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母亲·家——读万方《你和我》有感

发布时间:2021-09-30

/何昕

“可妈妈说手疼的时候我还太年轻,心太野,不懂得一个人把手举向你的时候是想让你给她捏一捏。”

——万方《你和我》

 

这个寒假,一部电影横空出世,闯入了中国影视票房前三,那就是众人皆知的,来自新晋导演贾玲回忆母亲之作《你好,李焕英》。作为一个告别故乡和家人已经快第八个年头的我来说,每一年寒暑假和爸爸妈妈短暂的相聚,都显得格外珍贵。所以看电影时,自然控制不住情绪,从那句“我宝”开始,潸然泪下。

父亲、母亲、家对我来说,是熟悉又陌生的关键词。

每个假期学校的书单一开出来,我都会立即去专业类书目里扫视一番,寻找一本看名字最能解答最近困惑的图书,不眨眼地买下,但今年有些特别,大概是想换换口味,我的目光往下转了转,发现了非专业类书目。

最后一本书的名字,叫《你和我》。

根据一般经验,名字越短,背后的内容越庞大。

初步了解后,我才知道,作者万方是曹禺先生和第二任妻子的女儿,为了纪念父母和家族,重温那段历史,她在曹禺先生诞辰110周年发行了这本书。不知道曹禺先生的人,大概都听说过《雷雨》、《日出》。他是中国最出色的剧作家之一,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的主席。他是剧作界的天才,但他也是一位父亲。

原来,这是一场回忆父亲、母亲和家的好剧。

女儿写父亲,当然会带着浓重的感情色彩;但这部回忆录里最打动我的是里面引录了大量书信,既有曹禺先生写的,也有他的爱人和朋友写的;可以说,这里的每一封信都是写信人灵魂最深刻和生动的披露。

写父母实在不容易。別以为与父母朝夕相处那么多时间,他们是这个世界上与你关系最密切的人,但要将回忆变成文字,我们就会不停地怀疑,这些事真的是真实发生的吗?他们在经历时都曾是怎样的情绪?

父母爱情是《你和我》的重要内容。对于认识母亲时父亲已有家室这一问题,对于母亲十年的等待、外公激烈的反对、外公与外婆的情感裂痕等,作为他们的骨肉至亲,能够提供什么样的视角和情感细节?

万方花了足足一年半,一次次寻着记忆回到历史现场,复原那些生生死死的事件,去打捞被情感淹没的细节,去翻检被痛苦遮蔽的事实。她不停地回忆,不停地写作,因为她深深知道,死亡会带走真相。她追悔有那么多机会去了解那些事实,那些真相,那些疑问,那些感受,但怕痛怕苦怕劳累,都错过了。这一回,她不惜拿出全部气力,耗尽心血,把自己掏空,直到“全身瘫痪”。

就这样,万方尽量以中间人的坦然和真诚,只呈现事实,不论孰是孰非。她第一次公开了父母“地下”状态相爱时的通信,这些信正是她写这本书的源头。因为她在信中发现了另一个妈妈,一个她不认识的强大、勇敢、有力量的妈妈。两个相爱的年轻人的通信,让人看到道德法则之上的人类情感的单纯、真挚和热烈。

这不是爱情的全部,爱情的全部还有很多即便是女儿也看不见的部分。幽暗的时刻有很多:失去母亲不久便能尽兴玩耍的残酷无情的青春,父母对安眠药的病态依赖……那么多令人不安的记忆,那么多作者抗拒的场面,都被勇敢地展现在文字里。正是以真实面对历史、面对历史真实的态度,寻找者万方进行了“你和我”的精神对话。

《你和我》中,身处五四时代的文化之春,文化人的精神生活自由张扬。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万方笔下的父亲曹禺也是一个生命个体,在宇宙、在情感、在艺术、在现实中煎熬的“人”。

《你和我》为像我这样对话剧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了解曹禺更为丰富的视角。在这里,曹禺是天纵英才的剧作家、艺术家,是既随性又负责的家长,是被学生追捧的老师,是忧郁苦闷的少年,是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滚的男人,是行动迟缓仍对世界充满好奇的老人,是渐渐走向衰弱和死亡的病人,是始终怀抱再创作愿望而没能实现的痛苦灵魂,是终生都无法摆脱失去生母阴影的孤儿……也许正如作者所说,上帝造人的时候给她和父亲用了太多相同的材料,她和父亲心有灵犀,因此她是最能理解、体察父亲的人。这是一种稀有的资源和珍贵的幸福,正因为天赐同样的敏感与丰富,她获得了观察父亲的不一样的视角和贴近父亲心灵的能力。她捕捉到父亲沉浸在自己世界的瞬间,了解父亲的才思、胆怯、忧心、绝望。因此,她给了读者一个更完整的曹禺,一个满怀真诚、敬畏艺术、热爱创造、在深渊里徘徊、又拥有爱的激情的曹禺。这是一个多面的个体人,在时代语境下做出过种种妥协,但他始终有飞翔的理想、超常的艺术敏感和不断自省的能力。

正因为理解父亲,对于父亲的剧作,万方也有独到而深入的阐释。她提出:蘩漪是作者的化身,陈白露和翠喜都是作者“生之痛苦”的表达,对于父亲再爱、再婚,万方将父亲现实中的爱情与他对剧中人物的感情合二为一,她说:“他爱女人,像干涸的泥土地需要水,他需要爱更需要付出爱,这些女人已经进入了他的生命,也许一个真正的好作家就应该是雌雄一体的吧。”这既是一个女儿对父亲的理解,也是一个文学家对另外一个文学家的理解。

作为一名写作者,无论承自父母,还是后天职业训练,她拥有超凡的感悟力。她自信,记忆都在那里,只要你愿意受累受苦,重新经历,去了解,去体验,去感受,去领悟。作者坦然有力量。对自己深爱的父母,在书写回忆的过程中深深理解了他们,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

万方说:“我写这本书不是想介绍一位剧作家,我要写的是我的爸爸和妈妈,我要细细探索,好好地认识他们,还想通过他们认清我自己。”因此,这不是一部普通的回忆录。它所容纳的,不单单是女儿对父母的追思。甚至,它的目的不在追思,而仅仅在为存在过的“你”和存在着的“我”留下生命的印记。因此,它的对象除了“你”,还有“我”。

无论我和你,都希望我们能有凝望世界的勇气,回溯真实的果敢,以后我也想为我的父母记一本回忆录,虽然他们不像曹禺先生的家族那样身世显赫,就是最平凡的普通人,但是读罢《你和我》,我知道,最真实的,就是最珍贵的。

父亲、母亲、家,永远都是我们生命中无可替代的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