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劳动底色 拥抱创造之美

发布时间:2024-04-29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没有关注到这样一则新闻:在江苏徐州的一所幼儿园里,孩子们热火朝天地忙着炒菜、蒸馒头、烙饼和缝纫。视频发布后引发了广泛关注,这里的老师解释说,这是他们给小朋友日常开设的劳动课,尝试引导孩子少接触电子产品,多锻炼动手能力、生活能力和协作能力,同时又能享受劳动的快乐和硕果,家校携手将幼儿园变成了劳动乐园。

一提起劳动,很多同学可能马上就会联想到做家务和打扫卫生,甚至还会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个负重前行、汗流浃背、收获满满等情景。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劳动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其二则指专指体力劳动。

在不同的视角下,劳动的内涵当然也不尽相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劳动是创造物质文明的动力,更是生发精神文明的源泉。正因如此,重视劳动教育也成为我们社会的优良风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聚焦当下,我们对劳动精神的弘扬和追求,可以着眼身边人、身边事,从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入手。

在我们国际部,对劳动教育的开展,是通过班主任老师的言传身教和一系列主题活动进行的。国际部有劳动教育主题班会、生活技能大赛和“我为家人做顿饭”特色社会实践活动。仲伊瑶同学,你在今年的“我为家人做顿饭”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老师想采访一下:你在参与这个活动的过程中,有哪些心得体会?

感谢高姗老师的提问!参加“我为家人做顿饭”活动并最终获奖,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无比珍贵的劳动体验。我的劳动启蒙最早源自家庭,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会有意识地指导我进行基础的家务劳动。读小学时,家长更是开始分阶段培养我的独立生活能力。当我在家中时,他们会通过鼓励和教导的方式,引导我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我则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加自信,也充满了对学习和生活的掌控力。

去年寒假,学校布置了“我为家人做顿饭”的实践活动,这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以往都只是在厨房里简单地帮助一下忙碌下厨的父母,但这次要完全依靠自己做出来一顿丰美的年夜饭,着实考验我的劳动能力,但我坚信只要敢于尝试结果就不会太差。于是,从买菜、清洗食材、炒菜、摆盘到最后的出锅,我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并克服了一系列挑战,看似简简单单的一顿饭,背后却凝结了如此多劳动的汗水和智慧!这让我更加体会了父母的不易,在比赛中也看到了很多同学的精彩作品,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这最美的人间烟火吧!

感谢仲伊瑶同学的精彩分享!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不仅能够使人的思想面貌大有改观,丰富充实人的精神生活,还能够培养个体的创造性。”国际部的教育理念之一就是坚信:青年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思维的发展比成绩更重要。劳动并不局限于体力,更包括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我们于上学期举行了Science Fair 科技展,探索创造性劳动与思维发展间的密切关系,一批优秀的小组脱颖而出。许希泉同学,你和你所在的小组在科技展中展现出了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素养,可以请你谈一下参加的心得吗?

感谢老师的提问!参加国际部首届ScienceFair 科技展并获奖,让我体悟到创造的巨大乐趣和协作的无穷魅力。我们小组从组队、选题、调研,到最后阶段的展板制作、言语讲解,都充分发挥出了每个小组成员的优势。在样本收集中,我们采用了线下调研和线上问卷结合的方式,反复动手核对和计算数值,并将研究中的变量绘制成三幅图像,得出了最终的结论。经过本次活动中反复的思考和改进,我们的动手能力、调研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在此我也呼吁更多的同学能够多参加类似的活动,感受思维劳动的乐趣!

感谢许希泉同学的分享。诚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若想知行合一,科学高效的劳动是抵达目标的必经之路。劳动能力的培养目标之一,正是要发展个体创造性劳动的能力。在国际部的生涯规划体系中,我们也尤其注重对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的培养,尤其是出国之后独立生活的能力。因为这不仅指向当下现实,更指向看得见的未来生活。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期待我们每一位河西师生都能够在人生中点亮劳动底色,拥抱创造之美,在校园中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风气。最后,预祝大家五一忙而有度、闲而有趣。

劳动节快乐!谢谢大家!

 


国旗下讲话发言人 国际部 高姗老师 许希泉 仲伊瑶


本周升旗仪式主持人 高中部严多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