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主题是《减压增效,积极应考》。
6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芒种节气的到来,意味着仲夏时节的开始,意味着梅雨季节的临近。而对我们学生而言,与炙热的阳光一同迫近的,还有各科的期末考试。考试有时候确实会给同学们带来些许困扰,那么我们该怎么看待对待考试?又该如何科学备考呢?
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考试?为什么要考试?从小到大,老师,家长们都告诉我们,考试是衡量学习质量的一把标尺。换句话说,考试成绩的好坏,体现了我们对知识掌握与否,反应了学习的努力程度。长期抱有这样的想法,如何让我们不为其忧,不受其扰呢?
那么考试,到底有什么作用呢?研究人员做过一个实验:在哥伦比亚市的一所中学里,他们安排八年级的学生接受不重要的小测验,内容是科学课上的部分知识点,而另一部分知识点不会出现在小测验中,但是会安排学生复习3遍。在一个月后的大考时,当考察小测验涉及的知识点时,学生们的平均成绩是“A-”,而在考察那些仅做复习而未做小测验的知识点时,学生们的分数变成了“C+”。
由此说明,考试,可以有效地终止遗忘,强化记忆。所以,如果我们不再简单地把考试当成衡量学习质量的标尺,而是当成从记忆中检索知识的工具,那么考试,其实就不再令人畏惧,它只是我们众多学习工具中的一种,不是吗?
然而,有同学会说,即便这些道理我都懂,考前还是难免会感受到压力,从而产生焦虑,怎么办?事实上,考试焦虑是一种十分正常的心理反应。而且,适当的压力水平还能激发人的潜能,促使你超常发挥。这就是“最佳功能区”理论。每个人能承受的压力水平都不同,都有着自己的最佳功能区,当压力水平处于最合适的状态,就会展现最好的创造力和活力。
在北京冬奥会上,中国滑雪选手谷爱凌在第二跳发挥失误,却顶着巨大的压力在第三跳中凭借着完美的表现获得金牌。赛后采访中,她坦言非常喜欢这种压力,她说,“我觉得第二跳就是压力不够,以后我要将第二跳当成最后一跳来完成”。谷爱凌正是找到并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最佳功能区”,突破了自我。
所以,面对考试也是如此,适度的焦虑是正常的,有利于大脑的良性循环。应该认识到,焦虑不是你的专利,这样想想反而会放松。下面我提出以下几条建议供你参考:
(1)客观估计正确定位。对自己的应试能力须有正确、客观的估计,从实际出发,确定适当的考试目标和期望值,切忌好高骛远和与人攀比。
(2)优化情绪增强自信。考前情绪出现波动是正常的,但要有意识地加以控制,并及时调整,尽量使自己处于心平气和、情绪饱满的状态。
(3)注重过程淡化结果。引起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法向父母、老师交待等无端的担忧,这种担忧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影响了平时的复习和临场的发挥。因此,在临近考试时,尽量做到过程和结果的分离。
(4)认真复习合理安排。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取得好成绩的保证。因此,考前要制订一套系统全面的复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考前每天都要做一定的练习,但强度不要太大,主要是为了保持状态。
(5)科学用脑注重效率。考前复习切忌大搞“时间战”、“题海战”,这样往往使大脑处于持续的紧张状态,反而不利于所学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因此,在复习时要注重效率,讲究方法,在大脑疲劳时要及时休息、及时调整。
其实,学校生活只是你们人生组成的一部分,未来你们会面临更多的人生转折点,届时会有更多的竞争者和你们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前行。百转千回事,稀松平常心。在人生路上不妨踏着压力前行,与压力同处,与压力共舞!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感谢各位的聆听。

初中部 邰思老师

本周升旗仪式主持人 初中部刘宇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