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宇
在暑期读书活动中,我选择了贲友林老师的著作《重新认识课堂》。因为看到书名,我突然想起了本科期间参加师范生技能大赛即兴演讲时抽到的题目“理想的课堂”。当时我是从课堂的三个要素——教室、教室和学生这三个角度来进行即兴演讲的,但那更多的是比赛时应急地回答出我想要构建的理想课堂。如今,我已经站上三尺讲台多年,对于课堂有了更多真切与实际的感受,但我知道,我以往的教学与“理想的课堂”还有很远的距离。我希望能从贲老师这位一线教学名师的教育故事与智慧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以重新认识课堂。
一、学生,应该有鲜活的生命
我在这本书中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贲老师课堂中的学生是有生命力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而不是呆呆的物品。
贲老师在第一篇文章“课堂的样子中”就谈到了,课堂的样子,主要是学生学习的样子。以课堂上学生的坐姿为例,大概每一位老师都有过要求学生坐端正的经历吧。可是,贲老师提出疑问,坐正了,是否就意味着听讲了?坐正了,是否就意味着在学习?贲老师认为,成人都很难长时间保持坐正的姿势,学生是更难做到的,而且相比外在“规范”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是否在一种舒适与安全的环境中学习,学生是否是思维自由、心灵舒展、生命勃发、千姿百态。因为贲老师的理想课堂就是生机勃勃、兴味盎然,“在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善于倾听,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争先恐后地举手,自信大方地表达,或补充,或修正,或肯定,或质疑,充满有主见又不失童趣与深刻性地争辩,一个个小精灵都是知识、思想、方法的生产者,是学习的主人”。
那我对学生坐姿的要求呢?在我以往的课堂上,我是会要求学生坐端正的,最初是要应对学校的检查,然后我是考虑到坐端正能有助于提高学生上课的精气神,再后来我认为高中的学生仍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坐端正有利于学生的骨骼发育。看到这个问题,我一边庆幸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自己进步了,越来越能看到学生是作为生命体的存在,一边又感叹道我确实过于强调学生坐端正,这导致课堂难免有些呆气,反思自己对学生问题的思考还没有深入到更高的精神层面。若学生只有端坐的样子,而没有学习的样子,课堂也就会失去了活力与生机。我想今后我对学生的坐姿提出要求时,会希望学生在课堂听课时需要坐端正,因为这对他们身体好;但不会过分强调端正整齐,因为更需要他们去思考与交流。
坐姿涉及到学生观,看起来是很小的一件事,但对课堂的影响很大,因为在过于严肃的氛围中,学生就不敢争先恐后地举手,不敢迫切地转向旁边的或后面的同学去讨论争辩,他们的思维活力就黯然失色了。我们的课堂中有很多这样的“小”事情,都需要我们从激发学生的课堂生命力的角度去思考。
二、教师,应该有开阔的视野
在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故事,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利用语文书中的内容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和数位,从而贲老师提出问题“老师,你看其他学科的教科书吗”,谈到关注不同学科的教科书,不仅能让教学设计更具匠心,让教学视野更为开阔,更重要的是,能让教师看到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我高一下学期的一次教学,那是高中必修第二册中第三章“认识有机物”的内容,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由无机物转向有机物。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做了很多的改变,第一课时“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就是新添加的。当时我让学生利用模型不停地拼接、“讨论”问题,最后煞有其事地总结出碳原子的成键特点。那节课刚好有一位生物老师老师来听课,课后她告诉我,学生其实早就知道了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因为高一上学期生物学习糖类、蛋白质的时候就讲过了!当时的我很吃惊,心想难怪学生看起来更多的是像在玩模型,要是我早知道学生已有相关的知识基础,或许这节课的设计就会更有实效了。
我们常常讲老师应该是一个博学的人,所以我们把本学科的知识研究得透透的,还会去看大学的相关教材、更深入的学科书籍,去开阔自己的学科知识视野;也会去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研究学生的认知方式。但是偏偏没有想到去研究学生从其他渠道已经获得了哪些知识基础。看不同学科的教科书,对教师来说,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在各科课程中学习了什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是什么,继而在教学中也就有了更贴近学生的处理方式。
“我们的思维方式让我们在事物被分解开来时看得很清楚,而在它们彼此联系起来的时候却变得很近视”。教师要拥有开阔的视野,不仅要在本学科领域站的高远,或许还需要从学生角度去理解他们所拥有的相关知识。
三、课堂,应该是生动的故事
读完这本书,还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每一节内容都有教育教学故事,有时还不止一个。贲老师怎么就攒了这么多故事?贲老师的课堂怎么就能发生这么多有意思的故事?
这些课堂故事有些是贲老师自己的,有些是他听别的老师的课所得;有些是一些处理得不怎么好的教学片断,有些是一些精彩的教学设计;有些有关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些涉及学生的学习行为。不管怎么样,贲老师是一个有心人,他善于观察,勤于反思,所以将日常课堂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就积累出了丰富的教育故事与教育智慧。
写教学反思这个习惯我却坚持得不是很好,往往是每节课后在教学设计本上寥寥几语,或者偶尔将师生中有意思的互动记录下来,但真正的反思性的东西却提炼总结得不多,只能称之为教学记录吧。很惭愧,也希望能够从新学期开始,坚持写教学故事,坚持写教学反思,从而促进自己的进步。
重新认识课堂,让我对“理想的课堂”有了更真实、更细致、更接地气地认识。每读完一个教学故事,都忍不住记下里面启发我、感动我的文字。我将反腐咀嚼里面的真知卓识,认真转化为自己的课堂行为,努力构建我的理想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