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杨老师:当晨露浸润国旗的一角,当桂香漫过校园的回廊,我们伫立在这方晨光熹微的天地间,看五星红旗与初升旭日同辉,任中秋意蕴随清风流转。今天,我们以"文化传承,月圆家园"为舟,溯文明长河而上,探"健雅诚仁"之"仁"的深厚底蕴,践"未来胜任"之"澄心润德"的青春使命。
杨老师:同学们,中华文脉如昆仑积雪消融的长河,奔涌千年而不息,中秋文化便是这长河中最澄澈的一湾。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旷达祈愿,到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沉郁乡愁,那轮高悬苍穹的明月,早已不是寻常星月,而是镌刻着民族记忆的精神图腾。这图腾里,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人伦温情,更有"天涯共此时"的家国守望------这份对个体与共同体的深情眷恋,正是"仁"之品格最生动的注脚。
在岁月的淘洗中,先辈们将智慧凝于指尖、将哲思融入民俗:苏绣的针脚藏着江南的灵秀,皮影的灯影映着市井的悲欢,中秋的月饼裹着团圆的期盼。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节庆,从来不是博物馆玻璃柜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澄心润德",便是要我们以文化为舟楫,在诗词的瀚海中明志,在技艺的传承中修心。学校铺展的"文化育人"长卷,恰是为青春架起的桥梁,让我们得以触摸传统的温度。
生1:我还清楚记得参加中秋诗会那天的每个细节。当我站在台上时,手心微微出汗。我开始朗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声音刚开始有点发抖。但当我看到台下同学们专注的眼神,听到有人小声跟着一起念“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时,我突然不紧张了。我们一起完成了整首词的朗诵,那种感觉特别神奇,好像跨越千年和苏轼有了共鸣。后来在非遗体验课上,老师傅的手很粗糙但特别温暖,他握着我的手教我怎么揉面,告诉我:"小姑娘,揉面要用心,就像对待亲人一样,力道要均匀,心情要平静。"我学着老师傅的样子,一点点揉着面团,看着面粉变成光滑的面团,感觉特别神奇。最后当我把自己做的月饼从烤箱拿出来,金黄色的月饼散发着香气,我迫不及待地送给食堂阿姨。阿姨接过月饼时眼睛亮亮的,咬了一口连连说"真香真甜",那一刻我的心里比月饼还要甜。
生2:我以前总觉得传统文化都是书本上枯燥的知识,直到参加了"中秋民俗寻根"活动才有了全新的认识。那是一个阳光很好的下午,我们小组来到社区活动中心。张爷爷已经八十多岁了,他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本泛黄的册子,里面全是手绘的祭月图谱。他指着上面的图案说:"这是我们小时候祭月的规矩,要设月光位,朝月出方向供上月饼、苹果、石榴,还要点上红烛。"爷爷说话时眼睛闪着光,仿佛回到了他的童年时代。他告诉我们,祭月不仅是仪式,更是对自然馈赠的感恩,对家人团圆的珍惜。接着李奶奶教我们剪窗花,她的手指虽然布满皱纹却异常灵巧。红纸在她手中翻转,剪刀咔嚓几下,一只活泼的玉兔就出现了。我试了好几次都剪不好,奶奶就坐在我身边,手把手地教我:"孩子,剪纸急不得,心要静,手要稳,每一剪都要带着祝福。"她还告诉我们,这些老手艺传承的不仅是技巧,更是一代代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追求。活动结束时,两位老人坚持送我们到门口,再三嘱咐我们要好好传承这些传统文化。
杨老师:同学们,两位同学的分享,恰是文化传承最动人的模样。中秋诗会的诗词和鸣,是"以文化人"的生动演绎;非遗体验的指尖温度,是"以德润心"的鲜活实践。这些细碎的瞬间告诉我们:文化传承从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或许是晨读时背下的一阕中秋词,或许是手工课上学成的一项老技艺,或许是茶余饭后向长辈请教的一则民俗典故。正如涓流汇海、聚沙成塔,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终将凝聚成守护文脉的磅礴力量。
生1:通过学习和体验,我明白了作为个人,我们可以从很多小事做起,比如认真学习一首古诗,亲手制作一次月饼,把了解到的文化知识分享给身边的人。
生2:在学校里,我们要践行"仁"的精神,关心同学、尊重老师,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把传统文化的温暖传递给更多人。
生1:中秋将至,愿我们都能与家人团聚,聆听长辈讲述传统故事,让文化在温情中延续;
生2:回到校园,我们可以在诗词大会中展现风采,在非遗工坊里传承技艺,以实际行动弘扬文化。
生1:让我们以"仁"为心,从自身做起,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生2:在校园中传播仁爱精神,共同营造温暖的文化氛围;
生1:更要心怀家国,将文化传承融入民族复兴的使命中;
生2:以青春之力传承文化,以仁爱之心温暖家园,以担当之志报效国家。
合:让我们在澄心润德里成长,在传承创新中前行,让中华文化的光华,照亮我们逐梦的征程;让月圆家圆的温情,滋养每一颗向真向善的心!
朗诵者:富昱茜、杨蕊伊、李修远
主持人:初中部 孙浩钦