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宁
暑假期间,在学校的推荐书目中,我选择了《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这本书进行阅读。这已经是我入职的第三个年头,在逐渐适应基础教学工作的同时,我不禁思考怎么样才能更好的将我知道的教授给学生成为学生知道的。最近老师们都在关注概念教学,在本书阅读中以我浅显的理解结合我的日常教学,我思考之下,决定探索问题导向式学习在小学科学概念中的教学。
一、问題导向式教学在小学科学概念教学中的潜在价值
“学问”是由“学”和“问”构成的,就表明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问题导向式教学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形成的,通过系列问题的推动来实现持续性学习。由此足以见得,问题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问题导向式教学主要是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形成学生的概念结构,发展认知策略,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问题导向式教学以学科概念为基础,以学生问题为起点,以教师问题为引导,通过解决老问题、解决新问题、解决疑难题、发现新问题,促进学生的概念建构。科学课程的特殊性在于它是立足于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其核心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通过开展问题化的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意义建构,形成系统、组块的概念原理,以及促学生的思维发展。科学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有吸引力,抓住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内在求知欲和学习动机被激发,调动原有知识经验,不断地思考、探索,而从最终解决有价值的问题。从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有效迁移,实现知识的泛化与深化。
二、目前国内外的研究
(1)国外研究
国外有关问题导向的教学思想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苏格拉底首先抛出能够导致学生产生认知矛盾的问题,用问题引发学生们更多的思考,通过不断地分析反思来解决问题。苏格拉底运用“产婆术”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地探究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近代著名的自然主义教育学家卢梭提出了将“问题”引入教学的思想,而后来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则将“问题”应用于教学中,提出了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首先要感受到疑难的问题情境;提出、发现问题,明确地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根据提出的问题做出种种假设;推理思索哪种假设可以解决问题;采取实际行动验证假设是否能够解决问题。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问题一发现法”,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分析问题后收集信息资料,并通过小组探究总结出一般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掌握一般解决科学问题的而方法,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0 世纪 60 年代末,美国南伊利诺大学教授巴罗斯在提出“基于问题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更加有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培养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中的表达沟通交流能力。
综上,可以看出在教育领域,围绕问题进行教学的思想由来已久,不管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卢梭的自然教育、杜威的解决问题的五个过程、布鲁纳的探究教学法还是美国的“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思想理论的提出,都为今后研究“问题”的应用价值、“基于问题的学习”的实施策略等奠定了思想以及理论基础。
(2)国内研究
国内很多学者也将问题教学引入了现实教学中,做了相关研宄。但是问题导向式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较少,同时对于具体的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研究模型也不多见。因此,通过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有效设计是研究的重要部分。笔者以“问题导向+小学科学”为主题在文献范围内跨库检索,检索结果寥寥无几,可以分析出,对于问题导向教学模式运用到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的研究比较缺失。综上所述,我国关于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并且前人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在学科教学中进行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应用。但是对于小学科学课程而言,关于问题导向式教学设计以及实施的研究较少,还需要大量的实践研究进行丰富完善。
三、待解决的问题
近些年来,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已大为人知,并且逐渐走进教学课堂。一线教师对教学、学生以及知识的陈旧观点也慢慢在淡化,对于教学中的“问题”也有了新的认识。不过,虽然教师的教学理念在改变,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问题”的认识和实施都存在一定的偏差。对问题导向教学的错误理解,导致课堂上的教学从“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会让学生无法应对教师的问题,甚至丧失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容易将“问题”理解为不停地提问学生,这些问题中大多数都是不用调动思维参与就能回答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个人倾向性。教师将问题解决的结论作为教学的目标,错失了问题的过程性教学价值,重视结论的得出。实质上这些都是非问题性问题,缺少思维参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掌握着问题的控制权,主导问题的生成。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置问题,缺乏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忽视学生的认知状况。在课堂上学生无法参与问题的设计过程,只能接受教师安排的一系列问题,使得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封闭性和结论化的问题只会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难以感受科学探究的内在体验。
因此,“问题”在实际教学中的实施仍存在一定的偏失,走出这一困境才能真正实现“问题”教学价值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