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哲学的慰藉》有感

发布时间:2021-06-25

文/陆慕予

切尔诺贝利事件,让我们眼前似乎布满乌云,突然想到蔡健雅有一首很好听的歌,这么唱的:乌云乌云快走开,乌云有那么乖吗,哪那么听话,说不定一不小心,这些遮蔽时刻的暗淡与阴沉就会不断蔓延,甚至遮蔽人生。没有人会选择成为乌云的囚徒,渴望拨云见日,实际又力不从心。

一位旅居英国,混迹剑桥、国王学院、哈佛大学的60后的大脑门帅哥,阿兰 德波顿,理解了这种困境,专门挑选出几个过得不太愉快哲学家形象,以他们亲身经历诚恳地告诉我们,哲学可以成为寻找出路的精神引领,帮助我们认识自己,慰藉心灵,提升自我理解力、创造力,让我们有足够的勇气不畏浮云遮望眼,或者至少会有一把靠谱的雨伞,平静而有力量地走进变化中的世界。

德波顿带着我们一起诊断痛苦的脉搏,制定出摆脱困境的哲学锦囊。不神秘,不玄虚,也许聪慧的你,已经在体验。那让我们一起进入德波顿的哲学之境。

 

一、生活不可控,承认它,直面它!

(一)接受生命的真相,承认生活的无奈,不屏蔽问题,直面不可控的人与事。

德波顿告诉我们,人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会给自己、会给别人带来麻烦的生物。(情感的不安,物质的困顿、没有激情与活力的生活,生而平等的概念遇上现实中悬殊的不平等,被嘲笑、被忽略,疾病、缺陷、孤独、从天而降的意外)幸福不是人生的常态,好事坏事交替而来才是人生。痛苦是人生的真实存在,让人恼怒的负面情绪,是人本能自然的应对。所以,接受生命的真相,承认生活的无奈,不屏蔽问题,直面不可控的人与事,是首要的。

促使我们情绪失衡、愤怒的原因是我们对世界和对他人持有过于乐观的观念。(如“这么简单都做不到”,这是辅导孩子作业的爸爸妈妈们或老师们都熟悉的咆哮)。一旦不再抱那么大的希望,我们就不会再这么愤怒了。对所有谋求心满意足的人来说,必须承认,达到完美是不可能的。人生的每一步都可能在冒险。好多事不是我们能够控制,与世界的不可控相处,是所有人一生的课题。正如塞内加所说,我们必须时刻心存灾难之心。我们应该对什么都不感到意外了,你看,这个魔幻的2020年,不相信发生的一切,都正在发生着

承认痛苦是自我完善必经之路.“努力”这个词本身就包含克服痛苦,痛苦是让人从迷惑走向觉悟所不可缺少的步骤。生活是一个渐次和解的过程,而和解则要面对世界的不完美,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这才是通向幸福的路径。

德波顿冷静的告诉我们,作为个体,我们不过是万物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你我痛不欲生的事情,很多年前就有数不清的人经历,不知多少年后数不清的人也在持续经历,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个体与天地合一时,我们就少一份痛苦与绝望,多一份悲悯的情怀,对事物理解深刻一些,灵魂也就会更加平静,从容。

 

二、到底有多惨,审视它,评估它

(一)审视当下,评估客观危险的破坏力,决定自己对待他们的态度与方法。

挫折的核心都是有着同样的基本构成,那就是主观愿望与严酷现实之间的冲突。痛苦背后是认知的彷徨。每一种负面情绪背后是对未来危险有控制不住的担忧,对缺乏安全感的恐惧。通常,我们对有准备的,理解了的挫折承受能力最强,而准备最少的、不能预测的挫折对我们的伤害最大。所以心理准备越好,失败给我们带来的打击就越小,也才能为自己释放更大的空间。

塞内加说,我们能够达到的智慧就是学习如何避免用我们错误的反映加剧世界的顽固性。作为传统安慰方式往往就是告诉对方,事情一定是会如愿的,但这种宽慰是最残酷的解药,美好图景具有双重的作用,一方面让焦虑的人对最坏的结果毫无防备,又无意间暗示如果果真最坏的结果出现,将是大祸临头。你看,有时过多的正能量也是一种负能量。而如果我们理性看待事与愿违的情况,我们会发现其实实际的问题并非如我们想象中的可怕。

