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成为那堆火,渴望着风------《娇惯的心灵》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1-06-22

文/姚逸云

    犹记得多年前在南师大读书时,一位教教育心理学的老师就曾说过,“教育的问题,往往都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娇惯的心灵》一书便是围绕这个主题的。这本书像是一本社会学的侦探小说,探究美国年轻一代为什么普遍娇惯脆弱,为什么普遍没有被培养出钢铁般的意志。虽说本书是美国教育法专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所著,但是细细读来,书中提到的种种与我认知中的学生实在是如出一辙。

 《娇惯的心灵》这本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三种错误的观念。

1. 脆弱人设的谬误:凡是伤害,只会让你更脆弱。

随着时代的发展,安全主义越来越登上神坛。大人们着迷于消除威胁,保护孩子。然而黎巴嫩统计学家塔勒布在其风靡一时的畅销书里主张:“回避锻炼,风险和小剂量的痛苦会导致伤害。”就像发现“黑天鹅”一样,基于以往的经验,人们会假设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然而在复杂系统内,无法预见的问题几乎是不可避免要发生的。所以,总会有一只超出预期的“黑天鹅”出现。

学生的成长亦是如此。生活总有自己的方法制造出完全不在预期内的事件。既然生命中的黑天鹅不可避免,那么人该如何面对此类必然事件?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强的,青少年有“反脆弱”的特质。他们需要刺激和挑战,才能学习,适应和成长。若是没有挑战和外部刺激去促发他们做出积极回应,系统也会变得僵化,软弱和低效。 教师不能错判任性,误解创伤和痊愈的机制。事实上,孩童们是反脆弱的,他们需要各种挑战与压力,才能自我调整以适应环境。

2. 情感推理:永远相信你的感觉

“无事可悲,除非顾影自怜;无人幸福,除非知足常乐。”真正让人恐惧焦虑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其意义的解释。情绪的到来,总是难以抗拒,但却往往不可靠。情绪一上来,经常会扭曲现实,蒙蔽心灵,毫无必要的破坏关系。

班主任工作,总免不了要处理学生中的矛盾与冲突。而这些突发事件往往伴随着学生突然喷涌而出的激动情绪。例如,一个同学下课在教室打闹,吵醒睡觉的另一个学生,最终由口角争锋演化为相向挥拳。夜间的宿舍里,一个人要挂蚊帐,一个人说“不要半夜挂蚊帐,太吵了”,最终又由口角争锋演化为相向挥拳。学校门口的馄炖店里,几个男生嘲笑女同学学习理科反应慢,刚好遇到女孩子坐在他们旁边,最终演化为几个女孩子集体痛哭。看了这本书,以后我要告诉学生两点。第一,情绪会扭曲事实,不要相信你的感觉。第二,微伤害,看意图。同学相处之间,如果遇到一些轻微的非原则性的伤害,不要给自己贴上“受害人”的标签,沉浸于被伤害的感觉,也不要在这种情绪下演绎推理扭曲事实。同学间的冲突与矛盾,大多都是不以伤害为目的没有侵犯意图的事件造成的。少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做一些情感推理,积极地尝试一些可能的善意的解释。这有利于化解矛盾,也能让自己更快乐。

 

3. “我们VS他们”的谬误:生活是好人与恶人之间的战斗

当下的思维,很容易把世界划分为“我们”和“他们”。校园环境里便是教师与学生的对立角色。然而师生关系,显然不能是对立的。和谐平等,才是师生相处之道。

 

第二部分,“钢铁”没有炼成的原因。

本书从美国社会发展的角度,梳理了多个历史事件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故事里虽然有一些英雄,但却没有盖棺定论的恶人。这些剧变的发生有六种解释线索:美国的政治极化以及两党敌意愈演愈烈,导致不断攀升的仇恨犯罪和骚扰;青少年焦虑和抑郁;父母育儿方式的变化;童年自由与冒险的消失;大学官僚系统的扩张及其保护任务的强化;不断改变的正义观。

这些宏大的社会学探讨,在此我不想深究,只提几个有趣的观点。这本美国作家的著作中所描写的变迁,与我们身边观察到的教育行为有诸多共通之处。

1.青少年焦虑与抑郁的蔓延

互联网时代的孩子普遍表现出高得多的焦虑和抑郁。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普遍恶化。这与现代青少年智能手机不离身大有关系。孩子们每天花好几个小时与屏幕互动,那么较之于少用电子设备,常做面对面交流的同龄人,他们的心理健康会更糟糕。沉溺于电子屏幕的年龄段越早,问题往往越严重。

2. 父母焦虑的普遍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父母越来越重视孩子的人身安全,行为习惯的约束。孩子幼年的生活越来越被“精心安排”。因此,孩子能够自由玩耍和遇到突发危机的机会是很少的。为人父母者在教育子女时,往往过度小心,把孩子的幼年生活安排的过度精细。这反而是剥夺了他们自我发展的机会。

第三部分,该怎么做。

本书的第三部分,关于如何才能培养出更聪明,更强壮并且反脆弱的孩子,给出了六条建议。

1. 与其为孩子铺好路,不如让孩子学会如何走好路。

2. 最大的敌人莫过于你自己的想法,一不留神,它会对你形成暴击。

3. 善与恶的分界线,存于每个人的心间。

4. 助力学校,对抗谬误。

5. 限制并优化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

6. 建立一项新的国民规范:上大学前,先工作或服役一年。

 

    这本书讨论的是教育和人生的智慧。如果我们能慎思明辨,更好地教育下一代,那么他们将变得更为坚强,更为富有,更有德性,也活得更安全。过度的保护是愚蠢的。既然风险和压力都是生活中自然的,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帮助孩子激发他们的内在能力,从此类经验中学习,获得成长。不要总想着为学生们扫清障碍,消除一切让他们感到不安与不适的因素。就算,在此过程中,学生有一些不满有一些负面情绪和评价,又有什么要紧的呢?教育是做自己认知范围内正确的事,是做对学生成长有益的事,又不是要学生或家长即时满意的服务业。教育,就其本意而言,不是要让学生感到舒适;它意在教会学生如何思考。

    因此,往后,我会对学生说:“你要成为那堆火,渴望着风。你不是蜡烛的火苗,一吹就灭。你是反脆弱的,即便是遭遇伤害与创伤,伤痛过后,反而会变得更好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