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向光而行——读《目光》有感

发布时间:2021-05-26

文/关亚芳

2020120日,终南山院士发出预警:确定新冠病毒人传人。各地的医护人员奔赴抗疫一线,和无形的病毒展开生死较量。

2020120日,一位医术精湛,对病患诚心诚意,坚持公益行善,被评为“首都十大杰出青年医生”的眼科医生陶勇在为病人看诊时,被曾经救治的一个眼科病患持刀砍成重伤。

被砍伤后,陶勇的余生与手术台再也无缘。

作为医者,陶勇始终把医学当作自己的信仰,崇尚善念,向光而行。参悟了生死考验的陶勇,应该是找到了一种自己认同世界的方式,他和好友一起写下了《目光》这本书,回忆了从医二十年来,从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患者和朋友身上以及书本里吸收到的能量,关于善恶,关于生死,关于医患,关于人性,关于信仰的种种。在书里,他提到了自己的心愿:“希望有朝一日,天下无疾,医护卸甲。”

本书的另一位作者——李润说“陶勇给人安全感。”陶勇是个理想主义者,正因为有他的存在,这个世界才有希望和光明。这次被伤事件,在书中只是作为一个引子,主体部分是他对从医心路历程的回顾、盲人世界给他的感动、事件发生后广阔而深入的思考。那些流淌在同事、朋友以及患者之间的关爱被他反复提起,他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于爱、幸福、金钱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读起来让人深深折服。还有他成长的故事,他对医学的理解,对未来医学的展望以及自己在行医过程中思想的转变。一个曾被他治疗过的患者砍伤的医生,再次用温柔,向这个世界表达了他无尽的善意。他的文字就像是他的手术刀,将人间种种悲欢都精准而细腻地在窄小的纸面上铺开、沉淀,他想治好每个人的病,也想医好每个人的心。虽然被伤事件迫使他的人生转变了方向,但是他一直坚持的以仁心做事的信仰,从未改变。

自从那个黑暗的被砍杀事件发生之日起,陶勇医生的安危始终被人们牵挂。我们不禁深思,一个要用双手完成精密眼科手术的医生手部神经被砍断,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对寄期望于他重见光明的患者而言,又意味着什么。有些事情虽然不像是我们想的那么理想,但也不会像我们想的那么恶劣。就像是对于这场风波,虽然说有恶的部分,但陶勇医生还是看到了更多的善的部分。比如当时奋不顾身挡在他和凶手之间的杨硕大夫,比如素不相识却勇敢站出来的患者家属,比如那些不顾劳累为他及时做手术的医生们,这些涌现在风波后的善的部分,力量是如此的博大,如此的深沉,让陶勇医生说出了那句“既然这个世界以榴莲待我,我就只能把它做成披萨了”的名句。当然,爱并不是盲目的,在提及对凶手的看法时,陶勇医生毫不犹豫的表示“不会原谅”,这才是思考过后的真实情绪的表达,才是一种更加理性面对生活的态度。

虽然这世界总有黑暗之处,但这些处在人生谷底的不屈、抗争,对生活依然不改的热爱,它们像一盏盏烛光帮我们找到了光明,看到了人心和世界存在的美好。在《目光》的后记中,陶勇说出了自己的心愿,“我愿变成一支燃烧的蜡烛,用自己微弱的光芒照亮和感染他人,引燃更多的烛火,如同天空繁星,永恒而璀璨。”医护这个职业应该得到尊重和敬畏,其他行业也一概如此,警察、律师、教师……每个行业也都有其独有的辛苦和价值,只有相互的理解、彼此的尊重,才能让每个人更好地在自己的岗位上践行初心。

这不止是一本医生的沉思录,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成长的启示录。正如周国平所说:“一个有真信仰、真爱、真事业的人,是世间任何力量都打不败的。”513日,陶勇医生已恢复出诊,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教学、公益事业及技术推广中,用自己的力量为世界传递一份爱与希望。我们从陶勇医生身上能学到的,不只是善良,更多的是,他在经历苦难和伤害后,依然能相信世间的美好,用清澈的目光看待人事物。《目光》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是温暖和力量,不管身处何种境地,都能为了我们热爱的一切去披荆斩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