(二)看见自己,接纳自己,

旁观者清,做自己的旁观者,洞见事物间的相互联系,洞悉因与果,清醒的认识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拖拽,明白当下发生的事对接下来要发生的事的影响。为自己植入一张x光片,以第三方独立的视野,诚实的面对自己,列出自己负面情绪的清单,理解情绪后面真实想法.特别是那些之前未曾发现、甚至是刻意回避的事情。理解自己的恐惧,掌控自己的恐惧,清醒认识到自己坚持什么,摒弃什么,找到让人担心的问题所在,努力了解、评估客观的面临可能的失败、困顿的水平。想象当失败真的发生时,应该如何面对。

这让我想起了今年夏天很火的一部剧“去爬山吗?拍照的那种”,《隐密的角落》这部剧中朱朝阳的妈妈始终不愿意面对自己真实的想法,她把牺牲奉献视为真爱,但实质是藏在牺牲奉献背后的掌控,对对方情感的绝对占有。回避真实的需求,诱发了新的悲剧。

所以,清醒的看见,是一个优秀的开始。如果找到让人担心的问题所在,在日常生活主动去应对、主动调整,努力让自己获得更好,纵使不能免遭挫折,至少也能免于因情绪激动而遭受挫折带来的毒害。

爱惜自己,保住自身定力。

(三)信任自己,忠于自我。

德波顿借苏格拉底告诉我们,自恋是有价值的。这不是指自我膨胀,也不是成为行为怪癖之人,更不是狂热分子,而是心平气和信任自己,忠于自我。如果我们相信自己的能力主要是由他人的赞许构成的,就会对不受世人喜爱非常在意,竟而陷入被别人意识包围的困境,世人的嘲弄似乎是一种信号,毫不含糊的表明我们已经步入歧途。我们的思想或行动是否有价值,不取决于广受赞同或广受攻击。我们应该花点时间,看看批评、嘲弄的背后,把注意力放在他们得出结论的逻辑上,在不合逻辑的反对面前,维持我们的信心和清醒的立场。

探索自己的真实的需求,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是一方良剂。苏格拉底说,我们要有不活在别人的世界里的勇气,要有承受被人别人讨厌的勇气,不必求欢与众。

杨绛先生也曾写道,后来我们才知道,那些脾气好的人都在受气,善解人意的都在体谅,会照顾人的都没人照顾,会哭会闹的人有糖吃,那些懂事的,反而没人心疼~,隐忍可以是美德,也可能是自我伤害。

万物生长,各自高贵,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接纳自己,爱惜自己,包容自己,谁都不是天使,遭遇失败并不等于是失败者。所谓的成功者必然失去或放弃了一些东西。等式的两边都存在难以弥补的损失观察自我,挖掘自己被隐藏的独一无二的美好,在这个世界上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主动选择让生活成为自己的老师,体验生命本身,在自我成长、蜕变中走向丰富、深邃,平静、从容。

这样即使我们一无所有时,我们也能够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健康的身体,当我们不再享有健康时,我们还可以勇敢的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当我们连心都不存在时,我们仍然可以大声说,我很幸福,因为我曾经生活过(毕淑敏)

(四)用快乐补给能量,享受人生。

古代先贤说,人之初,性本善,回到人的本心,人生圆的中心善。而西方哲学家伊壁鸠鲁是享乐主义的代表,主张快乐是生活的中心,是天生的最高的善,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他有一张快乐清单,其中有一条,思想。思想的碰撞是智慧的,它可以给我们补给快乐能量。

如果幸运如你,拥有真正亲密的朋友,那是获得了外挂,德波顿说,有真正的朋友,可以自由地交流思想,有了思想的自由和心灵的沟通,会减少迷茫、错位、惊异、焦虑,获得生活的勇气,让自己通透又舒畅。

当然我们不烦也列下清单,写上自己的一些小心愿,也许是长期的规划,也许是今天就想得到的。长期规划也不必为难自己,求不得是对自己的压迫。

短期的,可以选择简单易得的,比如你想得到赞美,请发朋友圈,不用多久,会后你就将收获满满,看到一个完美无缺的你,

比如觉得最近生活比较无趣,人生不够精彩,打开视频软件,你将收获满满的社会正能量,感动到你内心澎湃,或者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们的精彩人生中当中看到别样的风采……

比如读一本书,当你合上书页的那一刻,你感到充实和快乐……

生活,归根结底,是让我们更加具有生命的活力。充盈的人生有多种可能,通往理解与智慧的道路千条万路。亲爱的朋友,尝得了欢愉,也忍受得黑暗与阴影,能做王子与公主,也能笑对巫婆与恶龙,有情怀不矫情,有沧桑不蒙尘,宽厚豁达清明生活,做自己的英雄,这是哲学的慰藉给我们的力量,也是我们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