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教师”的长成

发布时间:2022-03-14

                                                                                                 文/陈玲

因为疫情的原因,便有了很多在网上发现新书的机会。魏智渊老师的《高手教师》便是其中一本。看目录就知道这本书深入浅出,我对很多话题很感兴趣,真的很想一口气读完。

文章开头提到《新教育》,对于魏智渊老师,我也是在《新教育》中熟悉的。我非常赞同魏智渊老师提到的“新教师”的概念,“新”不是新入职,“新”是不断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终身学习的新,“新教师”是有理想有信仰的,而且已经把学习内化,不会因为他人的观点和外界的环境影响自己动摇自己。好的教育是师生共同成长,用自己的生命成长连接学生的生命成长,一起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书中有这样几个观点,我想谈谈自己的理解。

1.家庭作业?那是孩子和老师的事,与家长无关。

这个标题还是过于绝对化了,其实魏智渊老师在文章里说得很清楚,家长其实是需要做点什么的。

首先我赞同小学生的家庭作业或过多家庭作业是多余的,是代表学校教学的无效或低效。如果小学生就开始有大量作业,家长要逼着或陪着完成作业,这会造成孩子未来成长很大的问题,思维训练的缺乏,厌学现象,没有自己的学习目标,甚至道德人格建构也会有问题。但是你要说家庭作业完全与家长无关,那也是不对的,家长可以关注孩子的作业,可以陪伴孩子完成作业,但是不是教怎么写作业,不是训斥孩子的各种问题。那么家庭在孩子小的时候应该教孩子什么?教学习力: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自觉学习,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好学习力,未来孩子才会有更大的能力去迎接挑战。

2.教师也应该修炼领导力

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如果把我们的教师职业仅仅当赚钱的工作,那么按部就班,做一个称职的员工,是很容易的。但是我们教师这个职业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充满个性的孩子,必须要拥有领导力,用自己的能力和关爱去影响每个孩子的成长。

大多数人选择只做称职的员工,原因是我们逃避挑战,因为要付出辛劳必定会存在失败的可能,不敢面对失败,不敢挑战自我,这也是大多数人的问题。其实这不得不又回归到我们小学教育的话题,小学要教的不是知识,而是学习力,也包括了这种勇敢挑战自我的成长力。

做一个有领导力的教师,不仅仅是简单的奉献,也是对世界展示自己力量的方式,这是一种真正的自由。

3.做个好教师有多难

魏智渊老师的经历非常励志,有部分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也是如同魏老师这样,因为不满足自己,而开始不断阅读不断查找资料,模仿名家等各种方式改善自己的课堂,经历过多年的学习后,越来越明白自己缺乏什么,也知道应该做些什么。我不如魏老师的就是还没有涉及到太多的学习领域,比如认知心理学、脑科学、哲学,甚至数理化的理科思维的学习,这些其实是每个老师都应该去了解的,是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解读学科文本的,但是我做的还不够,缺乏深入耐心的长时间的研究。

4.茧子厚了,心才会真正地柔软下来

很佩服魏老师能有这么多爱好,并能坚持一年学一个新的东西,挑战自己,这个做法很棒,值得学习一下。茧子厚了,不是不灵活了,反而更加敏感,经历艰辛之后反而会越来越容易接纳自己和世界,心态变了,世界也会随之而变。

5.严格的老师和粗暴的老师

严格的老师不是粗暴,严格是持续的不妨碍主体性的跟进,并给学生提供各种反馈,以确保任务的完成。严格不仅仅有指导,也包含了必要的强制,甚至惩罚。但严格和粗暴对比,严格是能力,粗暴是态度;严格是需要很强的专业性的,也需要强烈的责任感,而粗暴是无责任感的简化。我觉得我比较缺乏严格,我容易言语上跟进学生,但行为上缺乏不断督促和必要的强制,这也是我在逃避困难害怕失败的原因。

