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师长,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当晨光穿透钟山雾霭,将"诚真勤仁"的校训石染成金色,我仿佛看见百年时光在梧桐叶间流转。四年前那个青涩少年在此立誓的身影,与此刻站在这里的我重叠交融。今天,作为金陵中学河西分校2021届毕业生徐宗汉,我想以《逆风而上展金中精神,奋楫扬帆做时代新人》为题,与诸位分享三个关于传承与突破的故事。
逆风淬炼凌云志:在破茧中传承自强基因
初二的某个傍晚,当我在操场完成第100次百米冲刺时,突然领悟到竞技体育与生命成长的同构性。彼时我刚达标国家二级运动员,却因训练瓶颈陷入迷茫。教练在训练日志上写下"天行健"三个字,引我翻开校史馆尘封的档案:1937年金中师生徒步千里西迁,在战火中坚持办学;1958年学长们肩挑手扛建起河西校区,让琅琅书声回荡荒滩。这些故事让我明白,金中人的骨血里始终流淌着逆风而上的基因。
高二省赛折戟的那个雨夜,母亲沉默着擦拭我的钉鞋,父亲翻开《新青年》创刊号:"青年如初春,如朝日。"我突然懂得,真正的失败从不是跌落谷底,而是放弃攀登的勇气。于是宿舍熄灯后的加练,课间走廊的深蹲,周末清晨的负重跑,都成为我与校史长廊里那些前辈的隔空对话。当次年省赛夺冠时,看台上白发苍苍的老校友起身鼓掌的瞬间,我忽然热泪盈眶——这掌声不仅属于我,更属于百年间所有在逆境中破茧的金中人。
跬步千里终成海:用求真丈量成长维度
在备战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期间,我曾在训练馆墙壁写下鲁迅先生的"不耻最后"。这句话与校训中的"真"字形成奇妙共振。每天0.01秒的提升,每周0.5公斤的力量增长,这些数字背后是金中人特有的求真品格。
正如校史长卷中那些熠熠生辉的名字,有以“真”致知的建筑大师吕彦直(1909届校友),将南京中山陵的蓝图画进民族精神的丰碑;更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1914届校友),用《大地》三部曲架起中西文化桥梁;汪文斌(1983届校友)从金中课桌走向外交舞台,以儒雅之风传递中国声音……这些名字共同铸就了金陵中学的精神坐标。
薪火相传守初心:以仁爱浇筑生命底色
家父讲述的汪文斌校友故事,让我对校训中的"仁"字有了全新认知。这位外交官27年如一日深耕非洲,在埃博拉疫情最严重时坚守岗位,用行动诠释"兼济天下"的胸怀。这让我想起金中创始人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初心,想起抗战时期师生在防空洞里为难民授课的往事。仁爱精神如同扬子江浪,在代代金中人血脉里奔涌不息。
如今,这份仁爱精神在金陵河西学校的少年手中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学弟学妹们走进溧水特殊教育学校,在学农实践中俯身耕作;在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他们化身“红领巾讲解员”,以稚嫩却坚定的声音重现“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阔历史;于六朝博物馆的文物展柜前,他们用中英双语为外国游客讲述“青瓷莲花尊”的千年故事,让文化之仁穿越时空壁垒。
亲爱的同学们,当你们凝视校训石上的斑驳刻痕,不妨触摸其中跃动的历史脉搏。那些在战火中护校西迁的前辈,在实验室攻坚的学长,在异国他乡传播中国声音的校友,都在诠释"诚真勤仁"的当代价值。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愿我们以五四精神为帆,以金中传统为锚,在知识的海洋中保持赤子般的求知欲,在人生的征途上永葆破浪者的勇气。
看,钟山云霞正染红扬子江面,恰似百年前《新青年》唤醒的黎明。让我们以诚立身,求真学问,勤修内功,仁爱天下,在金陵中学这片沃土上,书写属于Z世代的青春华章。
演讲嘉宾 初中部20021届优秀毕业生 徐宗汉
升旗仪式主持人 高中部 姚辛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