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愿来世还执着

发布时间:2022-04-24

                                                                                                                         文/杨红

    一边上网课,一边拜读叶文玲创作的人物传记《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掩卷沉思,人应该用怎样的方式过完一生?

   萧伯纳说:“生命的道路在于把地狱变为天堂,把人变为上帝,在于在那‘苦难的山谷’里点起一盏万年灯,普照大千世界。”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满街的枪炮声,连碧绿的西湖水都映成了一片片闪闪烁烁的金红色,“惊蛰”出生的常书鸿对颜色自小就特别敏感。19276月,在同学沈西苓父亲的资助下,常书鸿先生拎着一只藤篮,抱着一个包袱,站在了去法国的游轮上。初到法国虽生活拮据,常书鸿先生追逐理想的脚步却从未停歇。他用心学习,多次跳级,在油画艺术创作上有着非常深厚的造诣,并且曾在里昂和巴黎的沙龙展中获奖。常先生在巴黎的街头,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看到了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后萌生了对莫高窟的向往。在1936年常先生舍弃了在法国安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毅然回国。先是担任了北平艺专的教授,在“卢沟桥事变”之后,随校南迁,几经辗转,在40年代初,常先生参加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筹备活动,被任命为敦煌艺术研究所首任所长,举家迁居敦煌。

“人无法选择时代,但他可以选择让世界因他而更美好。”冯骥才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

塞外风沙的敦煌,甚至连吃喝都成问题,对于这样一个在巴黎繁华中生活了十年的人,一个醉心艺术的画家,开始了为拉起保护队伍、为一伙人的生活发愁的局面。破败不堪的石窟,物资匮乏,信息闭塞等困境被常先生对敦煌文化艺术的无限热情和保护之心所冲。他在极其艰苦的工作条件下,白手起家,一边抓保护,一边抓艺术,他带领大家清除了数百年来堆积在300多个洞窟中的积沙,对石窟做了力所能及的初步整修,修建了长1007米的土围墙,有效地阻挡了人为的破坏和偷盗,并且带领大家开始了描摹工作。短短几年就产生了第一批数百件壁画临摹品。

“人生始终短暂,但是人生应当有意义,有价值。”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是责任感。”

建国以后,常书鸿先生以更大的力度针对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病害等许多严重威胁文物安全的问题开展了初步的抢救性保护和修复,经过加固的莫高窟能承受七级强度的地震,使频临坍塌的洞窟,脱离了险境,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当时临摹的壁画和彩塑,还举办了国内外的展览,这些展览不仅弘扬了敦煌艺术,还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对敦煌的兴趣。他们从中收集资料,开始了对敦煌石窟艺术和图像的关注和研究。

  “责任重于泰山。”常书鸿先生以一位艺术家的敏锐眼光看到了敦煌石窟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他视“保护敦煌文物、弘扬敦煌文化”为己任,几十年如一日的精神令人赞叹。致敬“大也,盛也”的敦煌,致敬与敦煌一般炽热的“守护神”——常书鸿。

照见自己,回望来路。忙乱与不如意中的沉淀与感悟,喜忧参半。爬过一些山丘发现还有无数山顶在远处。思维的深度与框架需要时间来拓展、搭建,岁月给予我最大回报是立体的思考能力。

感谢这本书让我有了审视、思考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