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恰如许,读书正当时

发布时间:2023-04-17

【邵蒙蒙】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国际部语文老师邵蒙蒙。今天给大家带来国旗下讲话主题是《春色恰如许,读书正当时》。

提起“读书”,你会想到什么?是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是冯梦龙的“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是欧阳修的“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还是苏轼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莎士比亚曾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阅读的巨大价值,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1995年,更是将423日确立为“世界读书日”,致力于引导更多人尊重阅读,并向一批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化巨匠深深致敬。

诵读有抑扬顿挫,人生有起承转合,书籍本身也具备独有的精神品相。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老师想请四位同学思考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用春夏秋冬对应名著的气质,你们分别会给大家推荐哪一本书呢?

 

【冯曦蕊】文学之“春”

大家好!我是冯曦蕊。春天,万物蓬勃生长,一切都充满了向上的力量,最适合感受文学之美,我推荐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人们用诗歌吐露心声,一草一木皆可成诗,一字一句皆是真情。春天,叹“春日迟迟,采蘩祁祁”;秋天,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求知应“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致谢要“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一切都是心声的流淌,难怪孔子会给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的盛赞。风雅颂中体会人情冷暖,赋比兴里记录似水流年,是《诗经》中的文学之美,让我们知道了生活不止眼前的琐碎,更有诗与远方!

 

【万瀚泽】美学之“夏”

大家好!我是万瀚泽。夏天,目力所及皆有绿意,斑斓的色彩汇成艺术的交响曲,最适合走进美学的世界,我推荐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

什么是“美”?“美”从何处寻?这样的问题抽象又难解,宗白华认为:“美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提高生活的境界和意趣。”《美学散步》用抒情的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体味中国和西方艺术家的心灵,以比较的眼光阐释了古典美学中的几个重要范畴,如“虚”与“实”、“形”与“影”、“诗”与“画”。仔细研读后,我们也仿佛跟随宗白华一起,来到了让人沉醉的美学境界,感受到了何为诗情画意、何为气韵生动。

 

 

【常昊真】哲学之“秋”

大家好!我是常昊真。秋天,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悠然的心境最适合品读散文,我推荐史铁生的哲思名作《我与地坛》。

史铁生的人生充满坎坷,命运一次次将他推进苦海,他有过自暴自弃、甚至想过一了百了,但经过痛苦的省察之后,他选择了勇敢面对,用残缺的身体诠释最为健全的精神底色。他的散文质朴通透,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况味,他的文字是让我们重新思考活着的意义。书中那句:“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读来振聋发聩,人生难免经历低谷,坚强才是最好的渡河之舟!

 

【舒  朗】史学之“冬”

大家好!我是舒朗。冬天,林寒涧肃,万籁俱寂,诚如冯骥才所言:“到了冬日才能实实在在触摸到了岁月”,寂静之冬适合读史明志,我推荐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世界文明在时代浪潮中经受考验,中国文化应如何自处?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自身历史?史学家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一书中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这是一部为今天的国人撰写的历史,更是为中国文化的成长所作的传记。作者写到:“我要把全人类走过的路当成我走过的路”,这是何等的格局和胸怀!历史是生命的记忆,唯有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才能真正树立起文化自信!

 

【邵蒙蒙】

感谢四位同学的分享!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身心的光合作用,引领我们启智润心、提升智慧。好书如清泉,使人心胸豁达、目光高远。聚焦当下,人类社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我们都应该重新思考学习的意义,借助阅读跟上飞速发展的时代。读书不只是闲情逸致,更是我们探索世界、终身学习的重要起点。

加缪说:“不要走在我的后面,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不要走在我的前面,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请你走在我的身边,做我的朋友。”阅读,正是可以陪伴我们一生的良师益友。春色恰如许,读书正当时,期待金中河西的所有学子,都能铭记“诚真勤仁”校训,在阅读的广阔天地里登高望远、踏歌前行!

谢谢大家!

 

国际部 邵蒙蒙老师 冯曦蕊 万瀚泽 常昊真 舒朗

升旗仪式主持人 高中部 冒亮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