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俊舒
一开始就吸引住我的是这本书的书名——《沉思录》,给予我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于是我毅然决定去书店买一本进行研读。后来看了梁实秋先生的译序才知道,这本书原先没有名字,是后人起的。
当我第一次翻开《沉思录》时,我是有些惊讶的,因为满篇都是人生格言,如果放到今天恐怕就是“心灵鸡汤”了,可是如果真的是这么简单,又怎会有这么多的赞誉呢?这应该是读者看过的第一本由一名帝王亲手写的书,里面没有治国之道,没有帝王心术。甚至尘世间一切俗的东西都没有。这本书里只有一名兼职帝王的哲学家的内心独白。
这本书作者马可·奥勒留,一位两千年前古罗马帝王,他为帝国夙兴夜寐地勤勉工作,作为体恤民情的法律实践者,他颁布大量法令,作出诸多司法决定并从民法当中删除不合理的条例;作为统帅,他为平定兵患动乱而风尘仆仆征战四方,最终死于军中。利用辛劳当中的片暇,他不断写下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从而著就了永悬后世的《沉思录》。在我眼中他是一个完美的人,他的勤奋工作虽然最终没有能够挽救古罗马,但是他的《沉思录》却成为西方历史上最为感人的伟大名著。
《沉思录》一如中国的《论语》,是一本语录体作品,没有长篇大论、没有深奥无用的修饰。虽然说的是哲学问题,可读起来并不生涩、枯燥,当然了这也得益于梁实秋先生的翻译,比如“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而且要有助于使生活的技艺尽善尽美”、“最高尚的报复方式是不要变成你的敌人那样的人”等格言警句式的句子比比皆是,思想的火花闪烁着人类的智慧,所站的高度、思考的深度、看问题的角度都显出一种大气与深远,充满浩然博大的气质,读起来让人冷静,令人思考,使我们把更多的关注从浮华的娱乐社会现象转移到自己的内心,平静地面对内心,思索一些得失、进退、生死的哲学问题,也好好问一问自己,欲望让我们终日追逐,想要的东西是不是内心真正的需要。
通读了《沉思录》,我只能说是稍有意会,尚不能参透其精髓,可能是我阅历尚浅,也可能是我思考不够深刻,但我还是被这本书吸引,至少它让我震撼同时也让我学会了思考,以下是读者几点拙见:
一、学而乐思,学以致用
作为古罗马的帝王,奥勒留在他执政近20年间,遭遇水灾、地震、瘟疫、饥荒、蛮族入侵、军事叛变等天灾人祸不断,公共职责的沉重负担和个人际遇的沉痛经历使他陷入极大的悲观中,而使他忍受下来的是学习和思考。他就像个海绵不断的学习治国之道,驭人之术;他亦像一个平和的人站在镜子面前,时常自省,对镜子中的自我做出告诫和提醒。所以,贯穿在书中最为明显的是学习和思考。
因此,我们要端正学习态度,将读书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养成坚持学习的习惯,培养学而不厌的毅力,在生活和工作中可以少一些应酬,多一些阅读;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书香。 以学而乐思的精神,通过学思结合,认真琢磨,反复思量,总结心得,汲取营养。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静下心来学,沉下心来思。带着问题学,带着困惑学,带着困难学,将繁杂变得简单、粗略变得细致、浅薄变得精深。注重学习效果,坚持学以致用。通过学习,进一步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学习体会和成果转化为我们今后谋划工作思路的能力、推进工作进展的举措和破译工作难题的本领。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使学习和工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更加富有活力和创造力。
二、换位思考,团结互助
《沉思录》强调热切地追求你认为最好的事情,遵从你自己的和共同的本性生活和行事,强调有原则、讲仁爱,学会原谅和理解。我们的党是坚守共产主义信仰的,我们的组织是有铁的纪律和严格原则的,作为一名社会主义接班人,应该自律自爱自尊,坚持原则,做到最好。但我们的每一个人都是有知性、有情感的人,都有可能不自觉地做错事情,我们应该学会批评和自我批评,以人为本,不是生搬硬套地讲教条,而是应该体现鲜活的人的特点,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是生冷地讲原则,而是学会换位思考,做好思想工作,让每一个人感受到组织的温暖,自发地产生回归感,自然而然地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三、充分挖掘个人潜力,共同提高团队能力
《沉思录》强调的师法自然、个人和整体的关系,对我们的教学团队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教学团队需要创新,需要突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一项具有先进性和突破性的教学课堂,将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单靠一个人是很难较快地完成的,需要团队的协作和配合。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教学团队,一定是一个由各种人才和具备多学科知识的成员组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特点,每个人都有思想闪光点,不要忽视任何一个人的力量,有时候很可能某一人忽然的思想灵感都将可能成为教学创新和突破的核心。一个人的能力不是万能的,教学工作者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师法自然,深入实际,激发每一位教学人员的创新能力,充分挖掘教学人力资源,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开创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也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教学团队的力量。
四、避免被动接受,拒绝消极躺平
读完《沉思录》,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忧郁,总感到作者在高贵、沉静心灵背后的一种无奈,面对无能无力或不好的事情,被动地接受和承受,使人缺乏振奋感。全书贯穿着“我做好自己即可,别人或身外的事我无能为力”的一种思想,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要恶人不作恶,就像让无花果不结果一样不可能,我们只要完成自己的义务就够了,这是我不赞成的。需要包容不等于视而不见,放任自流。每个社会的人不仅有自律义务,也更有一份社会的责任。一个良好社会的秩序,是依靠惩恶扬善维持的,若当满大街都是小偷,却没有人去见义勇为,没有人阻止,社会就将陷入一片混乱,人们的生活就将极不稳定。对于社会的不良现象,我们应该发挥一切可以发挥的力量,积极地阻止和纠正,勇于与不良现象作斗争,维持社会正义,维持社会稳定,维持我们美好的生活环境。
《沉思录》所蕴含的哲理是广泛而深刻的,在我看来绝不是浅尝辄止可以完全体会的。在很多时候我也只是管中窥豹,可能换个角度也许会收获更多。我想这也正是温家宝总理读了100遍,还要天天读的原因吧。最后读者想引用《沉思录》里的一句话作为本篇读书笔记的结尾,也与大家共勉。
“如果你能走正确的道路,正确地思考和行动,你就能在一种幸福的平静流动中度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