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语用”意识,落实语文读写互动教学

发布时间:2021-06-17

 

 

文/何昕

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部编版教材的研究成为了教师们平日的工作重点。作为一名一线的三年级教师对比苏教版和部编版教材,我发现,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课后习题,部编版教材对课文挖掘更加深入,也指向性地引导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读是写的基础,选入教材的课文均属名篇和上乘之作,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蓝本。因此,小学作文教学应当“授之以渔”。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课文的文辞,掌握写作的技能技巧,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肥皂泡》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以学生为主体巧用“语用意识”,注重对关键段落——吹肥皂泡的过程,进行层层剥离,从而在阅读中学习写法,落实语文读写互动教学

二、案例描述

《肥皂泡》是我国著名作家冰心的一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快乐生活的留恋之情。基于文本丰富的画面感,教学中“情境”和“文字”“读”与“写”结合起来,通过图片展示、引导想象、音乐渲染、播放视频、亲身实践等途径,引导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阅读话题,静心阅读,充分触摸语言,潜心与文本、教师、学生展开多维的对话,将语言文字还原为语言形象,变语言的感知为画面意境的感受,体悟文本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同时,牢牢把握住“语言文字”这个“根”,进行揣摩、品析、朗读、表达,层层挖掘,锻炼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重点段落的能力强化“语用”意识在课堂的生发。

教学片段实录:

学习第三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吹肥皂泡的过程。

师:你们可读得真仔细,那我们应该如何吹好肥皂泡呢?冰心奶奶送给了我们三个锦囊妙计,一起来看看吧。

师:请听第1条,老师来读第3段,请你边听边来标一标序号,想一想,吹肥皂泡需要几个步骤呢?

师:同学们仿佛还沉浸在刚才老师的朗读中呢,现在请大家来说说,你发现了几个步骤?

1:第一步是做肥皂水。

2:第二步是吹肥皂泡。

师:用原文中的关键词来提炼,就是——(生一起说)吹出泡儿

师:用和第二步同样的方法,提炼关键词来概括第三步和第四步,谁来试试?

3:第三步是让泡泡落下。

师:表扬你,活学活用,第四步很简单,谁来说?

4:第四步是扇送泡泡。

师:同学们特别棒,四个步骤都找到了,你们可真厉害,不过,能不能给老师分享一下经验,在这么长的一段话里,你们是怎么把每一步区分开的呢?

生举手抢着说:我看到了“然后、再、最后”这些词。

师:这些词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是?

生齐说:连接词。

师:没错,这就是冰心奶奶送我们的第一个小锦囊,用好连接词,就可以串联好做一件事的步骤。现在,请你用上这些连接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吹肥皂泡的步骤吧。

同桌合作练说。

师:好,谁能试着用一句完整的话把吹肥皂泡的四个步骤说出来?

ppt出示)要吹好肥皂泡,首先…然后…再…最后…(2人)

你看,像作者这样,用上连接词,可以把做一件事的步骤讲的很清晰了。

师:那么在吹肥皂泡的每个步骤里,小冰心都分别有哪些动作呢,请你默读第三段,用圆圈圈出来。

看到同学们都圈完了,现在我们分步骤来汇报:

师:第一步有哪些动词?

生:放,加,和弄和弄

师:在这一步中,有一个词我不太理解:手拿词卡:“和弄和弄”。

刚才预习的时候我们已经读过了,现在你还能读准确吗?

开火车请生读,齐读。

“和弄和弄”是什么意思呀?你来演示一下。

学生上台,拿着装了肥皂水的透明小碗和筷子进行演示。

师:其他同学说一说,你看到他在做什么?

生:他在搅拌肥皂水。

师:没错,你给它找到了近义词——搅拌,这就是和弄的意思。

可以把三个动作放在原文中,再读好第一步吗?

师:好,刚才我们已经做完了肥皂水,现在要做什么呀?——吹肥皂泡。

第二步吹肥皂泡的动作很关键,谁来说一说?

生:蘸和吹。  

师:吹这个字我们很好理解,“蘸”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又要请出肥皂水朋友了,谁来试着蘸一蘸?

生:我知道了,“蘸”就是拿筷子在水里轻轻地点一下。

师:你们观察地很仔细,没错——字典里“蘸”的意思就是在液体或糊状的物体里沾一下就拿出来。

师:第三步有什么动作呢?

生:提。

师:最后一步呢?

生:扇。

师:仅仅是扇吗?有没有同学补充?

