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熊海媚
本人通读了《重新认识课堂》一书,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结合读书后的所思所悟,本文围绕优化音乐课堂教学,从深入学习教育理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讲求最佳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具体阐释。
《重新认识课堂》对课堂是这样阐述的:“课堂是什么?当下有三种主要的理解:一是指课堂教学的场所,即教室;二是指课堂教学就是发生在教室里的教学活动,三是指一个学习型共同体,这是学生成长与发展,教师专业提高的共同体,无论怎么理解,他觉得课堂上要看得见人,离开了人,课堂也就没有了生命。毫无疑问,作者倾向于第三种观点,笔者也是这样认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
一、把握当前教学要求,深入学习教育理论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音乐课等艺术课程一直处于较为弱化的位置,甚至有个别学校一味为追求升学率干脆砍掉音乐课,照常开课的学校,充其量也只不过唱唱歌而已,其地位不过是各主科的“调味剂”。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后遗症,当前不少学校仍是将音乐课上成唱歌课,课堂上不外乎是教学生唱唱歌而已,没有尽力去挖掘和发挥音乐课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中的功能,更谈不上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突出艺术教育的特点,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与以往的音乐教育模式对比,当前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较为深刻的变革。实现音乐课教学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当务之急是学好教育理论,提高音乐教师自身的素质。笔者认为:要认真学习音乐教学大纲,明确音乐教改的目标,注意充分发挥音乐课在德育、美育中的作用。要学习一些古今中外教育学家关于教学方法的科学理论,便于指导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设法调动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注重阅读艺术教育方面的相关著作,如与中学音乐教学有关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外名曲欣赏》等,帮助自己能进一步地把握艺术教育的特点,从而发挥音乐教学的独特优势,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总之,只有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才能有效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功效。
二、讲究科学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作者在书中写到:“我以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没有思考的行动,是茫然、盲目,甚至是危险。改变,应该落实到行动中;行动,应与思考相伴。”把以上所说的教育思想具体应用在音乐教学中,给我这样一个启示:音乐教师要精心讲究和改进教学方法,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启发学生的思维。也就是说,作为一名教师,千万不能以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强制学生接受学习,也不能只用模仿性教学法,光叫学生以葫芦画瓢,而要精心讲究教学艺术,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首先,要做到旁敲侧击、调动兴趣。即在课堂学习初始阶段,善于千方百计启发学生的兴趣,随时观察学生的脸部表情,从中了解学生发问求解的情绪,注意掌控课堂氛围,根据课堂实际随机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步骤。通过老师的讲解,再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显而易见,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要做到步步深入,引人入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启发学生从每一支乐曲的欣赏或学唱过程中,能有所“感触”教师可以问:“你听到了些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你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这样,学生就会高度集中注意力,在脑子里进行想象、联想,并认真进行领会、感悟,甚至动之于衷,而形诸于外,由口中默默跟唱以至于摇头晃脑。而教师更应该把握此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讲些生动形象的故事、传记等,顺带讲授一些必要的乐理知识、作者简介和作品背景等,再把所学内容与相关的或类似的乐曲进行比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调动学生再次欣赏或学唱。事实证明,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能逐步达到大纲所要求的“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三、把握艺术教育特点,讲求最佳教学效果
音乐是听觉艺术,而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把握艺术教育的特点,就是要从具体生动的形象入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审美教育。而典型形象的显著特点是“渗透性”和“可感性”。音乐教学就要充分发挥听觉艺术的“神奇功效”,寓教于乐,寓德育于美育之中。
一方面,把握“渗透性”的特点,强化音乐课的德育功能。音乐家(包括词作家、曲作家、歌唱家)的思想感情是渗透在其创作和再创作的艺术形象之中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可先简析渗透于歌曲中的作家的思想感情和歌曲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更重要的是要根据音乐教学的特点,引导组织学生反复演唱,从而使之升华为理性认识,使学生在学习、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同时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另一方面,把握“可感性”的特点,强化音乐课的审美功能。音乐课所担负的美育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中学生正确审美观的树立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要从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内容健康,形式优美的音乐作品作为典范教材,让学生通过老师的示导,初步获得美的熏陶,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反复练习,从而逐步加深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感受。使学生在练习实践过程中获得一定审美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再作适当的理论阐述,紧接着教师再以饱满的热情作进一步的示范演唱或演奏,带领学生一起融入作品的艺术情境之中,获得更为深刻的艺术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