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文化》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2-04-12

                                                                                                                                文/罗杰

何谓文化?余秋雨在《何谓文化》一书中对“文化”一词的定义简单而明了——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文化的“积累”,通过“引导”而移风易俗。而地处边疆的少数民族文化,在数千年的演化过程当中,同样创建了自己为之骄傲和自豪的文化传承,并创建了因文化的传承而沉淀的集体人格,由此,在往后的岁月里逐渐凝聚成了民族的灵魂。所以,从对道德的依附和文化的传承来看,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只是因地域和人口,受教育的程度和广度限制的原因,在外界看来,少数民族的文化并不像中原文化那样绚烂。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承其实更多的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得以延续,原因很简单,很多少数民族的先民并没有自己的文字,使得文化延续的载体和方式未以多元化的形式根植民间。而一些世居或迁徙的民族在与其他民族进行贸易、通婚以及文化交流的过程当中或多或少在语言方面会有一些杂糅,在文化方面会有一些穿插和效仿,以至于到后来,某些少数民族一些存世的文艺作品里会让人同时感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子,但我一直以来都认为,早前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能够留存于世的文艺作品和文化符号,其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文化的积淀,不仅需要大量的文化载体,还需要有道德准则的人担当教育者和教授者,更需要不同时代里迸发出来的灵感激发。而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正如歌德所说:“人类凭着聪明,划出了一条条界线,最后用爱,把它们全部推倒。”这就很好解释为什么少数民族的诸多文艺作品和服饰当中,核心的文化元素是本民族的,但帮衬的,甚至有一些起到升华作用的,却是潜移默化地融进了其他民族的元素。共性,就是文化有一种同化的功能,如语言、文字、歌舞曲目,甚至包括服饰演变和军事的演化,总的来说,就是一种外来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提升;特殊性,就是本民族文化沉淀为集体人格继而凝聚成民族的灵魂,这是不能被完全同化的,从远了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不同地区的先民对不同图腾的崇拜,而现如今,不被同化的部分则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珍贵印迹。

  文化的交融,是一种进步的体现。余秋雨曾经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昙曜五窟”西侧坡道上书一碑文:“中国由此迈向大唐。”后来,余秋雨在《何谓文化》“大地的回答”章节里把成因脉络总结了出来:“回溯秦汉两朝,皆竭力防御北方铁骑。谁知公元五世纪,反而是鲜卑拓跋氏铁骑建立了北朝,强劲提振中华文化,且同时汲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而成为当时人类文明之交融中心。中华文化,亦由此而精气充溢,直指辉煌。”我想,文化的交融或许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但让世人看到和体验到的,是文化的交融能让社会和经济得以更好地发展。

  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理应依托如今飞速发展的科技和观念。科学技术层面,可以依靠多元化的载体记录和传播民族文化,用技术提升的方式提高诸如工艺品的生产质量和规模,甚至设计元素的考量;观念转变的层面,能让文化产品的营销搭上“线上线下”、“互联网+”等先进的物流和发展模式。但真正要把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好地传播和延续,在我看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将民族文化融入到旅游的发展过程当中,以及融入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教育体系当中。众所周知,如今的人们早已看惯了大山大水,对大好河山的感慨已然记录于相机和眼中,但刻于心灵深处的那份印记估计依然还是对文化层面的探究、敬仰、新奇与眷恋。而保护和挖掘民族文化的重任,又更多地落在了民族文化传承人的身上,进而支持和保护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工作也是重中之重。所以,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最好的延续方式,是要做到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其共性,更有其特殊性。共性中包含着特殊性,特殊性中亦包含着一定的共性,这是辩证统一的。正如《何谓文化》一书中余秋雨在“巴金百年”章节里引述的一样:“巴金的目光省察着百年,百年的目光也省察着巴金。”哲学教会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因为物质是运动的,而历史是有生命的。我们只要在这有生命的历史里掌握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规律,社会发展也将向着和谐的方向一路前行。

  《何谓文化》是一本很厚重的书,但在其厚重的内容和厚重的历史中让我们懂得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种秉承与记忆,是让人们生活得更好的一种精神依附,因为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