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早上好!很高兴能在国旗下和大家交流。
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宪章指出:health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 ( 健康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人际上的完满状态)。”2004年,我国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共同决定将5月25日定为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每年的五月也是我们学校的心理健康月,初衷是希望大家能够感受人性的光影,触摸生命的多彩。今天,我将通过几个的沟通案例,阐述如何用一些简单的沟通方式化解人际冲突,实现心理和社交上的成长。
上周末在地铁2号线上,我看到两个令父母头疼的孩子大声吵闹。其中一对父母批评自己的孩子:“你真烦,再这样以后就不带你出来了!” 孩子反而吵得更凶了,这个结果想必我们都不意外,如果孩子是希望通过批评来获得关注,我们的指责只会正面强化孩子的反叛。另一个孩子一开始非常安静,父母表扬道,“你真乖,好了不起!”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表扬并没有强化安静的行为,这个孩子也闹腾了起来。
这说明,表扬也存在问题。试想一下,如果妻子再地铁里因为丈夫的安静去表扬他“你真乖,好了不起哦!”丈夫一定会感觉妻子再小瞧自己。可见,表扬和批评在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有能力的人以自己的标准对没能力的人所做的自上而下的评价,而没有人,哪怕是孩子,喜欢在一段关系中总是处于劣势。在家庭和学校中,我们都不想看到善意的沟通变成排斥,甚至是升级成对抗。那么,作为照料者的我们,应该如何用沟通化解这种对抗关系呢?
当我们注意到孩子们良好的行为时可以用感谢来替代表扬,地铁里的父母其实只要说:“谢谢你这么安静。”就足够。当课上打瞌睡的同学课后主动和我约时间辅导的时候,我会说“谢谢你对自己这么负责,让我感到对你很放心。”当我们需要纠正孩子的行为时,我们可以用自己的需求来代替批评。晚自习时,有同学讲话大声,我会走过去跟他说“我在写论文,需要集中注意力,可以请你安静一些吗?”在沟通中,当我们说出的第一个词不再是“你如何如何”,而是用“我”开头——“我需要专注,我感到放心,我很感谢你。”就像歌里唱得那样,“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温暖了四季”,我们就不再是一个手执教鞭的审判者,孩子也能因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一种贡献感,不再需要刻意地通过特别好或特别坏的行为来引起照料者的注意。
在咨询里,我看见了很多很多语言所带来的无形伤害。在单向度的生命线上,我们无法抹除创伤,但可以选择归还,而且必须归还,因为没有归还的伤痛,便会转移给自己或他人,或成为抑郁量表上的临床阈值,或成为自己手腕上细细的红线,或从一个受伤者成为一个施暴者。如果伤害已经造成,作为孩子又该如何通过沟通表述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将伤害归还呢?接下来,我想和同学们分享四个简单的步骤:
首先,陈述对方对自己的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其次,表达自己当时的感受;再次,描述自己的生活如何受到影响;最后,界定自己现在对对方的要求。
有一个男生,他在别人眼里品学兼优,是一个明星学子,但在自己眼中却一文不值。在咨询师的帮助下,他按照上述的四个步骤给她的母亲写了一封信:
“亲爱的妈妈, 我还记得小时候,你温柔美丽,爱我疼我,百般呵护。但是,当我步入中学,一切都变了。你变得对我十分严厉,总是训斥我。我没拿到奖学金你责骂我,妹妹跌倒受伤你责骂我,我摔断了腿你不是安慰我而是责骂我。发生这些事儿的时候,我当时感到非常害怕,委屈,自责和迷惘,不明白为什么突然间那个温柔的母亲就消失了。我不知道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导致失去了你,所有事情都让我自责,我恨自己,觉得自己令人生厌。现在让我来告诉你这些事是如何影响我的生活的。当在学校别人粗暴地对待我时,我总觉得这都是我自己的错。在被同桌打了后,我甚至还写信跟他道歉。我天天过得战战兢兢,生怕犯错。我极度缺乏自信,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现在,我希望你不要再对我恶语相向,不要再当着亲戚的面不分青红皂白地向我咆哮。我想你承认,好母亲不会不怀好意审视自己的孩子,也不会侮辱贬损自己的孩子,她们只会把孩子保护得很好。我并不了解你。我不知道你有什么痛苦或恐惧,但我很感激你曾努力工作,让一家人生活舒适,也感谢你曾带我度过的美好假期。虽然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我们可以重新开始。”
以上就是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如何用沟通化解冲突和将伤害归还。我很感谢国际部的周燕老师、张威老师和邵蒙蒙在过去一周陪我完善讲稿,也很感谢国高二中美一班和二班心理课的同学,以及在过去一年里来咨询室和我分享自己故事的来自其他班级、年级和学部的同学,是大家让我懂得如何更好地与人沟通。In a way,you complete me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大家让我变得更加完整)!
参考文献
岸见一郎,2018,《不管教的勇气:跟阿德勒学育儿》,渠海霞译,北京:千寻·晨光出版社。
苏珊·福沃德,克雷格·巴克,2018,《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黄姝,王婷译,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国际部心理学科 林卓智老师
升旗仪式主持人 高中部 张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