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宝贝》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1-11-23

文/高菲 

周国平是我喜爱的作家之一,最初是受一位语文老师的推荐,看了他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而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买了他的好多书,今年暑假拜读了他的另一部作品<<宝贝,宝贝>>。读完第一感觉就是没有谁比他更痴迷于做父亲了,这个人就是生来做父亲的,他把父亲这个角色扮演到了极至!看完之后,我自己也觉得很幸福,我是个幸福的母亲,真的,那几天,我蜷在沙发上看,晚上等女儿睡了再打开灯窝在床上看。那种简单的幸福,你看了才知道。我叹服文字的力量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养育小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经历之一,其中有多少惊喜和欢笑,多少感悟和思考,给我的心灵仓库增添了多少无价的珍宝。父母从孩子那儿收获的这一切并不比为孩子付出的少啊!如果说感恩,我赞同感恩应该是相互的。某日约了朋友一起去石头城公园,对孩子来说,两个小时收获还是很大的.我们亲眼看见一只狗在水池里游泳,可爱极了!我们用小零食喂了鱼.我们还近距离观察了蝴蝶、蚯蚓、蚂蚁搬家,尤其是观察蚂蚁搬家实属我的创意,孩子们足足观察了二十分钟。带孩子走进大自然真好!那一刻,我也收获了简单的纯粹的幸福。如果没有孩子,也许就蜷缩在家里的沙发上看电视或看电脑,哪会享受到大自然的美妙。最近发现女儿开始使用一些成语。比如:"哎呀, 我吃得心满意足!"看着他吧唧着小嘴,然后咪起眼故作满意状,样子可爱极了!"妈妈我要做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还会说"三下五除二",呵呵!有次更有趣,一边吃着豆沙包一边吟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支?”几天前刚教的一首唐诗。如果没有孩子,哪会享受到如此童真童趣。人世间真实的幸福原是极简单的。人们轻慢和拒绝神的礼物,偏要到别处去寻找幸福,结果生活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不幸。

爱孩子是本能,但不止于本能。这话对极了!记得有位大师说过“爱孩子那是连母鸡都会的”话。仅止于本能来爱孩子,远远不够,因为人类社会毕竟不同于动物世界。幼儿语言毫不逊色,同样富于独创性。这是原生态的精神现象,奇妙无比,在生命的以后阶段决不可能重现。打一个未必恰当的比方,犹如中国的先秦文化和欧洲的古希腊文化不可能重现一样。和孩子相处,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孩子,亦即把孩子看做一个灵魂,一个有自己独立人格的个体。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则是一种教养,而如果没有教养,爱就会失去风格,仅仅停留在动物性的水准上。

“在孩子的性格培养上,我的做法是顺其自然,以鼓励和引导为主,对优点予以热情的肯定,对弱点予以宽容,点到为止,常常还一笑了之,如此为她的个性发展提供自由的空间。父母的责任是做一个细心的观察者,在充分掌握孩子的固有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用优点来制约弱点。只要把弱点限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从而减少其危害就可以了,而发扬性格本身的长处便是抑制其短处的最佳方法。” 

从一个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最能看出这个人自己的人生态度。这话真不假! 家庭教育是人的一生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在这个意义上,我也认为好父母胜过好老师。在中国目前的学校教育现状下,家庭教育的意义更是不得小觊。我一向认为,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把自己当作朋友,乃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既是最高境界自然不那么容易达到,不懈地努力中……  

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在人生中最看重的东西,也就是我在教育上最想让孩子得到的东西。进一个名牌学校,谋一个赚钱职业,这种东西怎么有资格成为人生的目标,所以也不能成为教育的目标。我的期望比这高得多,就是愿她成为一个善良、丰富、高贵的人。如果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善良、丰富、高贵的人,是否名牌大学毕业,赚钱多少的确丝毫也不重要了。我也明白周先生所说的高贵与丰富主要是指精神层面的,问题是对许多家庭而言,孩子如果没机会进名牌大学,找不到一个赚钱的职业,就没机会丰富,更别说高贵了。善良的品质可以先天获得,丰富和高贵可以吗?进一个名牌学校,谋一个赚钱职业,这种东西本来的确没有资格成为人生的目标,成为教育的目标,可是它们往往是作为实现人生目标的手段和阶梯。  

除了母亲的身份,我还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坚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人幸福,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给幸福于施与的人!教育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真诚和尊重要放在第一位,从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就算这些学生让我们费尽心血终究颗粒无收,但是只要我们老师曾经真心地对待他们,若干年后他们回忆起自己的老师时定然没有怨恨,只有温暖。我们做老师的就算没有任何回报,也定然会心中坦荡,对得起自己的初心。做老师必须没有一丝一毫的功利心,实实在在地做对得起良心的教育,才会感觉自己的生活 简单、快乐、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爱,是最好的教育,而看见,是爱的前提,而这些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用心,用智慧去看见学生的成长,看见学生的闪光点,看见学生的不同,这样而设计的德育活动,才能使人幸福的教育。接下来,努力做一个眼里有“学生”的,把班级打造成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把和学生相处的时光打造成以后回想起来都会会心微笑的一段岁月,而不是自已人生中一段段周而复始的一段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