准,但事实证明,没有情感的规则不如苦口婆心地真诚教导。在我告诉孩子们集体的价值、体谅的意义以及彼此尊重的重要性以后,渐渐地我们班的午休逐日步入正轨,当然,这期间也偶尔伴随着批评和惩罚。值得一提的是,我从来不会因为他们顺利地完成午休而大张旗鼓的表扬,我承认我确实会暗自欣慰,但不会提出表扬。因为,我要让孩子们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要给予奖赏,就如同他们知道获取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并不需要额外的奖励来促进自己认真听课。
以上所说的都是前五个阶段,雷夫老师提到第六阶段的行为准则是存在个人的灵魂中的,无法教也无法讲述,但可以通过阅读发现拥有第六阶段思维的人。在这里,我想我可以提供给孩子们一个简单的情境,一位为了给母亲筹钱救命的儿子,走投无路,不得不去进行偷窃,最终被抓。站在不同的角度,他的行为到底能否得到宽恕呢?我相信我的学生能够有不同的诠释,或许他可以借钱或者寻求政府的帮助,但我同样相信孩子们都能够理解他偷窃的初心,这里没有永恒不变的世界规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价值判断。第六阶段存在于一份健全的人格之中,就如同我不在场的自习课,班委管理纪律并不是为了取悦老师或者获得奖赏,同学们遵守纪律仅仅是因为他们愿意在安静的氛围里做作业,仅此而已。
3.终身阅读
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应该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而为什么需要阅读,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在本书中,我并没有看到人们所言之凿凿的理解能力、思维活跃、创造力等字眼,雷夫老师认为,乐趣、热情、引人入胜才是真正的事实,提高孩子们阅读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对阅读的热爱,才是老师的首要任务。阅读,应该成为一种爱好,而不是任务。首先培养兴趣,其次加以指导,再者善于利用,最后精于评估,才能够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老师需要引导孩子们多样化阅读,阅读好的作品,孩子们会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敞开心扉,接受新观念,拥有和他人讨论伟大想法的能力。阅读,对于我们自己而言,更是一项考验。作为老师,首先要明白阅读的意义,帮助学生有效地自主选择好的书籍,和学生们一起分析探讨,帮助他们和身边的世界产生连结,培养超越现阶段想象范围的思考能力。教学存在于阅读之中,老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潜移默化的引导,帮助学生慢慢走向思维发展的第六阶段。无论如何,我们都相信,热爱阅读的的孩子将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4.人生教学
雷夫老师不着眼于教学的技法和策略,却将教育带入生活,通过精心规划的活动,将终身受用的课程教给学生。旅游,或许是老师们放松娱乐的时刻,但雷夫老师却运用智慧,让孩子懂得“生活”。
参观博物馆是每个学校几乎都会举行的常规活动,博物馆里充斥着毫无目的乱逛的青少年,对此司空见惯的老师,或许大家早已习以为常。但这一切,在第56号教室却不会发生,雷夫老师强调,任何活动的行前准备都是关键。首先,清楚的设定目标:首先,孩子们应该用一种不同于平庸学生的热情来追求知识的深度。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提前帮助孩子们了解到参观地的文化历史背景,带着情感接触文化可以避免走马观花。其次,通过旅行帮助孩子们提早认识“大学环境”。雷夫老师写到“很多孩子根本不懂得怎么‘生活’,导致无法应付大学生活。第一次独立生活的孩子可能会因为不知如何处理‘金钱’、‘人际关系’、‘寂寞’、‘难相处的人’以及‘失落感’,而败下阵来。利用四处旅行的机会,我把未来独立生活时所需的技能教给第56好教室的学生。”出发前,孩子们尽可能地独立的做好行前准备,明确地点,规划好参观路线,计算好当日的金钱支出,并且把“道德发展的第六阶段”运用在旅途上。如果有老人排队观赏,孩子们可以分散人流,让老人排在前面;排队就餐时,做到文明礼貌,不争不抢。如果阅读让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那么旅行就让孩子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同时发掘自身最好的部分。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去年11月我们学校举行的“美食节”活动,有一点我同雷夫老师不谋而合,就是活动的参与都采取“自由选择”的方法,我认同“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落后”的口号,但只有愿意努力的学生,才能赢得跟我一同上路的资格。“美食节”的食品经营和售卖的机会,我分配给了所有自愿参与的孩子们,他们乐于统筹安排、积极投入工作,并且不计回报,一切只源于热爱。为班级经营好美食小屋,他们认为应该这么做,这难道不是第六阶段的体现吗?“美食节”开始前,我简单的说明了当天的流程安排,着重强调了并不以“盈利额”为目的,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明白金钱的来之不易以及劳动的价值。活动当天,一切进行得井井有条,孩子们吆喝售卖,活动现场如火如荼。班里有不少孩子拿自己的钱买自己班里的物品,甚至有的把其他班级的东西买过来在自己班里售卖,只想为班级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我并不觉得这样很傻,相反,我觉得孩子们很真诚很善良并且真正理解了班集体对于个人的意义。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时,很多次我的脑海里都想象着雷夫老师在各种场合实施教育魔法的场景,然后又突然转换到自己曾经历过的相似的情景,反思自己当时的应对方法。没错,或许这个快餐型社会总认为可以用简单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但是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明白,要达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从不断的反思中汲取教训,同时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毕竟成功没有捷径。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找到教育的方法。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也期待着自己创造出这样一间教室,在这个教室里每天都上演不同的故事,从爱每一个孩子出发,细心观察他们的成长,让我们的教室变成孩子们心中向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