生:我认为是扇送。

师:没错,扇我们都很好理解,那“送”是要往哪里送呢?

1:想往天上送,冰心和她的小伙伴们不希望泡泡落在地上破掉。、

2:我觉得他们还想往远处送。

师:为什么呢?

3:因为他们希望泡泡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4:他们也想让泡泡出去玩!(其他学生哄笑)

师(笑着说):是呀,去天上、去远方,我看,你们就像这群向往自由的小泡泡,咱们大家一起来做做扇送的动作吧!

师:我们班的同学都很会观察,不过大家要注意,虽然刚才咱们吹肥皂泡的动作是分步骤寻找的,但是在实际吹肥皂泡时,这么多动作要连起来才能吹好呢。

所以,吹好肥皂泡的第二个小锦囊,就是——

生:抓住动作,分解再连接。

师:请男生来读第一步做肥皂水,请女生把后三步连起来再来读一读,大家一起回顾吹肥皂泡的动作。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吹肥皂泡的步骤,也知道了每一步的动作,老师心里跟你们一样痒痒的,我要先试试吹肥皂泡,看我按照前面两个锦囊做,是不是就能成功呢?

师故意吹很快,泡泡一吹就破。

生急着举手想指出错误。

生:老师,你这样吹太急了。

师相机询问:你观察很仔细,那原文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吹呢?

生:应该慢慢地吹。

师:你有一双会发现地眼睛,那同学们还有没有发现其他类似的词。

生:还有“轻轻地提”“轻轻地扇送”。

师:看来,你们比老师阅读文章更仔细,没错,冰心奶奶还有第三个重要的小锦囊,就是——动作要轻要慢。

请你带着对于动作要领的理解,读好三个短语:

(出示:慢慢地吹起      轻轻地一提      轻轻地扇送)

1读完后

师:注意轻不是声音轻而是轻盈,语调上扬 

2读完后

师:能把“慢”“轻”和后面的动词区分开,突出重点

通过这样的方法吹出的泡泡是什么样的呢?

请你从默读第三段,找出关键词,用波浪线画下来。

1:轻圆,网球大小。

师:你发现了泡泡的形状。还有补充吗?

生:软悠悠。

师:哎,老师这里有个小疑问了,我可以把软悠悠换为“软绵绵”吗?

生脱口而出:不可以,“悠悠”多了一种自由、闲散的感觉。

出示泡泡飘动的视频。

师:你们瞧,这些软悠悠的泡泡,正在四处飘游,仿佛要和小伙伴一起去游玩呢!

现在我们把词组放回句子中,相信你这次能把吹泡泡的过程读得更好。

1读。

师:有一点点急,这样泡泡可是会容易破的哦!谁再试试?

2读。

师:这个泡泡吹得圆圆的,大大的,再试试。

3读。

师:我想这个同学吹的肥皂泡一定能又大又不易破了,所以我们吹肥皂泡的时候,动作一定要“轻、慢”。只有这样,才能吹出轻圆的、软悠悠的泡泡。

这就是冰心奶奶送给我们的第3个小锦囊。

师:孩子们,吹肥皂泡的方法分成了四个步骤来写,每个步骤又有具体的动作,再加上对动作的具体修饰,这一段话写得多美呀,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美的感受,自由朗读第三段,边读边做动作,体会吹肥皂泡的方法。(配乐)

刚才大家的朗读声都十分动听,相信现在,吹肥皂泡的方法一定深深印刻在你的脑海中了。

师:请同桌为一组,借助冰心奶奶送给你们的三个锦囊妙计,再看着老师黑板上的思维导图,来互相说一说吹肥皂泡的过程,一个同学说过程时,另一个同学跟着做动作,再进行交换。

2生来讲台边做动作边来说。

师:我们现在都了解吹肥皂泡的方法了,你们想不想按照方法来亲自尝试一下?请拿出老师发给每个小组的材料,来尽情地吹一吹美丽的泡泡吧,大家一边吹一边观察,吹出的肥皂泡,是什么样子的?

生分组吹泡泡。

师:刚才,我们的教室真美丽,你们看到的泡泡是什么样的呢?

1:五彩斑斓的,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颜色。

2:软软的,好像一碰就会破的。

3:透明的。

师: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那么下节课,我们来对比一下,冰心奶奶笔下的肥皂泡和大家描述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吧!

