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雪
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最需老师的“配合”。就像篮球教练教初学打篮球的人一样,递球不能用力太猛,他一旦接到了球,就必须掩护他,让他投篮;他投篮的那一刹那,教练就要设想到他可能投不中,赶快跑到篮下准备抢篮板球,好再传给他……
这是于永正老师在一次公开课后和老师们交流的话,于老师把它写在了自己的教育文集《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中。于老师的这本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教育的实践与感悟,对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感悟,忆师友与对人生的感悟。他一直强调写文章是与别人交流思想的,因此,话说得越明白越好。就像张志公先生所说“语言的运用从今不从古,从俗不从雅,从易不从难。”能遇到这本书,是人之幸事,让我在走向专业的路上明确了方向,更坚定了步伐。
一、守住小学语文教学的“常”。
“常”是什么?“常”是不变的东西,是规律。
于老师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规律性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做到“自律”,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规律,研读教材、写教学设计、上课备课,课后反思,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教师具有榜样示范的作用,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够将这些工作常态化,学生在这样一种潜移默化之下,自然也会深受影响。时间久了,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诚如一位教育家所说“最好的教育就是让他感觉不到你在教育他。”
于老师的书总是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每次读时,脑海里时常浮现出自己的教学场景:二年级的孩子好奇心重,喜欢新鲜事物,但却并不能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怎样将这种规律渗透到他们日常的学习之中,是我一直比较困惑的地方。读了于老师的书,我深受启发。我开始尝试利用每天早读的时间,带领学生们一起读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吕叔湘先生说:“开展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非常重要。”实践证明,那些从小爱看书的孩子,相比于同龄人,在语文学习上占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所以我有意识的开发课外教学资源,每学期都给孩子列出一些推荐书目,并带领他们制定读书计划,每星期共同阅读一本书,并利用导读课进行讲解。学生在这样一个浓厚的读书氛围中,彼此影响,相互促进。
于老师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给我触动很大。“老师一但较起真来了,总会见成效的。”他分享了这样一个案例:学生对于形近字和同音字的掌握一直不扎实,因此于老师想了一个办法。他利用每天早自习的时间请学生到讲台前写一句话,写完后自查,互查,老师查。就这样,日复一日,不到三个月,采用“蘑菇战术”的“纠正错别字学习班”结业,孩子们都过了关。一首歌唱得多了,那歌词、旋律就能够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语言文字的运用也是如此,习惯成自然。于老师的方法我也尝试着运用到平时的教育生活中去。从一年级开学的第一天,我就利用每天中午吃饭的时间循环播放一个成语故事,起初只是想让他们在午餐的时间保持安静,时间久了,发现孩子们渐渐也听了进去。值得惊喜的是,大多数的孩子能够将语言内化,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二、等一等再举手
什么是教?不就是教学生学吗?什么是启发?不就是像给猜谜语的人提示一下“朝哪儿猜”那样,为学生提供一点线索,揭露出一点端倪,鼓励学生去发现吗?
于老师在教学《狐假虎威》时,一个学生把“扯着嗓子”理解为“拉嗓子”。于老师“啊”了一声说:“把嗓子拉长?这能受得了吗?”说完,用双手做了个拉喉咙的动作。全班同学捧腹大笑。于老师并没有立即指出这位同学的错误,而是用一种幽默的方式进行引导,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顺势理解了课文内容。我想这就是对启发引导最好的诠释吧!
于老师在教学中所运用的策略和方法还不止于此,记得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一边默读一遍画出你认为应该思考的句子。
(生默读课文,师巡视。)
师:读完后,不要急于回答,你的眼睛要盯着画线的句子,思考这个句子让你懂得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句子的,把你的理解写在书上,这就是“批注”。读书要学会思考,不思考,书读得再多也没有用,读书作记号留下的是思考的痕迹,加批注是思考的结果。
(生投入地、静静地读书和加批注。)
韩素静老师是这样评价于老师的的:“阅读可以出声,但阅读更需要静默。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宁静的,是远离喧嚣的,是灵魂与文本的交融,因而,语文课堂,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个静静读书的环境。”的确,这样的阅读机会太过珍贵。书卷在握,清茶浅酌,给自己营造这样一方天地,任时光流逝,却能在喧哗与之中气定神闲,守住内心的淡定与宁静。我想这份阅读所带来的安全感是需要从小培养的。
三、学问无大小,能者为尊
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不如弟子”的情况。我常常对自己说,应当具有孔子在《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中表现出的“不知为不知”的坦诚和谦虚。不懂不要紧,学。
于老师在一次教学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春风吹又生”的意思,请学生把这句诗的意思在黑板上画出来。一个小朋友用绿色的粉笔在地面上画了茂密的草叶,可是另一个孩子提出了疑义,说草叶画得太长,草不能一下子长这么高。接着,一个小男孩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春风没画出来。于老师一时不知如何回应。男孩来到黑板前,擦去黑板上的草芽,重画。他笔下的草芽统统一顺儿的微微向右歪斜。课后,于老师在教学札记中写下了一句古人说的话:“学问无大小,能者为尊。”
我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这些有着无限奇思妙想的孩子们,一方面我们要关注教育信息的前沿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将所学所得及时融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站稳讲台,夯实理论基础,提升实践能力,多倾听学生的想法,让教育走向共生。
如果说学生是投球手,而我们教师要做的便是发自内心的动情的鼓励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