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让每一粒米都不负耕耘

发布时间:2025-10-21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徐苡景:站在国旗下,我们不妨从日常味觉切入:热豆浆、豆腐、辣条等常见食物,均源自大豆这一基础作物。如今能轻易端上餐桌的豆子,曾是爷爷奶奶辈眼中的“稀罕物”;更鲜少有人知晓,它背后藏着一位老人六十余载的坚守——南京农业大学的“大豆院士”盖钧镒。

严晨轩:从攥着冻僵的手在东北雪地里寻觅野生大豆,到建起收藏三万多份种子的“大豆基因银行”;从培育出亩产258公斤的“南农66”,到摸索出玉米大豆间作的高产模式,正是这位科学家用一生的耕耘,让“一粒豆”走进了亿万中国人的日常。

刘好:但现实仍需清醒认知:我国当前 80% 以上大豆依赖进口,2024 年国产大豆约 2065 万吨,进口量却达 1.05 亿吨。这组数据直指 “粮食安全” 的关键 —— 若国际供应链波动,不仅豆制品价格上涨,肉蛋奶等关联食品成本也将攀升。盖钧镒等科学家培育新品种、提升亩产的努力,本质上是为国家粮食安全构建 “自主屏障”,逐步降低对外依存度。

姚孜晨:回溯历史,大豆曾见证 “中国种子的价值”:六十年前美国大豆遭遇 “胞囊线虫病”危机,中国 “北京小黑豆 因抗病基因成为救星。此事让盖钧镒立下誓言:“要让中国地里长出最棒的大豆”,这声誓言,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爱国初心,也揭示了 “种子强则农业强,农业强则国运稳” 的深层逻辑。

徐苡景:在我国农业发展历程中,类似的坚守从未间断:金善宝放弃美国优渥条件,携小麦种子归国,以体温催芽、放大镜选种,培育出 “南大 2419” 小麦,让亩产翻倍;冯泽芳在南疆选育优质棉种,让中国棉摆脱“洋棉”依赖陈永康摸索水稻 “三黄三黑”栽培法让水稻亩产一次次突破极限 

严晨轩:他们用一生证明,饭碗里的每一粒粮食,都是科研工作者用汗水筑牢的 “民生底线”如今物质丰裕,有人开始问:“还需要在意一粒粮食、一颗种子吗?”组数据足以回应:我国 14 亿人口日均消耗 70 万吨粮食,相当于搬空整个南京的粮食储备。多么引人深思! 

刘好:科研工作者的耕耘,绝非为了让粮食成为可随意丢弃的 “消耗品”。但在校园食堂,浪费现象仍触目惊心:半碗米饭、半个包子皮、剩菜残汤被随意倒掉。据统计,全国中小学生日均浪费粮食,可满足近百万人一餐需求。

姚孜晨:我们浪费的不仅是粮食,我们漠视的是金善宝怀里的种子温度,是盖钧镒雪地里的探索足迹,是无数科研者在烈日与寒风中坚守的成果是他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赤子之心。

徐苡景:有人认为 “个人节约微不足道”,但数据会说话:我校八千余名同学,若每人日均省下一口饭,一年可攒 292 万碗粮食,足以支撑山区孩子全年营养餐、助力受灾群众渡过难关。节约从非“形式主义”,而是细节处的责任担当 —— 正如面纸反面可书写、空瓶可回收,每一份微小行动,都是在为粮食安全注入力量。

严晨轩:守护粮食,无需我们躬身田间,却需将 “节约” 融入日常:做 “按需点餐的理性管理者”,打饭时预估食量,先取小份、不够再添,打饭时先在心里“预估饭量”,想吃米饭就先要小份,不够再添;遇到爱吃的菜不贪多,一次打一种,吃完再取第二种——这样既避免了“眼大肚小”的浪费,让每一顿饭都吃得“刚刚好”。

刘好:我们可以和身边的同学结伴,做 “彼此监督的责任共同体”,与同学组队,互相提醒控制份量,以 “光盘” 为目标形成正向激励。当节约从 “个体自觉” 变为 “群体习惯”,食堂泔水桶的减少,便是对先辈心血最直接的致敬。

姚孜晨:金善宝曾言:“中国农业,要靠一代代中国人自己去闯。” 这份 “闯”,既包括科研者突破技术难关、提升粮食产能,也包括我们青年一代在日常中践行节约;盖钧镒亦强调 “大豆的未来在你们手上”,这 “未来” 不仅在实验室与试验田,更在我们的餐盘与每一次 “光盘” 行动中。

徐苡景同学们,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 “生存命题”,而非 “遥远口号”;节约粮食是青年必须扛起的 “时代责任”,而非 “过时要求”。

严晨轩:珍惜每一粒大豆,是守护科研先辈的毕生心血;节约每一粒米饭,是接过粮食安全的接力棒;让 “光盘” 成为校园常态,是为 “中国饭碗” 增添底气。

合:最后,让我们共同承诺:忆先辈拼搏换仓廪丰实,看少年笃行守粮食安全!以青春之我筑牢 “中国饭碗”,用节约之行续写粮食华章,让每一粒米映初心,每一次光盘显担当!

演讲者:刘好、严晨轩、姚孜晨、徐苡景

主持人:国际部 徐熙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