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者为师——好教师成长之新境》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1-09-29

/吴隽妍

一个老师,只有在精神上觉醒了,专业上觉悟了,才会有教育实践上的自觉。一个自觉成长的老师,不会顺从世俗的趋向,而会保持高度的自我立场、态度和信念,会以“我”的方式而不是“他人”的方式教书育人;一个自觉成长的老师,不会在因循守旧面前保持缄默,而会自觉地投身于教育研究,会以新的视角发现新的领域,达到新的境界;一个自觉成长的老师,不会以自己的一生来换取功名,而会虔诚地守护人生的尊严,以一种自由、创造、给予的人生态度赢得心灵的安宁。

觉者为师,这或许才是老师发展的最高境界。作为一个新教师,如何成长为一个好教师是每个老师的目标追求。那到底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好老师呢?在这个寒假中,读了任勇老师的《觉者为师——好教师成长之新境》有了很大的收获。

任勇老师是原福建省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巡视员,原厦门第一中学校长、厦门双十中学副校长,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已编写和参与编写《好学校之境》《年轻教师必听的讲座》《优秀教师悄悄在做的那些事儿》等100余部著作,在《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各类文章1100余篇,先后获得了多种荣誉称号,是非常优秀的一位教育专家。本书《觉者为师——好教师成长之新境》亦是其经典之作。本书主要从觉醒四部曲:教书之新境、育人之新境、学习之新境以及育己之新境四各方面讲述了如何成为一名好教师。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三大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同样,教师成长,亦有境界。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谁赢得教师,谁就赢得未来。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教师呢?就像任勇老师说的“需要觉醒,需要步入新境界” 诚然,正如“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所言:一个教师真正的成长就在于他内心深处的觉醒。“觉”者,是对自我人生、教育和文化的自觉也。“觉醒者”,往往把自主发展看成是一种需要、一种追求、一种境界;“觉醒者”,会自然而然地萌生积极向上的心态;“觉醒者”,会在自我心境中感受到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因此,唯有内心觉醒,我们才能行健致远。那么教师如何才能觉醒呢?任勇老师给我们说了觉醒四部曲。

觉醒第一曲:教书之新境

就教师而言,教书是其最基础的工作,教师能做好教书工作,是其基本点。任勇老师在本部分提出了教学要做到:丛生答到生问、从学会到会学、从“双基”到“三维”、从“三维”到素养、从好玩到玩好、从教会到教慧、从智力到非智、从题海到题根、从无疑到生疑、从师考到生考、从小气到大气、从学科到跨科、从随意到诗意、从本本到超本以及从精术到明道几个方面讲述了如何做到教书之新境。其中有一些观点我觉得很值得思考。

首先是“丛生答到生问”这一观点,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曾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能够自己提问题。”提出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创造的基石,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但是,遗憾的是:我们的学生不善“问”,是不争的事实。杨振宁教授指出:“中国学生成绩很突出,但最大的缺憾就是不会提问,缺乏创新能力。”柳斌先生的一句“当前教育最缺‘问’”,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基础教育的软肋。“学问”二字蕴含了深刻的学习之道。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问”的能力。教师要激起学生爱问的热情,善待每个学生的提问,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锻炼。如何能让生学会问呢?首先就要树立“问”的意识,能结合听课问,并且要敢于问,学问,就是要学,就是要问,并且敢于问,不要不懂装懂,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只是有的不敢问;其次,要巧听他人之问,能思而后问,当然,也不一定都是问老师,不一定都是用嘴问,班里的同学、网上名师以及网上“问题吧”等都可以问;最后,别忘了问问题要问方法,不要冲着问题的解答去,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也要善待他人之问,做到答问结合,接他人的问题也是巩固自己的好方法。

