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问苍穹 青衿致远守初心

发布时间:2025-04-07

尊敬的校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康教授:大家早上好!当春日的暖阳倾洒在美丽的河西校园,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浪漫的想象:此刻在距离我们400公里的太空中,天宫空间站的舷窗正映着地球的蔚蓝。这抹蓝色,既连着古人 "可上九天揽月" 的千年遐思,也牵着我们对苍穹诗意的凝望。每当说起航天,林致涵同学,我特别想知道你想到的是什么
林致涵:我会想到发射的火箭、出舱的宇航员,还外星人但有时候我又在想航天是不是离我们生活太遥远了,我们为什么不把这些钱留在地面上修更多的高铁,造更多的飞机,让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美好?航天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影响呢?
康教授:或许你没意识到,我们的生活早已被航天科技深深重塑:当外卖小哥的电动车在街巷穿梭,是北斗卫星为他指引方向;当我们通过手机视频与海外亲友畅聊,是天通卫星在 3.6 万公里高空搭建通信桥梁;当气象预警提前48小时送达,是风云卫星在大气层中捕捉每一丝风云变幻。这些曾在神话中出现的 "千里眼"" 顺风耳 ",已化作现代生活的基础设施。更令人振奋的是,人类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SpaceX 的可回收火箭将太空旅游票价拉低到20万美元,中国的长征九号重型火箭正在总装测试,"嫦娥七号" 将在月球南极寻找水冰,"天问三号" 计划从火星采样返回。当我们的祖辈还在为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奋斗时,你们这一代将见证人类首次登陆小行星,甚至开启火星移民的新纪元。
林致涵:回望历史,当1969年美国实现人类首次登月的创举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1970年才上天。曾经,在航天的赛道上,我们落下了太远。在当年,我们似乎都看不到那些航天强国的身影;但太空传来的“东方红”乐曲,却拉开了我国波澜壮阔的航天史。2003年杨利伟进入太空时,西方媒体曾断言 "中国航天至少落后美国40年",但二十年后的今天,中国航天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领跑的跨越,那中国航天人是如何在短短五十多年的时间内从零做起,将中国航天事业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的?

康教授:答案,就写在航天人的故事里。中国航天人秉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的精神艰苦奋斗,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他们之中,涌现出很多一直被传颂的感人事迹。我相信两弹一星的元勋钱学森、北斗总设计师孙家栋院

士、"嫦娥之父"叶培建院士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这里我讲讲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个小故事,那是在我们研制的第一颗卫星天巡一号升空后的5分钟,当时卫星已顺利和火箭解锁,进入太空;遥测信息也源源不断的传到测控大厅:电源正常、温度正常、姿控正常,……,似乎一切都正常,有的同事已开始准备祝贺了,但有位负责卫星通信系统的同事却紧盯着屏幕,低声说,不对,这个数据不对……,突然他急促的说,通信遥测异常,按现有数据预测,星上的通信系统几分钟后将烧毁。时间在那一刻似乎凝固了,老天好像在给我们开一个残酷的玩笑,先让我们品尝几分钟成功的喜悦,然后马上让我们再体验一次失败的痛苦。幸好,经过现场紧急排查,发现这个事故是个“意外”。由于显示软件小数点标识错了一位,导致原来正常的数据被放大了10倍!在发射大厅祝贺掌声重新想起的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老一辈航天人经常教导的“细中再细,万无一失”,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航天人经常说的“成功是差一点点失败,失败是差一点点成功”。因此,航天精神不仅有奉献和牺牲,还有着细致和认真。

林致涵:壁画中的飞天形象。从万户飞天的悲壮尝试,到如今的空间站遨游寰宇,中华民族对星辰的向往从未改变。不同的是,今天的我们不仅有 "手可摘星辰" 的豪情,更有将神话变为现实的智慧与力量。去年我们学校成立了“钱森少年科学院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亲临我校授牌,这是江苏省首个以钱学森命名的科创平台,以“大成智慧”教育理念为指引,贯通小初高学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今天科学院的同学们正在用行动诠释这种精神。他们在航天模型设计中实践 "总体设计部" 思维,在人工智能实验室里破解算法难题,在国家级实验室与院士对话时感受 "协同攻关" 的力量。去年校运会上,"两弹一星" 方阵高举钱学森、邓稼先的画像,喊出 "少年追梦,强国有我" 的誓言,让科学家精神从课本走进了生活。犹记得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讲述的那个故事:1962 年,孙家栋在东风二号导弹测试中因流程简化导致陀螺装配失误。钱学森全程冷脸监督工人现场研磨调整,从下午1点持续至次日凌晨4点。这种无声的教导,让孙家栋刻骨铭心:"科学容不得半点马虎。

康教授:同学们,你们出生时,"神舟五号" 刚完成载人首飞;你们上小学时,"嫦娥三号" 实现月球软着陆;现在你们正值青春,"天问一号" 已在火星留下车辙。当你们走出校园时,中国空间站将成为全球科学研究的热土,月球科研站可能开始动工,而你们中的某些人,或许正在参与载人登月的技术攻关。习近平总书记说:"探索浩瀚宇宙,是人类的共同梦想。" 今天,我想把这句话送给大家:当你们在实验室里调试仪器时,当你们在图书馆研读文献时,当你们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时,请记住,你们正在书写的,不仅是个人的青春篇章,更是中华民族迈向星辰大海的壮美史诗。让我们共同期待:当人类文明的星火在太空中燎原时,每个中国人都能骄傲地说:"我们曾以神话为舟,以奋斗为桨,在宇宙长河中划出属于自己的轨迹。"最后,让我们再以一段视频真切地感悟中国科学家艰苦奋斗,强大祖国的精神,希望每一位同学能将这种精神传承,立志为中国科学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谢谢!

国旗下讲话嘉宾: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 康国华教授高中部 林致涵

升旗仪式主持人:高中部 张澜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