6.要警惕,读书可能让你变得虚弱

这篇读完很有同感,因为自己也经历了几年不同阅读心理的过程,慢慢体会到了魏智渊老师所说的阅读体验。

读书无用,这个观点肯定是错的,往往说这样的话的人读过几本书,他自以为自己懂了很多,然后不会理论联系实际,于是就把责任推卸给书籍,这是死读书读死书的表现。真正有价值的读书是带着思考,带着对真实生活的思考去阅读,读书本身不是目的,读书是帮助我们思考,启发自己,借助他人的经验丰富自己,让自己成长,然后更好地面对现实。读书多的人才会慢慢体会到这一点,当自己慢慢变得强大了,反而会对外在的世界包容,所以真正的读书人是外在宽容乐观内在坚韧积极的。现在的教育也出现同样的问题,我们传递给学生的是太多静态的知识,忽视了对生命的触动,所以孩子越学习越是生命变得虚弱消沉。

7.家校微信群怎么管理,这是一门教育学

这的确是个问题,看完这篇,觉得规则程序很重要,制定了规则之后一定要让家长知晓并且能理解。而维护规则的做法,书中列举很详细,非常有价值。作为老师一定要引导并强调规则,老师不要因为个人情绪在群里发泄或者随意批评表扬。还有老师在微信群发言要有仪式感,固定时间和风格,一次性说明清楚信息,避免公开表扬和批评(包括家长也要如此)。

作业记录不要发在微信群,要让学生学会自己记录,这一点在小学就要严格做好,帮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魏智渊老师说,围绕教育的一切事情,都无形中具有教育意义,微信群太多随意性,根源还是在于老师缺乏职业训练,小事不小,想要职业发展专业发展,注重这些小事。

8.不要总觉得家长不懂教育

魏智渊老师说教师群体经常抱怨吐槽家长,认为家长不懂教育等等,这些行为都是源自教师群体的不成熟,一种典型的“自我中心主义”。看来要谨慎了,这个毛病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的。首先要明确家长的意见也是一个维度,不能轻易忽视,家长关心自己孩子,并且不够专业,会提出不够理性的问题,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从这个角度思考,我们比较容易心平气和,这样才好沟通。其次,排除情绪干扰后,就要理性倾听家长的声音,这部分让我想到《非暴力沟通》,学会不带情绪不带评价地倾听和沟通。最后,也要向企业学习,不能拒绝获取反馈,拒绝反馈往往是恐惧导致的自我保护。真正伟大的企业不仅仅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是引导用户的需求,所以要向企业学习。打开自己,让所有信息进来,包括带着情绪的负面片面的信息,然后学会理性处理,转化为成长的养分。

这部分写得太棒了,是我所缺乏的,我常常会害怕别人的反馈,拒绝意味着我的自我保护,这往往阻碍了我的成长,看完这部分,我要改变心态,学会接纳各种信息。

9.老师怎么和家长交往

我在课堂和家长会上都会比较真诚地希望学生家长提出意见建议。比如课堂我也会让学生发现我的错误直接指出来,还有我如果发现课堂效果不好,我会停下来让学生告诉我他们的想法,然后后面调整我的教学。这在学生方面我觉得还不错,学生敢于发言提出想法,而且因为天天接触,熟知我的性格了,所以他们不觉得提意见会让我不高兴。但是家长会上就不行,几乎我没听到家长提出什么要求,很难有反馈。

不过话说回来,要真有家长提一堆意见给我,我还是会比较尴尬和不舒服的,因为的确有点恐惧,也会觉得有点委屈。这方面原因就是魏智渊老师在书上说的我们一方面并不是那么爱学生,我们爱自己会更多,另一方面我们高估自己,把家长当威胁自己的人。

那么怎么做呢?要平稳心态,先倾听不辩解,要了解家长在这些问题上的认知,搞清楚问题所在,然后建立在清晰明确的价值观上去好好沟通讨论,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自然可以澄清自己的委屈。这里非常重要的还是老师的专业性价值观问题。所以家校沟通是有技巧的,这又让我想到了《非暴力沟通》。

书已读将近过半,我想,无论老师专业性是否强大,是否是一个“高手教师”,还是需要最重要的前提,就是真诚,对教学的热爱,对孩子的关心,对自己生命的积极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