其次,是“从题海到题跟”这一观点。当代,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任是困扰基础教育发展的一项顽疾,造成这一问题的因素很多,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课堂教学效率低,课业负担必然较重,成绩要求任然占主要评价指标,老师只有靠“题海战术”来提高教学质量,造成教师苦、学生类、负担重、效率低的现象。任老师提出要优化作业和练习,就不能依靠“题海战术”,“题海无边,题根是岸”。题根是题族的根祖,一个体系中的根基,一个题群众的代表。抓到了一个题根,就等于抓到了这个题族,这个题群,这个题系。

最后,教学要做到“从随意到诗意”,任老师指出,随意的课堂教学,是缺乏意境的教学,而诗意的课堂教字,则足教学意境的一种呈现方式。随意,随着自己的意愿;诗意,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随意”的教学随处可见。我们从传统教学的十大弊端中可略见一斑:单一调的“标准化”导致故步自封,统一的“程式化”导致创新匮乏,纯粹的“应试化”导致枯燥乏味,极端的“功利化”导致压抑人性,流行的“填鸭式”导致舍本逐末,“重教法轻学法”导致南辕北辙,“重灌输轻探究”导致浅尝辄止,“重教材轻学生”导致兴趣丧失,“重知识轻能力”导致眼高手低。怎样让课堂教学步人“诗意”境界,是每个优秀教师着力追求的教学艺术。在我看来,“诗意”教学是灵性的、有趣的、美的、有用的、惊喜的。像语文教学,我认为更因该注重诗意美,而不是只专注与文本词句的学习,语文就是一门优美的言语表达,我们要体会其中的美感。

教书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可能自己在这里说的比较多,实在是也想到自己的学生时代,感想比较深。

觉醒第二曲:育人之新境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那如何做好育人,任老师从向师学习与向生学习、刊学习与实践学习、进修学习与终身学习、追踪学习与思辨学习、合作学习与孤独学习……等方面。

其中有一个观点提到育人要“从无形到有形”改文中提到某校德育处组织学生开展清理白色垃圾的活动,当学生们回来时,校长和其他老师故意在校门口放置了些“白色垃圾”,在志愿者学生返校时,校长躲在旁边观看,但发现竟没有一个同学去捡起学校道路上的“白色垃圾”这就说明我们要追求一种无形的德育——大教无痕。要在潜移默化中,在不知不觉中让德育在学生无意之中渗透。就像我们学生平时在校表现良好,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回家之后就是家中的小霸王,唯我独尊,这种情况就是我们还未做到在无形中渗透。未能让学生从无形到有形。还有一观点强调“从专管到共育” 专管,在这里指的是班主任自己专门管理自己的班级。共育,就是班主任要善于“借力”,借助任课教师、生管人员、班级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等共同管理班级,合力实施教育。现在学校一个部分进行教育已经是不能紧跟社会的了,现在都是家庭、学校、社区等共同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使孩子不再只是拘泥于书本中的知识,更是能回归到社会中去。

育人之新境中,很多引人思考,适应当代教师育人的想法与观点,教师应该多学习翻阅。

觉醒三四部曲:学习与育己之新境

本部分主要是讲学习之新境与育人之新境。这两部份,一部分是讲教师如何去学习来充实自己,一部分是讲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我感觉都是讲教师的提升,在此就放到了一起。

就学习而言,我们可以向同事学习,同事中可能有新教师、骨干教师、名师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但如果我们还能向学生学习,“弟子不必不如师”,我们一定会有新的感受、新的发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读书不是为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地死抠教科书,那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生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时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想真正觉醒就一定要不断学习。而且我们总是在谈育人,但是,作为教师更不能忘了“育己”。就育己而言,我们守住师德底线、练就娴熟技能,“德能并重”,如果我们还能修炼教育智慧、涵养师者之魂,“升华智魂”,我们就步入“人师”之境了。从学识魅力到人格魅力、从自然发展到自主发展、从阶段发展到持续发展、从混沌状态到教有主张、从追求卓越到享受幸福……

我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仍然要更好地培育自己!以上就是自己读完这本书之后的感悟,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