作业布置:

师:课后,请同学们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游戏,仿照着课上学习的三个锦囊,按照步骤、动作、动作的修饰词三个层次描述这种游戏的玩法,写一段150字左右的话。

 

三、案例反思

以上片段展示的是本篇课文第一课时中,对第三段的精读教学,我为学生的细致观察、认真思考感到振奋也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道美丽的风景线。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发现,而我则更多地作为了课堂的引导者,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那么在本课的教学用,围绕语用意识和读写结合的落实,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语用,从正确理解词句的本义起步。

课堂上老师的提问,要涉及语言文字的学习,要有关联性和层次性,不要个个孤立,更不要没有思维的质量。要善于发现文本中的语言现象,然后根据这些语言现象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来发现文本中的语言秘密。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先生曾说:“训练要从语言文字的理解入手,落实到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上。”这为我们指明了语用的两层意义,即:首先是正确的理解词句的本义,其次是在运用过程中体悟作者的言外之意。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得从正确理解词句的本义起步。

本案例中,我采用了不同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让学生明确难点,这符合《语文义务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在阅读方面的目标,即:利用不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难懂的词语。例如“和弄和弄”“蘸”,这些学生较为陌生、理解容易偏差的动词,我采取了让学生动作演示的方式,联系生活所见进行尝试,再让其他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解读同学的动作,用这样的方法,学生可以清晰直观地明确这些动词的意思,在之后自己模仿吹泡泡时,也能准确把握动作要领了。而“软悠悠”一词,为了更好地明晰“悠悠”二字,我采取了对比“软绵绵”的方法,学生便立即抓住重点,在大脑中更加清晰地勾勒出泡泡飘动的样子。

有人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途径,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过程。所以,对于“轻轻地”“慢慢地”两个词的关注,就在磨课时经历了推翻重置的过程,一开始,我想把去掉这些修饰词的段落和原段落放在同一页ppt中,让学生进行对比读,发现“慢”“轻”的关键意义,但随后发觉,这样的环节设定意义并不大,而且学生的印象也不深入,所以改为老师进行错误的演示,学生进行纠错。这样,就从教师的单向预设变成了巧妙的双向生成。

(二)语用,贯通语言材料的输入与输出。

语用第二层含义的落脚点在于“运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不可缺少的途径,语文教学担负着积累语言的任务。教学中,为了有效提高学生语言积累运用的能力,我们就要关注学生语言积累的兴趣、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育者认为,积累在运用之前,先有积累,再有运用,即先有输入,再有输出,而在我看来,这两者之前并无先后顺序,而应该是一种融会贯通的关系。实践证明,“理解——记忆——积累”和“理解——运用——积累”都可不同程度地达到“积累”的目的,但后者的质量会大大胜于前者。所以,在本案例中,就运用促积累的方式,我提炼了两点:

1. “说”中积累。

说的习惯培养是学生语言训练的重要内容,也是帮助学生规范语言、积累语言的有效手段。本教学片段中,关于“说”的训练,我设置了几个层次,一开始是结合书本,给出扶手,让学生用“首先、然后、再、最后”这一系列的连接词来完整地说出吹肥皂泡的步骤,在理解具体的动作和动作要领之后,再请学生结合板书的思维导图和三个“锦囊”,说出吹肥皂泡的全过程,这里我结合学生实际设置了不同层级的评价——能运用连接词连接步骤给一颗星,能够完整、流利地说出动作和相应地“慢、轻”给两颗星,能够边说边加上动作,给三颗星,学生有意识地去向“三星”的评价标准靠拢,在这个过程中,无形将本课的重难点内化于心。

2.“写”中积累

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包括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能正确、规范、得体地,按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则运用语言文字;第二个层次是能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运用语言文字。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则是通过对重难点的延伸——以课后小练笔的形式,更好地将本课学到的运用连接词、动词和修饰词写好做一件事过程的方法进行转化和表达。之所以我的练习落在了写一个游戏,而非一件事,是希望先缩减范围,从学生兴趣点入手,利用学完本课时兴致勃勃的契机,再去延伸写另一个游戏,就课后作业“仿写”反馈来说,本班学生能够很好地抓住本课的重点,仿句式、仿顺序、仿结构,结合“放风筝”“贴烧饼”“丢手绢”等各种游戏,完整的、按顺序的、有侧重地完成小练笔,效果较好地达到了预期。

 

从本课的教学中,我深刻感悟到,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巧用“语用”意识,善于捕捉机会,架起读写结合桥,科学施练,让读写结合之花在课堂绽放。从读到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是“生本、师生、生生” 多维对话的平台,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佳径,自觉实践,持之以恒,一定能领略到“读写结合风光无限,能力素养提高显著”的成功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