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时代总是把责任赋予青年,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2024年9月30日,我校举行了庄严而隆重的国旗班换届仪式。这一仪式,不仅是国旗班新老交替的重要时刻,更是学校深入开展国防教育的生动体现。
为提升升旗仪式的规范性和严肃性,我校从2016年开始在高一年级选拔爱党爱国、勤奋刻苦、乐于奉献、品学兼优的新生组建国旗班,专门负责每周一及重大活动升旗仪式,每天承担护旗、升旗、降旗工作。2022年依据相关选拔原则,从新入学的高一年级中共选拔24名同学组成第七届国旗班。国旗班是学校国防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国旗班的日常训练和升旗仪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纪律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
首先,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仇巧芳宣读了第七届国旗班成员表彰决定,并为他们颁发荣誉奖章和证书,她号召全校同学像国旗班学习,做一名校园正能量的传播者,做一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高中部同学以国旗班换届为契机,结合国庆75周年,带来主题为《身体力行先辈志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演讲。以丰富的国防教育内容,新颖的国防教育形式,倡导全校同学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附:《身体力行先辈志 甘将热血沃中华》(全文)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高二年级的杨子易、陈昱宏、邱天赐、蔡枝锦。
蔡:75载风雨兼程,新中国如旭日东升,如巨轮破浪,我们在祖国的怀抱中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和时代的变迁。但是祖国始终不会忘记,是谁让她焕发容光。是革命时期觉醒的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敬业的科学家,是新时代保家卫国的军人,是一批批以热血和生命铸就红色征途的华夏儿女。他们在人生抉择的关口,总是将国家和民族大义置于个人之前,将个人价值融于国家命运之中。说到个人与国家,杨子易同学,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会选择读文科?(因为我数学物理比较弱)那如果你考上了北京大学,到北大之后,被要求转到物理系,你愿意去吗?
这要是放在以前,我的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但最近我读到了一个故事,感触很深,在1931年有这样一个青年,他以语文和历史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却在入学第二天主动要求转入物理系,可是他入学考试物理只考了5分,所以他转系的要求直接被物理系系主任拒绝了,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求爷爷告奶奶软磨硬泡,给自己争取了在物理系试读一年的机会,并最终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力学系的缔造者,这个青年就是钱伟长,在他进入清华大学的第二天九一八事变爆发,国难当头,他拍案而起,要学做飞机大炮,他说“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以铁肩担责,解国家之忧,钱伟长始终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相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扣,我想我会以他为榜样作出正确的选择。
蔡:是啊,长河浩瀚,世事万千,纵观九州四海,锦绣山河,华夏儿女亘古不变的爱国情怀和血脉漫溯千年春秋,是一个又一个挺起民族脊梁的英雄凝聚了华夏大地的熠熠星河。他们倾注满腔的爱国热情,只为中华之崛起,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那如果生命只剩下最后两天,你们将选择如何度过呢?
邱:我会选择在大自然中与明月为伴,清风为友,享受最后的时光。
杨:也许我什么都不会做,只是静静地等待。
陈:不同的人面对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我知道有这样一个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把从死神手中抢来的每分每秒都奉献给了一生坚守的事业。这张照片中因胆管癌晚期浑身插满15根管子仍然忍着巨大病痛在整理国家机密资料的老人叫林俊德,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的著名专家。从青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把他的一生都系在了我国的核事业上。1963年25岁的林俊德,在接到一纸神秘通知后,紧急赶赴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新疆罗布泊戈壁大漠从事核试验研究。这一去,便是52年,52年间他参与了中国全部的45次核实验,最艰苦的时候吃着榆树叶做的窝窝头,喝着又咸又涩的地表水。在对祖国深深的情感面前,在强大祖国的信念面前,艰苦更能激发斗志。1964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后,浓烟还未散尽,林俊德率队冒烟前进,在核辐射非常强的情况下深入到原子弹爆炸核心地带,准确采取了我国核爆炸的冲击波参数,以精准的核爆炸数据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国防事业的腾飞。正如林俊德所说:“我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他将对祖国的热爱深刻地烙在了核事业的每一步,即便死神在这种精神面前也要退让三分。
蔡:“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自新中国建立,正是无数把自己融入国家建设中来实现人生价值的埋名英雄,为我们筑起了强大的盾牌,守住了千家万户的安宁,他们在各行各业默默奉献着,用双肩扛起民族复兴的使命,身体力行诠释着对国家的满怀赤诚,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未来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为国家发光发热。邱天赐同学,你将来想从事什么工作呢?
邱:我想当一名军人。
蔡:那如果从985高校博士毕业后,华为向你抛来了年薪百万的橄榄枝,你还会坚定你的选择吗?
邱:是的,我会,因为中国首位女舰长韦慧晓是我成长路上的航向标。2008年韦慧晓中山大学博士毕业,她婉拒了华为年薪百万的优渥待遇,毅然决定以34岁的年纪参军入伍,入伍时她在日记中写下:“我爱航母,我要终身嫁给中国的航母事业!”在经过10年超乎常人的努力,她成为了中国首位女舰长。撒贝宁曾在采访时问她为何要放弃百万年薪而入伍参军时,她说:这世上有两种价值观,一种价值观是戴着非常昂贵的手表以显示出自己身价百倍,另一种价值观是一块不贵的手表,因为我带过,所以身价百倍。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常常面临着各种诱惑和价值选择。一块价值昂贵的手表,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象征着财富、地位和奢华。然而,韦慧晓的选择却让我们明白,个人真正的价值体现不在于拥有奢华的物质,而在于对国家、对人民的奉献。韦慧晓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和责任的道路,她将自己的青春和才华奉献给了祖国的海军事业。她的价值体现在她的勇敢、担当和对国家的忠诚上。我将追随她的步伐,矢志不渝的践行我对祖国的那份深情。
时代总是把责任赋予青年,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在努力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在责任和奉献中,将小我融入国家命运之中,以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新中国75周年华诞之际,让我们以最崇高的敬意向她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