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垃圾背后的“润物细无声”

发布时间:2022-03-10

文/糜梦逸

 

翻开《走在成长的阶梯上:一个故事影响你的一生》,几百个中外小故事跃然入目,从积极进取、感恩世界到习惯培养,通俗易懂的小故事群,让成长的历程变得如此可读可感。而其中第264章《你掉了一样东西》,尤令我感触良多。

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女人,穿着不方便的长裙,在月台上追赶一张在风中飞跑的纸。热心的人们看见她万分焦灼的样子,便纷纷加入了援助追纸的队伍。可那张纸仿佛要存心逗弄大家,飞起又落下,落下又飞起,像附了魂一样。越是这样,人们追上它的决心也就越大。大家认定那是一张太重要的纸,捉不住它,那女人定会无比伤心失望的。终于,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那张纸乖乖就范了。那个幸运地捕住了纸的人,得意地将战利品朝女人递过去。女人优雅地向人家道谢,然后,拈着那张纸,在众目睽睽之下走到垃圾筒前,将它塞了进去。回过身,她微笑着对大家说:‘好了,现在这一片垃圾终于到了它应该去的地方。’”

真是一个开头紧张、过程温暖、结尾捧腹的故事!笑一笑之余,我们不免要发出和作者一样的追问:“为什么要苦苦追寻一片垃圾?”或者,也可以这样问:“在垃圾砰然落地的同时,还有什么东西也随之砰然落地?”

一件垃圾哪里都有它的藏身之处,但不是每一个地方都是适当之处。不要贪图一时的方便而随意将垃圾丢弃。在你潇洒地把垃圾随手一甩的同时。公德心也随之被丢掉。我们为何要像随手扔掉一件垃圾那样,轻易地抛弃我们最宝贵的美德呢?

这让我想起,2019年刚来金中河西工作时,我惊讶地发现:校园这么大,怎么垃圾桶却这么少?我想,一定不是学校忘记了设置,因为这也太“粗心”了,一定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巧的是,在我到校务办公室工作时,我同样发现这间40平方米、有着五位工作人员的办公室,没有一个垃圾篓。我问办公室的老师们:“垃圾丢哪儿?”老师们告诉我:“正因为没有垃圾篓,大家平时想丢垃圾,就去统一的垃圾筒,过程中还能做到垃圾分类。既保证了办公室的卫生,又锻炼了身体。”

是了!校园没有那么多的垃圾桶,学生就会主动地把垃圾进行收集,或是带到洗手间进行处理,或是放学时带回家处理。校园的道路上、树荫下、操场边,就不会有半敞着口的垃圾桶和成群乱飞的蚊虫,空气也变得清新。

这是不是就是心理学上的“破窗效应”?环境往往对人产生着暗示,隐含着做事的边界。垃圾桶的数量,也是对学生的暗示,传递出一种讯息,就是“处处都是可以扔垃圾的”。但是,不放置垃圾桶,也就打破了这种暗示。这时候学生就会寻根溯源,去反思为什么会移走垃圾桶——“是不是让我们好好地去处置手中的这片垃圾呢?”

瞧,校园中,每一种的存在或者消失都是有意义的,一片小小的垃圾,也蕴含着教育的力量。

叶圣陶先生有一句话:“好的教育就是培养各种好习惯”。习惯可以来自教师的言传身教,也可以来自书本,但是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还是来自学生内心的感悟和认知。从一片垃圾,一只垃圾桶,到学校里角角落落所传递出的教育理念,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语言,也是环境教育,或者当下流行的话说“物型教育”给予我们的理解和关切。这种濡染和浸染,这才能够渗透到每一个细胞,能够促发学生主动地去生长、主动地去形成一种习惯、一种情趣、一种追求和一种境界。

在书中这篇文章的最后,作者用一个与校园贴近的故事收束:“学校里曾经有一位气质非凡的女校长,当看见学生随手将垃圾丢在地上时,她总是要追上那人,温和地提醒他():‘嗨,你掉了一样东西。’有学生反应极其迟钝,居然对她感激地笑笑说:‘没有啊,校长。’她便指着地上的东西给他()瞧,那人于是面红耳赤地拾起垃圾,跑掉了。”这样的场景,恐怕也会发生在你我身边吧!对“小小垃圾”的教育价值的探索,值得我们一路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