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1-06-21

文/王金辉

记不清这本书是什么时候在哪里买的了,也搞不清楚自己当初买了它为何没有看。这个暑假对孩子的教育有很多思考,有些问题苦于找不到好的办法,于是在书柜发现了这本可能在两三年前就买了的书。这本书是美国作者海姆.G.吉诺特写的,里面具体的讲了父母和孩子讲话的技巧等一些与孩子实现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很多具体典型的事例不仅对自己的孩子有利,在日常的教学生涯中和学生的交流同样具有很多共鸣的东西。总结一下,以下的几句话可以大概概括我读完一遍后的体会。

(一)毫无效果的对话:说教和批评产生距离和怨恨。父母常常因为跟孩子的对话而感到失望,因为他们毫无头绪,就像那段著名的对话所说的那样。“你要去哪儿?”“出去。”“干什么?”“不干什么。”那些想努力讲道理的父母很快发现这样会让人疲乏不堪,就像一个母亲说的那样:“我一直努力的跟孩子讲道理,说到我脸都绿了,但是他还是不听我说,只到我气的冲他喊。”听到不少的家长和我们说起这个恼人的事情,这种沟通的困难不是因为缺乏爱,而是缺乏相互尊重;不是缺乏才智,而是缺乏技巧。我们日常的用语,对于跟孩子有意义的交流来说是不恰当的。要想和孩子沟通,减少父母的失望,我们需要学习用关心的方式跟孩子交谈。

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时,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他们不会接受任何意见或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议性的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够理解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希望我们明白在那个特别的时刻他们的心情。而且,他们希望不用完全说出自己的遭遇,我们也能够理解他们。他们的情绪只会透露一点点,我们必须猜出剩下的部分。

 

(二)对于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我们应该给予指导而不是批评。在批评孩子时,我们会攻击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指导孩子时,我们陈述问题以及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的处理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后果,与其进行毫无意义的批评,不如给予指导性的帮助。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也应如此。当学生出错时,我们应该给与耐心的指导,指导他们如何分析,而不是粗暴的批评,“你怎么弄的?连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也许,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伤害到学生。所以,不管是自己的孩子还是自己的学生,当他们表现出行为不当时,切记,他们需要的不是批评,而是指导性的帮助。

身为教师,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时常会令我们着急甚至愤怒,以至我也经常会在学生面前爆发,可学生也只是当时被镇住了,过了一段时间又会旧病重犯,自从看了这本书后,我知道了该如何处理自己的愤怒了。在我们的童年时代,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处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愤怒情绪。愤怒,就像普通的感冒一样,是种周期性复发的麻烦。我们可能不喜欢它,但是我们无法忽略它,我们可能很了解它,但是无法阻止它的发生。当我们发怒时,我们的行为就像完全失去理智了,我们大喊大叫、辱骂、抨击。当这一切结束时,我们又会觉得内疚。尽管如此,愤怒依然会无可避免地再次来袭。怒气应该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方式应该能使我们得到一定的解脱和轻松;能给孩子一些启示,对任何一方都不应该有副作用,正如书中所说,我们得承认下面的事实:1、我们接受这个事实:在跟孩子打交道时,我们有时候会发脾气。2、我们有权生气,而不必感到内疚或者羞愧。3、除了安全考虑,我们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感觉。只要我们不攻击孩子的人品或者性格,我们可以表达我们的愤怒。
  因此在课上,我们要尽量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在表达情绪的时候不伤及学生的自尊,比如:在学生吵闹的时候,对学生说:你们这样上课,老师很生气,再说话老师就要发火了。这样,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情绪知道他们的错误,而不涉及学生的人格

引用书中的一段话:

明智的父母应该避免有伤害性的问题,例如:

你为什么这么自私?

你为什么不记得我跟你说过的话?

你为什么就从来都不能准时呢?

你为什么这么没有条理?

你为什么不能闭嘴?

不要问这些没有答案的反问句,我们应该作出带有同情的陈述:
如果你能和约翰分享,他一定会很高兴的。

“有些事情很难记得。”

“你迟到时我很担心。”

“你能采取一些什么措施来让你的工作有条理一些呢?”

“你有很多想法。”

 

(三)没有一个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可是我们没有学会一种表达爱的语言方式。说话是一种技巧。回想一下,我们教育孩子的语言通常是批评、指责、说教、甚至辱骂、恐吓、预言之类的。  这些,只能使孩子离我们所期望的那个自信、乐观、充满人性的目标越来越远  。说教和批评只能产生距离和怨恨。更糟的是,如果孩子经常受到批评,他们就学会了谴责自己和别人;他们学会怀疑自己的价值,轻视别人的价值,学会怀疑别人,导致人格缺陷。

那是不是要一味的赞扬呢? 

专家用许多细致具体的事例来告诉我们。判断和评价性的赞扬都是要避免的。称赞包括两个部分:我们对孩子说的话,以及孩子听了我们的话后在心里跟自己说的话。在心理疗法中,从不会对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或者"你很棒。"为什么?因为那样没有用,那些话会使孩子产生焦虑,助长孩子的依赖性,唤起孩子的防御心理,对培养孩子自立、自我指导、自我控制的能力以及不受外界看法影响的品质没有帮助。他们需要依赖自己内心的激励和评价。所以,赞扬不应该是给孩子的个性和品格下定义,而应该是描述性的。我们的话应该明确表明我们很喜欢、很欣赏他们的努力、帮助、工作、体谅、创造或者成就。我们的话应该让孩子能对自己的品格有一个现实的看法。

 

这本书里的道理讲得是那样细致,事例列举得那样具体,从那些例子中让我们看清了自己,也让我们明白,孩子确实是我们的影子,不要抱怨孩子们如何如何,一切取决于我们的教育方式。这本书估计我会再看,并在日常的教学中加以应用,相信会收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